第3章 導言 什么是哲學(3)
- 哲學導論
- 張世英
- 4634字
- 2016-05-24 18:07:32
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傳統的概念哲學終結以后以及所謂關于最普遍的規律的哲學終結以后,以提高人生境界為目標的哲學決非拋棄普遍概念和普遍規律,決非拋棄知識,而是在它們的基礎上提高我們的人生境界。一個不識不知的人,既不懂自然科學的普遍規律,也沒有社會歷史方面的知識,如何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呢?當今的世界正處于普遍性、必然性知識日新月異、迅猛擴展的時代,我們該以什么樣的哲學和人生態度來面對這樣的世界呢?我們的哲學和人生態度將如何不斷更新自身以適應不斷更新的世界并指導我們的行動呢?哲學比科學有更多更高的任務,它既要廣泛的科學知識而不只是某一具體科學范圍內的知識,而且又要超越科學知識,超越科學的普遍性、規律性和必然性。我的哲學導論這門課程要求讀者們今后要廣泛涉獵各種知識,自然方面的,社會歷史方面的,文學藝術的,古代的,當今的,中國的,外國的,越廣越好,就是說,知識越廣,哲學的內容就越深入越寬闊,盡管哲學本身不是知識體系。哲學所講的最大最高的普遍性問題是滲透到各種具體現象和具體知識領域中的。所以,哲學如要使自己現實化,就不能老是停留于一般地講哲學本身,而要具體地講各門現象和知識的哲學,如經濟的哲學、政治的哲學、科學的哲學、審美的哲學……那種一聽到講提高境界之學就是“絕圣棄智”、“心齋”、“坐忘”的想法,和我所講的哲學境界毫不相干。羅素也說過,哲學不是像具體科學那樣講“確切的知識”[1],但認為哲學家可以對任何東西一無所知的看法卻是“相當錯誤的”[2]。當代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在分析批評美國當代哲學家羅蒂(Richard Rorty,1931—2007)的“陶冶哲學”(edifying philosophy,“教化哲學”)時指出,“哲學盡管被歸結為‘陶冶的對話’(edifying conversation),但它決不能外于科學而找到自己的適當位置”[3]。
注釋:
[1] 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1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2] 羅素:《西方的智慧》上卷,《序》第Ⅱ頁。
[3] Kenneth Baynes,After Philosophy - End or Transformation?The MIT Press,London,1987,pp.308-309.
3.當今中國需要提倡的人生境界和哲學
人生境界各異,哲學亦不能強求一致,但出現一種能為一個時代、一個群體(包括一個階級、一個階層、一個民族等)的人們所共鳴的哲學則是必然的。歷史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各種群體的哲學,并非其所涵蓋的人們普遍一致具有或同意和接受的,他們彼此之間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差異,但也存在著共鳴,這種共鳴就構成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的哲學。
當今的中國需要提倡一種什么樣的哲學呢?我們今天亟須發展科學,需要有經世致用或者說實用(但不是實用主義)的哲學觀點,但現在人們過分地熱衷于功利追求,對自然采取人類中心主義,對人采取自我中心主義,破壞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以后的章節中,我還要詳細論述這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情況,我主張在重視實用的同時,更多地提倡詩意境界和“民胞物與”的精神及其理論基礎“萬物一體”的哲學。總之,我認為人與天地萬物一氣相通,融為一體,因此,人對他人、他物應有同類感,應當以仁民愛物的態度和赤誠之心相待。這是一種真善美相統一的境界,也是一種人與萬物一體的哲學。我所主張和提倡的境界或人生態度以及與之相應的哲學就是如此。本書的各個篇章將對這種境界和哲學所包含的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做具體說明。
三、哲學的分類
下面談談哲學內容的分類。
1.西方主要哲學家的分類法
哲學的內容如何分類,自古迄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試舉幾例如下:亞里士多德按照人類的活動把所有的學科(當時的哲學包括所有的學科)分為三類:第一,針對理論或認識活動的理論學科,其中包括數學、物理學(包括現在所說的自然科學和自然哲學)和形而上學〔即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編纂者、呂克昂(Lykeion)學院第十一代繼承人安德羅尼柯(Andronikos Rhodios,前1世紀)所稱的“后物理學”〕。安德羅尼柯把亞里士多德關于自然現象的研究著作編在一起,取名《物理學》,又把一些討論超感覺、超經驗的抽象對象問題的文章編在《物理學》之后,取名《物理學以后諸篇》,拉丁文轉寫成Metaphysica,中文譯者曾把它譯作《玄學》,后來嚴復把這個詞譯作形而上學。形而上學一詞在西方不僅指亞里士多德的一本書名,而且從13世紀起成了一個專門的哲學術語,即關于超感覺的、經驗以外的對象的學問。從黑格爾開始,形而上學一詞又兼有與辯證法對立的一種思維方法的意思。第二,針對實踐活動(包括政治方面的和倫理方面的活動)的實踐學科,其中包括政治學和倫理學。第三,針對創造活動的創造性學科,其中包括詩學和修辭學。至于邏輯學,亞里士多德則把它放在這三類之外,稱之為工具學科。
古希臘晚期的斯多葛派把哲學分為邏輯學、物理學和倫理學三部分,其內容的范圍都比現在的這幾個詞之所指為廣。這個三分法實源于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學派別,特別是柏拉圖的哲學:古希臘最早的伊奧尼亞派已經創立了自然哲學(相當于斯多葛派所說的物理學的內容),蘇格拉底創立了道德哲學(倫理學),柏拉圖吸收前人的思想,又加上了思辨的或邏輯的哲學(即古代哲學家所稱的辯證法,相當于斯多葛派所說的邏輯學的內容),柏拉圖雖然沒有明白把哲學分為以上三類,但他的思想和著作,卻明顯地可以按這種三分法來劃分。
中世紀的神學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只按照亞里士多德的三類學科之一理論學科把哲學分為物理學、數學和神學(形而上學)三部分。
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將哲學分為:(1)形而上學,他喻之為大樹的樹根,(2)物理學,這是樹干,(3)樹枝是包括倫理學在內的各門具體學科。他的分類法較多地繼承了斯多葛派的觀點。
17世紀到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沃爾夫(Chritian Wolff,1679—1754)將哲學分為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兩類:前者包括本體論、宇宙論、心理學和神學,它們又統稱為形而上學;后者包括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邏輯學乃是一切學科的導論。沃爾夫的哲學分類法在后世有很大影響。
黑格爾將他的哲學體系分為三大類:第一部邏輯學(他的邏輯學不是形式邏輯,而是與形而上學合流的邏輯學),第二部自然哲學,第三部精神哲學。他的分類基本上繼承了斯多葛的三分法。
意大利新黑格爾主義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把他的哲學體系分為兩大部分,每部分又包含兩個分支。第一部分理論哲學,包含美學和邏輯學兩個分支;第二部分實踐哲學,包含經濟學和倫理學兩個分支。
舉這些哲學家對哲學分類的例子,目的是為了讓初學哲學的人知道哲學內容的一個大概。每個哲學家都各有其分類的理由,這些理由同他們各自的哲學思想觀點有緊密的聯系,而這是哲學史的任務,這本《哲學導論》就略去不講了。
2.一般流行的分類法
如果不細究各個具體哲學家的具體觀點和與之相聯系的分類,而只是綜合性地概述西方哲學史上普遍流行的分類法,那么,哲學的內容大體上可分為這樣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本體論”(ontology)。“本體”一詞來自拉丁文on(是、存在、有)和ontos(存在者),16世紀末17世紀初德國經院學者郭克蘭紐(Rudolphus Goclenius,1547—1628)第一次使用“本體論”一詞,并把它解釋為“形而上學”的同義語。一般地說,在西方哲學史上,“本體論”指關于存在本身(being as such)的理論或研究。18世紀由于理性主義哲學家沃爾夫使用“本體論”一詞以表示關于存在者(beings)的本質的研究,這個詞便比它的同義語“形而上學”更具有突出的地位。20世紀,由于對形而上學的革新,“本體論”或本體論的思想變得更為重要,特別是在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家如海德格爾那里。[1]但英美分析哲學則反對任何形而上學和“本體論”。“本體論”在西方哲學史上有兩種用法:一是包括“宇宙論”(cosmology)在內,一是不包括“宇宙論”。“宇宙論”一詞最早也是由沃爾夫使用的。該詞在哲學史上一般指關于宇宙的起源、結構、發生史和歸宿等的研究。我在這里采取把“宇宙論”包括在“本體論”中的做法。關于存在之本性的問題,從本體性質上分,有唯物論、唯心論、中立論、合一論等;從本體數量上分,有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關于宇宙之起源、生成的問題,可分為機械論或決定論和目的論。
第二部分“知識論”或“認識論”(epistemology)是關于人類認識的來源、能力、范圍、限度和真偽標準的研究。這個詞來源于希臘字epistēmē(知識)和logos(理論、學科)。從認識能力來分,有獨斷論、懷疑論、實證論,或分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從知識之來源來分,有理性主義、經驗主義、批判主義;從知識之真偽標準來分,有反映論、融貫說、實用說,如此等等。
第三部分“價值論”(axiology)。這個詞源于希臘文axios(有價值的)和logos。價值原指商品交換價值,19—20世紀,在一些思想家的影響下,擴大到不僅指經濟現象,而且包括倫理道德、美學甚至邏輯的現象,于是形成了一種綜合的專門學問,叫作價值論。此詞最早由法國哲學家拉皮埃(Paul Lapie,1869—1927)使用。價值論是關于事物對滿足人的需要、興趣和目的的意義的研究。西方哲學史上的各派哲學家早已對價值有自己的研究和看法。北美現代哲學家、新實在論者蒙太葛(W.P.Montague,1873—1958)在他的哲學分類〔他把哲學分為方法論(相當于認識論)、形而上學(相當于本體論)、價值論三部分〕中,價值論包括倫理學和美學兩個分支。蒙太葛的分類法在西方現當代哲學中頗有代表性。
中國傳統哲學中談天道與性命的方面較多,天道方面約略相當于西方哲學史上的本體論(包括宇宙論),性命方面約略相當于西方哲學史上的價值論。中國傳統哲學中相當于西方認識論方面的內容,相對而言則較少。[2]
注釋:
[1] 《不列顛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ica),Chicago,第15版,第8卷,958頁,1993。
[2] 參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44。
3.本書內容安排
我在前面說過,哲學應以建立在萬物一體基礎上的詩意境界和民胞物與的精神為目標,這種境界是真善美三者的統一。根據我對哲學的這一基本觀點,這本《哲學導論》將分五篇:第一篇“本體論與認識論”將從本體論與認識論的角度講述超越主—客關系的萬物一體觀以及對萬物一體的領悟即詩意境界和民胞物與的精神。第二篇“審美觀”講述萬物一體不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對萬物一體的領悟是美的境界。第三篇“倫理觀”講述萬物一體是善之所在,對萬物一體的領悟同時也是道德的境界。第四篇“歷史觀”講述萬物一體表現在具體的人類社會歷史上,就是古與今、傳統與現在、連續性與非連續性融合為一的歷史統一體,萬物一體的哲學將指引我們從古今融合、日新月異的觀點看待歷史的發展。第五篇的兩章,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以說明這本《哲學導論》所講的哲學基本思想和基本觀點在中西哲學發展史上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