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矯以今解古、以今度古之弊,以便對歷史上過去的事物有“真了解”,陳寅恪主張“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12]。陳寅恪關于以今度古的指責是完全正確的。至于他所謂“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具了解之同情”之說,則應做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對過去的視域(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