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101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插圖
- 寫在《〈真理與方法〉解讀》前
- 一、伽達默爾與他的《真理與方法》
- 二、翻譯《真理與方法》和寫《解讀》的由來和形成過程
- 三、我與伽達默爾的兩次見面
- 導言
- 第一部分 藝術經驗里真理問題的展現
- 第一章 審美領域的超越
- 第一節 人文主義傳統對于精神科學的意義
- a)方法論問題
- b)人文主義的幾個主導概念
- 簡短結論
- 第二節 康德的批判所導致的美學主觀化傾向
- a)康德關于趣味和天才的學說
- b)天才說美學和體驗概念
- c)體驗藝術的界限,為譬喻恢復名譽
- 第三節 藝術真理問題的重新提出
- a)審美教化質疑
- b)對審美意識抽象的批判
- 第二章 藝術作品的存在論及其詮釋學的意義
- 第一節 作為存在論闡釋入門的游戲
- a)游戲概念
- b)向構成物的轉化與徹底的中介
- c)審美存在的時間性
- d)悲劇的例證
- 第二節 美學和詮釋學的結論
- a)繪畫的存在論意義
- b)偶緣性和裝飾品的存在論根據
- c)文學的邊界位置
- d)作為詮釋學任務的重構和綜合
- 本部分提示:
- 第二部分 真理問題擴大到精神科學里的理解問題
- 第一章 歷史的準備
- 第一節 浪漫主義詮釋學及其在歷史學中的應用質疑
- a)詮釋學在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時期之間的本質轉變
- b)浪漫主義詮釋學之后的歷史學派
- 第二節 狄爾泰陷入歷史主義困境
- a)從歷史學的認識論問題到為精神科學奠定詮釋學基礎
- b)在狄爾泰關于歷史意識的分析中科學和生命哲學的沖突
- 第三節 通過現象學研究對認識論問題的克服
- a)胡塞爾和約爾克伯爵的生命概念
- b)海德格爾關于詮釋學現象學的籌劃
- 第二章 一種詮釋學經驗理論的基本特征
- 第一節 理解的歷史性上升為詮釋學原則
- a)詮釋學循環和前見問題
- b)作為理解條件的前見
- c)時間距離的詮釋學意義
- d)效果歷史原則
- 第二節 詮釋學基本問題的重新發現
- a)詮釋學的應用問題
- b)亞里士多德詮釋學的現實意義
- c)法學詮釋學的典范意義
- 第三節 對效果歷史意識的分析
- a)反思哲學的界限
- b)經驗概念和詮釋學經驗的本質
- c)問題在詮釋學里的優先性
- 本部分提示:
- 第三部分 以語言為主線的詮釋學本體論轉向
- 第一節 語言作為詮釋學經驗之媒介
- a)語言性作為詮釋學對象之規定
- b)語言性作為詮釋學過程之規定
- 第二節 “語言”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的發展
- a)語言與邏各斯
- b)語言與話語
- c)語言與概念構成
- 第三節 語言作為詮釋學本體論的視域
- a)語言作為世界經驗
- b)語言中心及其思辨結構
- c)詮釋學的普遍性觀點
- 本部分提示:
- 附錄一:
- 詮釋學簡史
- 一、古代詮釋學
- (一)古代詮釋學
- (二)中世紀詮釋學
- 二、近代詮釋學
- (一)宗教改革時期詮釋學
- (二)17世紀和18世紀詮釋學
- (三)19世紀的普遍詮釋學
- 三、現代詮釋學
- (一)狄爾泰為精神科學奠立認識論基礎
- (二)約爾克伯爵的歷史性思想
- (三)海德格爾的詮釋學轉向
- (四)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
- 附錄二:
- 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一書梗概
- 一、詮釋學循環(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
- 二、前理解(Vorverst?ndnis)
- 三、事情本身(Sache selbst)
- 1.拒絕第二種解釋模式
- 2.正確的第三種解釋模式
- 四、完滿性前把握(Vorgriff der Vollkommenheit)
- 五、時間距離(Zeitenabstand)
- 六 、效果歷史意識(Wirkungsgeschichtliche Bewusstsein)
- 七、視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
- 八、應用(Applikation)
- 九、問答結構(Frage-Antwortung-Struktur)
- 十、詮釋學對話(Hermeneutische Dialogue)
- 注釋 更新時間:2022-07-22 15: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