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翻譯《真理與方法》和寫《解讀》的由來和形成過程

我接觸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一書是在1983年,當時我獲得聯邦德國洪堡研究基金資助,正在德國慕尼黑大學做訪問學者。我原在國內所接受的哲學教養除了傳統哲學外,主要是英美的分析哲學,因此當我一踏進當代德國哲學圈時,我對他們當代的哲學感到非常陌生。記得有一次我從大學課程表上看到Hermeneutik這一詞時就非常奇怪,我曾就此一詞問過慕尼黑大學一位年輕的博士,正是在這位博士的推薦下,我才知道伽達默爾這本書。我還記得這位博士當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要想理解我們德國的當代哲學,你非得先讀此書不可。繼后我在德國幾所大學的哲學教學中確實發現,盡管有些德國哲學家并不完全贊同伽達默爾的觀點,但在他們的哲學講課中總帶有深厚的詮釋學意識,甚而廣泛地使用了一些哲學詮釋學的術語。

我自己的這一經驗使我意識到,當時我國西方哲學方面的研究至少落后西方二三十年。記得伽達默爾晚年曾回憶他的《真理與方法》出版時的困難時說:“關于書名問題也麻煩十足。我的國內外同行都期待著把這本書作為一種哲學詮釋學。但當我建議用哲學詮釋學作書名的時候,出版商就反問我:什么叫哲學詮釋學?看來更好的做法還是把這個當時還不為人所知的名稱作為副標題的好”。3如果說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德國,Hermenenutik對于普通的出版商還是一個陌生的詞,那么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對此詞的陌生性就不只是普通的群眾,而且還有專業的哲學工作者。記得我在1979年末曾參加了一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赴德國參加黑格爾研討會回來的代表匯報會,會上就提出詮釋學是一種什么性質的哲學觀點。這種情況顯然就意味著我們與西方學者之間存在著一種明顯的哲學研究距離,唯有對這種距離有明確的意識,我們才能提高我們的哲學研究水平。

1984年,我從慕尼黑大學轉到杜塞爾多夫大學進行哲學研究。我的學術顧問是盧茨·蓋爾德賽策(Lutz Geldsetzer)教授,這是一位精通十余種語言的德國少壯派哲學家,他不僅熟悉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而且也了解中文、日文、梵文。他的廣博的哲學史知識使他對哲學有一種深刻的洞察力,正是這一點使他在40歲左右就取得大學哲學教授位置。這在當今德國實屬罕見。我倆是同齡人,并有共同的興趣,不久我們就成了學術知己。我們在德國合作編譯了《中國哲學基本辭典》三卷,4并共同撰寫了《中國哲學之基礎》一書。5蓋爾德賽策教授對德國詮釋學研究有獨到的貢獻,他曾編輯出版了一套詮釋學古典讀本叢書,這套叢書曾使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第2卷中三次提到他,并對他作了相當高的評價:“自從盧茨·蓋爾德賽策重印了一系列詮釋學的新材料之后,我們就可以用另外的方式來講授以往的詮釋學歷史”6,而且還說:“蓋爾德賽策對這些新材料加上非常仔細、令人嘆為觀止的博學的導言。”7正是在這種學術氣氛下,我開始研讀《真理與方法》。不過說實話,這部著作是非常難讀的,盡管有蓋爾德賽策不時地為我釋疑,但對于我這個毫無這方面知識背景的人來說,要真正理解此書的內容,仍實屬不易。為了便于理解起見,當時我還找來了英譯本,誰知這第一個英譯本(1975年)反而給我帶來更多的誤解,直到后來我的好友傅偉勛教授從美國寄給我第二個英譯本(1991年),才對我理解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1985年我回國后,在一些友人的勸告和敦促下,我開始翻譯此書。我當時之所以翻譯,主要還是為了更仔細地閱讀和理解,我從不會為了翻譯而翻譯,我的翻譯作品都是在我的研究指導下進行的。我翻譯《真理與方法》,當時還有另一個原因,即我在該書譯后記中所說:“從某一個意義上說,我花這樣長的時間只從事一部著作的翻譯工作,似乎有些得不償失。我的一些親朋好友也曾經以此指責我說,我本可以利用這幾年經常出國與德國哲學家進行直接聯系和學術交流的好時機,寫出一部關于詮釋學甚而當代德國哲學的專著。盡管這種批評有一定道理,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只重論著不重翻譯的學術評定傾向下,但我仍要爭辯說,需知西方哲學發展至今日,其內容之廣泛和其意義之深奧,實非我們僅以幾年時間寫出的一部學術專著所能涵蓋的。與其寫一部闡述自己尚未成熟看法的專著,還不如譯介一部有影響的經典著作對我國讀者來說更為重要一些。”8正是這樣一種看法使我對這幾年的辛苦勞作沒有感到可惜。捫心自問,反而有一種自慰。如果我國年輕的讀者能被這本書引導去踏實研究當代西方哲學,譯者這幾年來的苦心就算沒有白費。我想,在我們學術界現今都普遍傾向于急功近利的情況下再次強調這一點,似乎并不多余,而是更有必要。

詮釋學對于我國今天的一些讀者來說可能還不算陌生,但不管怎樣,這只是最近十余年內的事。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們通過東德和日本的一些哲學譯文接觸到這一名詞,但對其內容卻完全不了解,只是到了80年代,由于當時所謂存在主義熱,一些個別的學者開始對當代西方這一哲學傾向賦予了注意,特別是在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出版的《哲學譯叢》以“德國哲學解釋學”為題出了一份專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的詮釋學研究。在此期間,我國哲學界組織了兩次關于詮釋學的專題研討會:一次是1987年在深圳大學召開的首屆詮釋學學術討論會,這次討論會我們邀請了德國哲學史學家蓋爾德賽策教授作了題為“什么是詮釋學”的學術報告,與會的中外哲學家就詮釋學的歷史、主要觀點以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區別作了廣泛的討論;另一次是1991年在成都召開的第二屆詮釋學學術討論會,與會30多名哲學研究學者就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哈貝馬斯、利科和德里達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這些活動無疑都促進了我國的詮釋學研究,以致詮釋學在我國今天已成為一個擁有越來越多研究者的專門研究領域。我的《真理與方法》的翻譯顯然就是在這種氣氛的促進下繼續進行的,從1986年開始,直至1995年結束,長達十年。

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德文版至今已出了5版,除1960年初版外,尚有1965年、1972年、1975年的修改版以及1986年的著作集版。其中1975年第4版為標準版,一卷本,共553頁,書中除《真理與方法》正文外,還包括附注、論文“詮釋學與歷史主義”和第3版后記。1986年著作集版(第5版)在原有的第4版基礎上大大擴充,成為兩卷本,第一卷(詮釋學Ⅰ)為《真理與方法》正文,第2卷(詮釋學Ⅱ)收集《真理與方法》出版前后有關論文共31篇,分為導論、準備、補充、發展和附錄五個部分。這兩卷共1027頁。我譯的《真理與方法》中譯本共有三個版本:一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根據第4版標準版的上下冊大陸版(1992年,1999年);一是臺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依據第5版的第一、第二兩大卷海外版(1993年,1995年);一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兩大卷中譯本修訂版(2007年,2011年,2013年)。

在翻譯過程中,我參閱了魏海默(Joel C. Weinsheimer)的《伽達默爾詮釋學:〈真理與方法〉解讀》(Gadamer’s Hermeneutics: A Reading of Truth and Metho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針對《真理與方法》有些難讀的章節,我甚至翻譯了魏海默書的相關段落。這可以說是我這本《〈真理與方法〉解讀》的基礎。當然,魏海默的解讀本并不完全適合于中國的讀者,為此,我在翻譯《真理與方法》的具體過程中,也慢慢根據我自己的理解擴大魏海默的解讀本的內容。這就是我的最初《真理與方法》解讀本的起源。因此本解讀本里有些地方可能還保留魏海默的解釋,甚而有些段落可以說是他那本書的翻譯。我的最初小本解讀本《理解的真理》出版于2001年,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自2001年后,我曾在臺灣幾所大學開講《真理與方法》,聽課的都是哲學系和中文系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我采用了德國Seminar(研討班)形式,在課堂上除我講解外,還提前讓學生作準備,在課堂作導讀,最后大家討論。幾年間,有幾位博士生對《真理與方法》大感興趣,在年輕研究生的鼓動下,我決定擴充十余年前出版的那本《理解的真理》。最初我想和林伯宏、賴柏霖、王立業、許育嘉等研究生共同來搞,他們也花了不少時間進行整理,但后來由于他們要寫博士論文,不能有太多時間花在這上面,另外要真寫解讀,對研究生也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所以最后我還是決定由自己一人來完成。不過,在這本擴充的新的《〈真理與方法〉解讀》里,還有不少賴柏霖和林伯宏的心血。

解讀本究竟應怎樣寫呢?中國傳統有一套經典注釋的方法,即所謂經、傳(記)和注(說)的三層格局。清人皮錫瑞在其《經學歷史》中說:“孔子所定謂之經;弟子所釋謂之傳,或謂之記;弟子展轉相授謂之說。”這三層格局,三國時東吳人楊泉有一比喻:“夫五經則海也,傳記則四瀆,諸子則涇渭也。”初唐長孫無忌謂:“昔者圣人制作謂之為經。傳師所說則謂之為傳,丘明、子夏于《春秋》《禮經》作傳是也。”這就是說,在我國的傳統經學系統中,經為核心,傳、記為輔翼,注解、章句、義疏則錦上添花矣。根據我國經學這種傳統,我們這本解讀也試圖采取這三層結構。首先,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正文是經,對正文的一些直接解釋是傳,而對最初解釋的進一步補充則是疏。因此我們這本《〈真理與方法〉解讀》分大小字,大字是傳,小字是疏。由于各版中譯本頁碼不盡相同,而中譯本每版邊頁都附有1986年著作集德文頁碼,因此為了統一起見,本解讀本均注德文頁碼。

最后,我需要指出,本解讀只是我對《真理與方法》一書的一種讀解方式,它只是對伽達默爾文本的一種可能的理解,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可能的誤解,因此我們絕不能認為它是一種確定的解釋。它的效用只能是一種參考。當然有時候,即使是一種錯誤的參考,也可能具有某種啟發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海市| 西吉县| 北流市| 白朗县| 抚顺市| 太谷县| 南木林县| 龙井市| 武冈市| 昂仁县| 五家渠市| 成安县| 威远县| 徐闻县| 宣汉县| 合江县| 临沧市| 定陶县| 彩票| 临泉县| 诸暨市| 贡嘎县| 建阳市| 灵山县| 定日县| 定襄县| 高青县| 玉溪市| 栾城县| 吉林省| 河源市| 江北区| 宽甸| 顺义区| 临泉县| 察哈| 军事| 泰兴市| 沂源县| 焦作市|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