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127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內容簡介
- 《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編委會
-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宗教工作
- 一 充分認識全省民族宗教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 二 深刻把握全省民族宗教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 三 扎實推進“十二五”時期的民族宗教工作
- 中國宗教與文化戰略
- 關于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若干思考
- 一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
- 二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
- 三 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必須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
- 宗教生態論
- 一 從生態學到文化生態學,再到宗教生態學
- 二 宗教生態論的特質和主要指向
- 三 宗教生態論拓寬和豐富了宗教學的理論體系
- 四 宗教生態論與中國宗教生態建設
- 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文化觀
- 一 毛澤東的觀點
- 二 鄧小平的觀點
- 三 江澤民等人的觀點
- 四 十六大以來黨的宗教文化觀的新發展
- 關于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關系的探析——楊士宏與班班多杰學術對話
- 現代國家觀念的出現和國家形態的演進
- 一 “民族”和“民族國家”的出現與分類
- 二 傳統部族國家和現代共和制度的公民國家的比較
- 三 傳統部族國家向現代(公民的)“民族國家”的演變
- 四 一些傳統多部族帝國在演變過程中表現出的特殊性
- 五 全球化進程中,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整合
- 關于當前民族關系問題的一點思考
- 一 新形勢:進入矛盾凸顯期,社會矛盾復雜化
- 二 對當前我國民族關系的調查與評估
- 三 西方國家的民族關系與民族問題
- 四 敵人力圖將我們的人民內部矛盾兩極化、敵對化
- 五 統一戰線仍然是法寶
- 宗教的類型對民族國家認同的影響
- 一 宗教與民族凝聚力
- 二 宗教與民族國家模式
- 三 多民族國家的多元宗教文化認同
-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政策——評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說
- 一 “第二代民族政策”說違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
- 二 “第二代民族政策”說違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政策
- 三 “第二代民族政策”說背離了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
- 以人為本視野下的基層宗教管理創新——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探索和實踐為例
- 一 意義與價值:為什么要在基層宗教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
- 二 路徑與方法:怎樣在基層宗教管理中貫穿以人為本理念
- 三 總結與推廣:如何在基層宗教管理中深化以人為本
- 我國宗教事務社會管理若干重要問題的思考
- 一 宗教的社會性是加強和創新宗教事務社會管理的依據和基礎
- 二 加強和創新宗教事務社會管理是做好新的時代條件下宗教工作的現實需要
- 三 準確把握我國宗教事務社會管理面臨的新情況新趨勢
- 四 加強和創新我國宗教事務社會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機制、工作思路及政策取向
- 五 明確宗教事務社會管理的具體內容和方式方法
- 六 加強對宗教事務重點問題的社會管理
- 關于堅持和完善民族優惠政策的幾點思考
- 一 關于如何正確認識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實行的優惠政策問題
- 二 關于在新形勢下如何堅持和完善民族優惠政策的問題
- 承續拓展 應時開新——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和啟示
- 一 堅持承續和實踐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價值理念
- 二 明確制定和貫徹民族政策的重要原則
- 三 不斷推進和完善民族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 四 逐步確立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
- 五 正確應對和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民族問題的新變化
- 處理好邊疆發展中的幾個關系
- 一 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的關系
- 二 處理好省區腹地與沿邊地區的關系
- 三 處理好輸血機制與造血機制的關系
- 四 處理好援助人口較少民族與援助其他民族的關系
- 五 處理好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
- 六 處理好建設基礎設施與重點投入的關系
- 七 處理好統一規定與適度變通的關系
- 八 處理好先行試點與普遍推廣的關系
- 國家建構、族際政治整合與公民教育
- 一 族際政治整合:多民族國家國家建構的重要議題
- 二 公民身份認同:族際政治整合的心理基礎
- 三 公民身份認同與公民教育
- 四 國家建構視閾中公民教育的著力方向
- 論宗教事務管理模式的創新
- 一 概述
- 二 約束型宗教事務管理模式的主要內容
- 三 實現宗教事務管理模式的轉變
- 四 引導型政府宗教事務管理的實施要點
- 宗教的社會維系功能研究
- 一
- 二
- 三
- 處理民族問題必須遵循民族發展規律
- 當代賽萊菲耶及其對中國穆斯林的影響
- 引言
- 一 賽萊菲耶的教義思想
- 二 賽萊菲耶的教法思想:要不要追隨某一教法學派
- 三 賽萊菲耶的政治主張
- 四 當代賽萊菲耶對中國穆斯林的影響
-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與中國民族問題
- 一 “民族融合”與“民族同化”理論在當代
- 二 “促進民族融合”論在當前并不能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
- 三 厘清“終極目標”與“近期視角”
- 四 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不要“瞎折騰”
- 中東伊斯蘭國家社會轉型中的文化重建
- 一 文化創新是中東伊斯蘭國家社會轉型時期文化重建的核心內容
- 二 中東伊斯蘭國家實現文化創新與文化重建的重要路徑
- 中國穆斯林門派劃分的新視角
- 一 教派劃分的新視角
- 二 中國門宦劃歸的新視角
- 結束語
- 宗教的公共性及其社會治理創新
- 一 轉型期宗教治理現狀:進展與問題
- 二 宗教的公共性:宗教團體的性質及權利
- 三 宗教的社會治理創新:對策與思路
- 未登記宗教性活動納入基層宗教管理體系的若干思考
- 一 未登記宗教性活動的普遍存在及其社會影響
- 二 將未登記宗教性活動納入基層宗教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 三 將宗教性活動納入基層宗教管理體系的基本思路及制度建設
- 圣俗和合 持正守中——宗教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之未來思考
- 一 純化信仰,更新文化
- 二 信仰為宗,現代管理
- 三 培養人才,踐行信仰
- 四 信仰為導,投入社會
- 美國西藏政策問題研究
- 前言
- 一 認真研判美國涉藏問題面臨的形勢
- 二 與美國國會議員、政府高官及智庫人士建立廣泛的聯系與交流機制
- 三 與達賴集團的斗爭要講求策略和實效
- 四 充分發揮海外僑胞在維護祖國統一方面的重要作用
- 五 強基固本,全力推進西藏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 作者簡介 更新時間:2019-01-04 12:57:27
推薦閱讀
- 西北民族論叢·第九輯
- 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
- 伊斯蘭主義與現代化的博弈:基于土耳其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個案研究
- 同濟大學社區研究·上海社區研究與規劃
-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 云貴高原苗族的婚姻、貿易與社會秩序
- 中國人的本色
- 新中國民族政策在云南實踐經驗研究
- 西北伊斯蘭教社會組織形態研究
- 中國人的德行
- 中國人的精神
- 世界民族·第四卷:文明與文化
- 20世紀的中國民族問題
- 世界民族·第三卷:宗教信仰
-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理論研究
- 美國民族史學
-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 嬗變、趨同及比較:北朝后期民族認同及區域文化研究
- 促進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政政策研究
- 鐵血與音符:德國人的民族性格
- 西方看中國:18世紀西方中國國民性思想研究
- 世界民族(第一卷):歷史與現實
- 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十輯)
- 真理的入門:維吾爾族古典文學名著(中華大國學經典文庫)
- 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十三輯)
- 西藏農牧區婦女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
- 奧托·鮑威爾民族理論研究
- 集體的延續:那目寨的社會團結與經濟生活(重訪民族志叢書)
- 日本學研究(第31輯)
-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民族地區智慧城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