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
- 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
- 3475字
- 2019-01-04 12:56:51
三 扎實推進“十二五”時期的民族宗教工作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充分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省十二次黨代會確定了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的宏偉藍圖,對全面推進“十二五”時期民族宗教工作,加快民族地區轉型跨越發展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更高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更加自覺地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全局、謀劃思路、推動發展,以改革創新精神和奮發有為的責任感、奮力跨越的使命感、奮勇爭先的緊迫感,扎實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努力把我省打造成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示范區,推動全省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生態綠色持續發展。
(一)把握“兩個共同”主題,切實做好民族工作。一是推動民族地區轉型跨越發展。大力實施“3341”項目工程,引導各類資金更多投向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為轉型跨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抓住國內外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向西部轉移的發展機遇,充分挖掘民族地區自然稟賦和文化積淀,推動加快培育多元支柱產業,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競爭優勢。認真貫徹全省主體功能區戰略規劃,以重點生態區位治理為依托,以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為載體,以重點生態項目實施為抓手,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推動民族地區生態綠色持續發展。二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落實國家新十年扶貧開發綱要,把民族地區作為特殊集中連片貧困區給予大力扶持。高度重視民族地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發展,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鞏固“兩基”成果的長效機制,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快農牧民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完善州、縣、鄉三級公共衛生、文化服務體系,切實提高各族群眾綜合素質。緊扣民族地區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有步驟地抓好民生工程建設,確保民生投資逐年增長。持續推進安居工程、農牧民定居、生態移民搬遷等惠民舉措,深入實施“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凝聚各界力量為群眾興辦實事好事,切實使民族地區群眾真正受益、得到實惠,生活得更加富裕幸福。三是大力推進“兩個共同”示范區建設。用足、用活中央、省里各項政策措施,不斷創新發展思路、載體平臺和體制機制,加快建成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經濟較快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持續改善、民族和睦宗教和順的示范縣(市、區),發揮好示范帶動效應,打造全國民族工作品牌。認真總結經驗做法,精心編制中長期發展規劃,堅持與“三個翻番、六個提升、兩個接近、一個縮小”的奮斗目標相結合,與實施民族地區“十二五”規劃相結合,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重大部署相結合,確保硬件、軟件建設同步推進,產業規模、質量同步提升,生態環境、人民生活同步改善。抓住用好政策機遇疊加期和效應釋放期,堅持以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為重點,有步驟地向全省推開,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發展,促進“兩個共同”示范區建設目標早日實現。四是不斷鞏固民族團結進步局面。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思想引領,以領導干部、學校師生、服務窗口、媒體從業人員等為主要對象,多層次、多渠道廣泛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民族理論政策的學習普及和創建活動,努力使民族團結真正內化為各族干部群眾的價值目標和自覺行為。加大城市民族工作力度,加強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重點的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切實保障各民族平等權益,確保少數民族群眾進得來、留得住、能受益,不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制定實施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專項規劃,建立健全少數民族人才管理機制,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建立完善涉及民族因素突發事件的預警、監測和應急處置機制,正確及時處理影響民族關系的矛盾糾紛,依法打擊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的分裂破壞活動,切實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
(二)抓住三個著力重點,不斷強化宗教工作。一是構建立體化管理格局。繼續推進宗教法制建設,制定完善配套規章制度,明確相關部門、宗教團體、社會各方在宗教事務管理中的職責,完善宗教政策法規體系。健全“屬地管理、分級負責、上下聯動、區域協作”機制,不斷提升縣、鄉、村宗教工作網絡效能,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調、條塊結合、更加有效的宗教工作管理體系。完善宗教領域矛盾糾紛掛牌消號制度、信息報送制度、工作通報制度和重大宗教問題責任追究制,切實把矛盾糾紛化于未萌、止于未發。按照“以人為本、服務為先、重在引導、各方參與”的思路,積極構建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社會管理有機結合的“三位一體”宗教事務立體化管理模式,推動宗教工作有序開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健全完善部門聯動、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專門協調機制,推動抵御滲透工作取得實效。二是建設高素質代表人士隊伍。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要求,深入研究宗教界人士成長特點和規律,明確標準,加大力度,創新模式,完善機制,推行學歷教育,不斷提升全省宗教教職人員綜合素質。堅持創新宗教事務管理與發揮宗教界人士積極作用相結合,推動“兩個提升·同心同行”活動與“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相銜接,著力提升宗教界人士整體素質、提升宗教工作科學化水平。發揮黨委統戰部門牽頭協調作用,健全聯系培養、民主推薦、選拔使用、綜合考核等長效機制,加強日常教育、跟蹤掌握和系統評估,做好宗教界代表人士宏觀管理和政治安排,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作用突出的高素質代表人士隊伍。三是大力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支持愛國宗教團體加強思想、制度、作風和領導班子建設,規范完善宗教團體換屆和領導班子考核機制,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提高工作能力和內部凝聚力。持續開展佛、道教亂建寺廟、濫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專項治理,深入開展藏傳佛教界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宣傳教育,依法加大對寺廟和僧尼的管理,牢牢掌握寺廟控制權。認真研究新形勢下伊斯蘭教教派門宦管理措施,著眼長遠、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消除隱患,維護內部和睦。加大工作力度,推動全省天主教、基督教工作健康有序開展,維護正常宗教秩序。
(三)統籌處理“四個關系”,提升服務發展能力。一是加快發展與保持穩定的關系。沒有發展,穩定難以持久;沒有穩定,發展失去保障。抓住了穩定和發展兩件大事,就抓住了民族宗教工作的根本。只有不斷加快民族地區和信教群眾聚居區發展,才能為有效維護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穩定奠定堅實基礎;只有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地區和信教群眾聚居區穩定的復雜問題,才能為轉型跨越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二是整體發展與區域發展的關系。我省民族地區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40%,沒有民族地區的發展,就沒有全省的全面發展,沒有民族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要把民族地區的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全省發展支持帶動民族地區發展,以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全省發展,形成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三是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與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關系。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前提,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為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供了保證。一方面,要尊重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對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和損害宗教界合法權益的錯誤行為,必須堅決予以糾正。另一方面,要堅持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和法律法規范圍內進行,既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為由放棄或擺脫政府對宗教事務的依法管理,也不能運用行政力量去抑制或助長宗教。要通過政策引導、法律規范和扎實細致的宣傳教育工作,把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四是擴大開放與抵御滲透的關系。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境外利用民族宗教實施滲透日趨加劇。擴大開放是順應時代要求和社會發展進步的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抵御滲透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重要保證,必須常抓不懈。在工作實踐中,既不能草木皆兵,把抵御滲透與擴大開放對立起來;也不能麻木不仁,因為擴大開放而對滲透喪失警惕。要在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的同時,毫不懈怠地做好做實民族宗教工作,有效防范抵御境外敵對勢力滲透,努力營造對外開放的良好氛圍。
[澤巴足,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