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宗教與民族凝聚力

研究宗教與民族國家的關系,首先要研究宗教對于民族凝聚力的影響。宗教,甚至同一種宗教,既可能產生凝聚民族的作用,也可能產生分化民族的作用,必須具體分析。

伊斯蘭教對于阿拉伯民族的凝聚作用十分明顯,他們有共同的語言,是由于所有的宗教活動通用阿拉伯文。他們有共同的文化,因為伊斯蘭教的宗教活動浸潤在他們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現代的一些阿拉伯首腦認為,“凡是生活在我們的國土上、說我們的語言、受過我們文化的熏陶,并以我們的光榮而自豪者就是我們(阿拉伯人)之中的一員”。伯納·路易:《歷史上的阿拉伯人》,馬肇春、馬賢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3頁。在羅馬帝國奉基督教為國教之后,歐洲大陸以及整個地中海地區都被置于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出現了一種將此地眾多民族通通同化的跡象。正如恩格斯所說:“羅馬的世界霸權的創立,剝削地中海盆地的所有地區已經有數百年之久。凡在希臘語沒有進行抵抗的地方,一切民族語言都不得不讓位于被敗壞的拉丁語;一切民族差別都消失了,高盧人、伊比利亞人、利古里亞人、諾里克人都不復存在,他們都變成羅馬人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4頁。

然而宗教并不僅僅具有促進民族融合的作用,有些時候原來同一民族的人們會因宗教信仰的差異而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巴爾干半島上的斯拉夫人本來生活在同一地域上,有共同的語言,但是因為信仰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而分化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不同的宗教信仰使這里的民族沖突成為整個歐洲的火藥桶。古印度人后來由于分別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最后被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成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斯里蘭卡本來是一個人口不多的島國,但是佛教和印度教信仰把這里的人民分成了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近現代歷史上,因為宗教信仰差異而導致的民族國家瓦解,更是不勝枚舉。

宗教有時會成為民族融合黏合劑,有時會成為民族分裂的導火索,那其中是否有一些規律性存在呢?應當說不同類型的宗教對于民族的融合與分化作用有所差異,一般而言,多神信仰的宗教對于民族的融合能力要強于一神信仰的宗教。

在出埃及的艱苦旅程中,摩西單獨到西奈山上拜謁了上帝,代表猶太民族與上帝立約,從而得到了上帝的指引和保佑。摩西向猶太人傳達了上帝為他們制定的“十誡”,其中第一條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圣經·出埃及記》第20章第3節。猶太民族的一神教信仰由此產生。當基督教從猶太教中產生出來的時候,一神崇拜的戒律被完整保存下來。基督教雖然強調“愛人如己”,把傳教擴大超出了猶太人的范圍,但是仍然規定:“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圣經·馬太福音》第22章第37—40節。愛神和愛一切世人,是基督教的根本要求。但是須知,在這兩條“總綱”中,“愛人如己”是要服從于“愛主你的神”的。

歷史上以基督教為國教的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和神圣羅馬帝國,都曾占有廣大的國土,統治過眾多的民族。當時強大的宗教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信仰,宗教經典構成了他們的共同語言,宗教禮儀規范了他們共同的生活方式,它們具有融合成統一民族的巨大潛力。但是歷史證明,一旦經歷文藝復興運動,中世紀政教合一的基督教受到批判,各個民族紛紛獨自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老大帝國土崩瓦解。問題在于一神信仰容易造成人們排異性的思維方式,不僅排斥其他宗教的神,也在本宗教內部不斷進行清理異端的活動。當帝國領土擴張以后,原來眾多的民族皈依同一的宗教,但是出于本民族原有文化意識,他們對基督教經典的理解必然是存在差異的。公元318年,利比亞教區主教阿利烏斯對“三位一體”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基督既然是“受造者”,那他就不能又是造物主。從人類的常識出發,他不能既是父親,又是兒子,所以圣子應當低于圣父。他從自己對“三位一體”的認識推導出,上帝是唯一真神,所以不能說基督也是神,他不能與上帝同體、同性,而只是一個最完善的“首生的”受造物。阿利烏斯的見解受到正統派的圍攻,被定為“異端”,革除教職。但是阿利烏斯派的信徒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仍然不時與正統派爭論。428年,又有安提阿的主教聶斯托利提出了“二性二位”說,“否認基督的神性與人性結合為一個本體,而認為其神性本體附在人性本體上,因此不同意把瑪麗亞稱為 ‘上帝之母’,最多可稱為 ‘基督之母’”。唐逸:《基督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頁。這種觀點也被認為是背離了正統的“三位一體”學說,受到正統派的攻擊。被羅馬教廷定為異端受到驅逐。此后興起于保加利亞的鮑格米勒派,流行于法國和意大利的阿爾比派,流行于法國的韋爾多派,流行于捷克的胡斯派等,審判異端的宗教裁判嚴重傷害了各民族的情感,甚至引發宗教戰爭。因此,當基督教作為國教籠罩歐洲的時候,民族文化的差異就表現為排斥異端的宗教審判。當異端勢力過于巨大的時候,教會就會分裂,歐洲歷史上羅馬公教和希臘正教的分裂就是民族差異的表現。中世紀結束時,歐洲就在政教戰爭中分化成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民族國家。伊斯蘭教對于中東民族的影響也是如此,一度曾經龐大的阿拉伯帝國、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因為最終沒有凝聚成統一的民族而瓦解。

相比而言,多神信仰的印度教和中國宗教,則對于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力。以印度的情況為例,生活在印度次大陸上的10多億人民,有2000多種語言,其宗教信仰也不統一,除了伊斯蘭教、錫克教、佛教、基督教、耆那教之外,印度教徒占人口的絕對多數。印度教除了對于梵天、濕婆、毗濕奴三大主神的信仰相對統一外,其實各地印度教徒的神靈譜系、膜拜儀式、教義教規并不統一。馬克思曾經說過:“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卡爾·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4頁。和其他宗教相比,印度教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現象。它在信仰上和實踐方面都顯得那樣光怪陸離、紛繁雜多,甚至自相矛盾。實際上,印度教是一個由多種宗教信仰、民間習俗和生活方式相糅合的綜合體。但是只要主神一樣,其余的信仰都可以相互包容。由多神信仰產生出一種比較寬容的民族觀念,即使信仰的宗教不同,崇拜的神靈不同,但并不妨礙大家成為共同的民族。印度民族主義運動領袖尼赫魯指出:“我們有印度教徒、穆斯林、錫克教徒、基督教徒和其他宗教團體,我們顯然不能將他們視為不同的民族……如果我們承認巴基斯坦所支持的兩個民族理論,我們的穆斯林人口怎么辦呢?我們是不是僅僅因為他們有不同的宗教,就不得不承認他們是不同的民族呢?這是一個狂熱的觀念,也許會導致國家進一步的麻煩、分裂和混亂。”邱永輝、歐東明:《印度世俗化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版,第368頁。

中國與印度的情況近似,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歷史上不乏民族沖突和戰爭,但是每一輪激烈的民族戰爭之后,總是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的民族融合,與歐洲歷史上民族和國家越打越多形成鮮明反差。內中的奧妙就在于中國傳統的多神信仰,以及在多神信仰基礎發展出來主張“和而不同”的儒家文化。東方的文明古國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信仰多神宗教的民族。從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記載中,我們看到了商朝國家宗教中的上帝,統率著天神、地示、人鬼三大類神衹,數量繁多,各司其職,形成了一個與地上王國相對應的彼岸世界。武王伐紂,以周代商,雖然至上神的名稱和形象略有更改,但是多神信仰的特色并沒有變化。反映周代祭祀制度的《周禮》、《儀禮》、《禮記》三書,將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岳鎮、海瀆、城隍、祖先等的儀式規范得更為清晰。

春秋以后的思想家,用精確的學術語言表達了這種多元求同的文化理念,史伯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國語·鄭語》。孔子則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這種由多元宗教信仰產生的多元求同的思維模式,在面對其他宗教信仰時,往往也會產生出一種寬容的心態。在中國古代社會里,印度產生的佛教、波斯產生的祆教、中亞產生的伊斯蘭教、西方傳來的基督教先后傳入中國,其中一些宗教雖然曾經也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過局部碰撞,但是最終都獲得了在中國傳播的機會。佛教是在各種宗教和平相處時傳入中國,并在中國生根、發展、壯大的宗教。魏晉南北朝時,也曾經發生過激烈的儒、釋、道三教之爭,但是爭論的結果不是誰消滅誰,而是三教獲得了“均圣均善”、“殊途同歸”的結論。如宋代沙門慧琳作《白黑論》,又名《均善論》,他說:“六度與五教并行,信順與慈悲并立。”梁代名士沈約作《均圣論》說:“內圣外王,義理均一。”東晉慧遠作《沙門不敬王者論》說:“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周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正是在和而不同文化政策的指導下,隋唐以后的歷代政府都推行“三教并獎”的宗教政策,使佛教與儒教、道教一樣,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種文化上的“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成為民族結構上“多元一體”的思想基礎,是凝聚成共同的中華民族的心理保證。孔子將當時人們區分民族界限的宗教、心理、語言、禮俗、服飾等標志,概括為一個統一的文化標準:行周禮者為華夏,拒斥周禮者為夷狄。有些原先華夏的諸侯國,因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原因采用了夷禮,孔子修《春秋》時都視之為夷狄,加以貶低,如杞國、吳國。相反,一些國家原屬夷狄,后來因奉行華夏禮樂而成為中國的諸侯,如原屬西戎的秦,原屬南蠻的楚,原屬百越的越等國。正如唐朝韓愈在《原道》中所評論:“孔子作《春秋》,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之進于中國者,則中國之。”孔子這種重文化、輕血緣、開放式的民族觀,對于日后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促進意義。也就是說,不論原來是來自哪一方的民族,只要認同于華夏文化、禮俗,就可以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泽县| 右玉县| 峨山| 玉林市| 宁陕县| 嘉荫县| 凉山| 衡东县| 扎兰屯市| 兰州市| 阜阳市| 区。| 铜鼓县| 施甸县| 喀什市| 东辽县| 元阳县| 德令哈市| 无极县| 容城县| 嘉荫县| 景东| 黄龙县| 连山| 伊宁县| 盈江县| 华容县| 漳浦县| 运城市| 江孜县| 田东县| 保康县| 瑞安市| 迁安市| 石狮市| 汕头市| 平武县| 蒲江县| 谷城县| 深圳市|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