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
- 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
- 3443字
- 2019-01-04 12:56:52
一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以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為基本特點的綜合國力提升及其產生的國際影響,創造了20世紀以來的世界奇跡。因此,進入21世紀之際,國內外學術界有關中國發展或“中國崛起”的觀察和研究,從“北京共識”到“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等產生了一系列解讀。這些解讀不可避免地都涉及“道路”、“理論”和“制度”這三個關鍵詞。
在實踐中,對這三個關鍵詞的解讀,不同的觀察者、研究者通常是從自己所熟悉或者感興趣的領域來討論構成一個“模式”中的不同“模塊”的體制及其內部運行和外部交集的機制,而由此得出的看法、見解和觀點,無論是贊賞還是質疑,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局部性的現實意義。但是,將某個“模塊”及其運行中的問題指向中國的“道路”、“理論”和“制度”層面,甚至完全脫離中國國情實際地去進行所謂“國際比較”和“國際經驗教訓”的推介,則勢必產生西方輿論中具有代表性且為境外各種反華勢力所迎合的一種觀點,即中國只有走西方式的民主道路才能解決面臨的問題,其中包括解決民族問題。
中國存在民族問題,這不是什么諱莫如深的話題,而是由中國最重要的基本國情之一所決定的。民族問題長期性、復雜性、重要性等基本特性,特別是在世界范圍民族問題具有普遍性和國際性的條件下,中國的民族問題也為多種國際因素所影響,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復雜性和重要性。因此,觀察和處理民族問題,既不能脫離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基本國情,也不能將它作為中國“道路”、“理論”和“制度”的“例外”。當代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就是要從“道路”、“理論”和“制度”的高度去理解和執行黨的民族政策。
黨的十八大報告回顧了近代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展望中華民族充滿希望的未來,深刻而堅定地得出一個結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強調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這在世界范圍并不多見,這是中國特色,也是中國共產黨不可動搖的執政根基和底線,因為它是實現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的途徑。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集中體現于如何走這條道路的行動指南之中,即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的理論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則為踐行這條道路提供了根本保障,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就是立足于國情實際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對此,報告明確指出:“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這是我們深刻認識“中國特色”必須堅持的基本立場,也是改革完善“中國模式”各個“模塊”內在關系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中國的民族事務是國家的重大事務之一,是關系到黨和國家全局的重要工作領域。因此,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初,就確立了構成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此,報告再次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構成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因此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根本保障”的一個重要支點。“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民族區域自治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保障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民族區域自治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對社會主義多民族國家解決民族問題制度設計的理論倡導,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然要求。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把握中國國情、認識中華民族、構建統一的人民共和國進程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性成果。對此,不僅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不同歷史時期都進行了精辟論述和實踐推進,而且也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政治原則和不斷完善的制度建設實踐。
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集體對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載體的民族政策體系的堅持,清楚而深刻地表明這不是“國家草創”時的“權宜之計”,也不是模仿他國的亦步亦趨,而是立足中國國情實際的自覺認識,即“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體現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原則,體現了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的統一”。正是基于這一立場,黨中央對這一制度在理論和實踐上得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結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不容置疑,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一大政治優勢不容削弱”。這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堅持的基本立場,也是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堅定信念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20年前,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引發的沖擊波,曾使西方國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判斷,諸如“共產主義大失敗”、“民族主義戰勝共產主義”、“歷史的終結”以及試圖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文明沖突論”等。然而,20年后的今天,就國際意識形態領域而言,一個基本事實并沒有改變:“自馬克思主義陷入低潮后,任何政治思想都未能提出復雜的思維和遠大的目標。”中國也沒有按照西方的預言而“步蘇聯的后塵”,反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對此,不論西方等外部輿論是“捧殺”說還是“唱衰”論,根本在于中國共產黨人的自我認知和解讀。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做出的闡釋,就是對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發展成就的解讀。正是在此基礎上,報告向全黨傳達了一個重要的意志:“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是中國共產黨前所未有的一種政治宣示。對中國“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自信,不是抽象或口號式的自信,更不是口是心非的自信。對共產黨人而言,堅定理想信念,就是對“道路”、“理論”和“制度”的內涵及其生命力的自覺自信。只有建立和堅定這種自信,才能在理論和實踐上切實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才能在民族事務中自覺“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
黨中央提出“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要求,是值得全黨高度重視的問題。“全面”就是不能缺失偏廢,“正確”就是真實準確、因地制宜,“貫徹落實”就是使政策到位并最大限度地實現政策效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民族政策也必須在貫徹落實中得到檢驗、完善和創新。在實踐中,做不到“全面正確貫徹落實”,就必然削弱政策效應,就會失信于民,甚至造成對政策真實性、有效性的懷疑。對政策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如果不能立足于“全面正確貫徹落實”的立場去進行審視和反省,那就難免產生對政策本身正確性、合理性的質疑。是政策設計出了問題,還是理解、執行政策出了問題,這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必須面對的問題。
中國民族政策的核心內容、基本原則在民族區域自治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民族區域自治法保障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全面體現民族政策的國家基本制度。所以,“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基本要求。對這一制度的懷疑、質疑,甚至歸結為“蘇聯模式”,是對中國解決民族問題道路選擇、制度設計、政策實踐的不自信。缺乏自信,就不可能自覺;不能自覺,就不可能堅持;不能堅持,就不可能完善;不能完善,就不可能創新;不能創新,就不可能有生命力。因此,從“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的高度去增強“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自覺性,是提高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執政能力的根本任務。當然,這不僅是民族事務工作部門的職責,而且是國家各部門、全國各地方的共同責任,因為解決民族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全局的重大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