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
- 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
- 4378字
- 2019-01-04 12:56:53
四 宗教生態論與中國宗教生態建設
宗教生態論有益于中國社會主義者總結歷史經驗,確立今后中國宗教文化發展戰略,引導宗教長期平穩地適應社會主義社會,促進社會和諧。
(一)歷史經驗教訓
中國歷史上形成的宗教生態多元通和模式,基本上適應了多民族、多宗教的國情,與農業文明、家族社會形成和諧關系。這期間也有不適應發生,如南北朝至唐有“三武一宗滅佛”,清后期對伊斯蘭教、新教的鎮壓,主因是執政者宗教政策一時失當,造成政教關系短期緊張。不同文化之間的論爭與張力,只要局限在理論范圍而不激化為暴力沖突,有益于彰顯各自特色與彼此借鑒,激發向前的活力,這是文明發展的規律。
民國以來,中國社會進入社會變革劇烈時期,進步力量與革命團體致力于民族獨立解放事業,來不及細心研究宗教文化的調整與發展問題,在西方科學主義和文化激進主義影響下,對中華傳統文化(包括宗教)構成猛烈沖擊,批判與否定有余,轉化與建設不足,出現“打倒孔家店”、“漢字落后過時”、“取代宗教”等“左”的文化口號與思潮。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1957年以后,文化上只強調“興無滅資”,對中華傳統文化雖有“批判地繼承”的方針而不能落實;又受蘇聯“鴉片基石論”的影響,對宗教批判限制多,保護引導少,尤其視民間組織化宗教為“反動會道門”,民俗性宗教為“封建迷信”,不斷予以掃蕩;在“文革”期間則實行“消滅宗教”的極端主張,把宗教打入地下。由此,我國宗教文化優良傳統出現斷裂,宗教生態嚴重失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文化理論與政策(包括宗教理論與政策)回歸唯物史觀與理性溫和的軌道,把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弘揚中華文化,吸收人類文明成果,進行綜合創新。在宗教問題上拋棄“宗教殘余論”、“宗教鴉片論”,提出“宗教適應論”、“宗教文化論”、“宗教和諧論”,于是宗教領域面貌煥然一新。
但是在宗教生態問題上我們還缺少深入反思:歷史上的多元通和模式如何評價?哪些原因造成了宗教生態的失衡?我們的失誤在哪里?對這些問題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二)我國宗教生態失衡的表現和原因
1.表現。一是在現今五大宗教中,外來宗教的比重遠大于中華傳統信仰,道教、佛教加在一起,亦不過半,而唯一土生土長的道教是五大宗教中群體最小的宗教;二是歷史上主導諸宗教精神方向的儒學不僅被邊緣化,而且被妖魔化,在許多中國人心目中是負面的形象;三是民間信仰缺失,填補這一缺失最具活力的是尚未充分中國化的基督教,基督教以歷史空前的過快速度在城鄉增長(每年增加約100萬教徒),成為正式信徒最多的宗教,削弱了中國宗教文化的民族主體性,急劇地改變著中國宗教原有的結構版圖;四是地上地下教群的二元存在,使統一的宗教生態破裂,處在灰色與黑色地帶的宗教群體在病態中生存。
2.原因。一是當代主流社會人士放棄儒家溫和的“神道設教”理念,趨向于戰斗無神論的反宗教思想,視宗教為社會進步的障礙,行動上致力于與宗教作斗爭,從而壓抑了溫和的宗教,卻不能有效阻止宗教極端主義的宗教教派流行;二是不重視傳統民俗文化,反復不斷掃除民間宗教與信仰,結果摧毀了多元通和宗教生態的基礎,不僅使民眾的信仰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且淡化了多神崇拜心理,為以傳教為信仰并擅長于基層分散傳教的基督一神教擴張性傳播,提供了適宜的廣大空間;三是主流社會對孔子儒學和老子道學在維護中華民族主體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長期認識不足,反傳統的民族虛無主義的流衍深廣,“文革”思維仍有影響,弘揚中華文化的力度不夠,支撐不起中華文化復興的大業;四是管理思想和體制不能與時俱新,用老觀念、老套路應對新情況、新問題,于是宗教領域二元結構和灰色地帶的問題久久不能解決。
(三)宗教生態多元通和模式的重建
1.中國宗教多元通和模式是一種良性生態模式。它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多樣文化相依共榮在宗教關系上的表現,最有益于宗教自身的健康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最有益于社會主義社會的長治久安。它也有益于一國兩制與兩岸文化和平交流,有益于推動宗教對話與世界和平。而宗教暗中發展,或一教坐大,或宗教關系緊張,或外部干擾不斷,都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建工作應有新的特色、新的內涵。
2.多元通和,固本化外。宗教結構的失衡、信仰基礎的削弱和生存病態的存在,既然是長期所積,那么重建良性生態當然也非短期之功。在諸多建設中文化建設是軟性的,又是較難的,而文化建設中信仰文化重建更是無形的,又是最難的,需要長期推動。文化之間的平衡只能靠文化的力量來實現,舍此,其他手段都不能成功。實行宗教政策與建設宗教生態不是同一層面的問題:在法律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面前,各教一律平等;在建設宗教生態任務面前,要從民族發展全局利益出發,具有戰略眼光、宏觀目標,把保護民族性文化放在首位。從文化戰略上考慮,我們的長遠目標是八個字:多元通和,固本化外。“多元通和”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指導下全面開放各種愛國勸善的宗教,將其納入社會管理視野并加以積極引導。多樣性宗教之間一律平等,和諧互尊,還要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形成愛國守法、行善積德的文化聯合體。“固本化外”要求加大中華傳統信仰文化重建的力度,繼承和發揚中和之道的優良傳統,加快各種外來宗教中國化的步伐,使之如同佛教那樣成為中國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
3.用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引導宗教生態的重建。在歷史上,引導多元宗教的思想是人文的儒學,其宗教觀是溫和的“神道設教”之說。在今天,引導多元宗教的思想是人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宗教觀是溫和的無神論。既堅持無神論,又尊重有神論,就是溫和的無神論,它是新時期建設宗教多元通和生態的必要社會條件。它與儒學異在不保留天命鬼神的思想空間,同在不反宗教而能加以包容,并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它與以往的無神論同在都不承認神靈實在和靈魂不死,異在它承認宗教存在的必然性與長期性,不贊成與宗教為敵,而要給予尊重,與之合作。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強調以人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義、互尊和諧,它是社會主義思想與中華文化的有機結合。在它的指引下,人文理性與科學理性是社會思潮的主流,社會文明得以日趨提升,宗教理性也將不斷加強,宗教關系才能走向和諧。科學發展觀不僅是社會發展的方略,也是宗教生態重建的路向。新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把主導性與廣泛性、先進性與多樣性統一起來,建成能夠滿足各民族、各階層、各地區多種文化需求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4.進一步弘揚孔子儒學和老子道學,促其實現當代轉型,展現中華文化的嶄新風貌和新時期文化的民族精神,發揮其融合不同文明的傳統優勢。要早日使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和道家的道法自然、尊道貴德,重新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的普遍倫理的基礎,并不斷輻射到宗教倫理;用儒家中和之道和道家柔和之道促使各種信仰中溫和主義成為主潮流,推動宗教關系日益和諧。儒道互補是中華文化的底色和民族文化標識,是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最強勁柔韌的精神紐帶,今后也將如此。陳水扁“臺獨”勢力執政時期,大力推行文化上的“去中國化”,使中華文化良性生態遭到一定破壞,兩岸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感到痛心。我們要引以為戒,反其道而行之,共同致力于中華文化的固本培元工作。
5.有效地推動天主教、基督教神學中國化的事業。作為一神教的基督教,其教義認為“耶穌以外無拯救”,有強烈排他性,容易被西方霸權主義利用,成為對外擴張的助手。這樣的基督教不適于中國和諧社會建設與多元通和宗教生態的需要,必須與儒、道思想相結合,不斷地中國化,也就是不斷地溫和理性化,減弱其排他性,增強其包容性,減弱其洋教性,增強其中華性,才能使它成為中國和諧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異物。中國特色神學建設是基督教適應當代中國社會的關鍵。西方敵對勢力謀圖中國基督教化,我們的對策便是基督教中國化。這是保持宗教文化的民族主體性與對外開放性相統一的唯一可行之路。老一輩愛國基督教神學家早已在做神學中國化的工作,并推出一系列理論成果。如趙紫宸的倫理神學、吳雷川的折中神學、謝扶雅的辯證神學、吳耀宗的實踐神學、丁光訓的博愛神學、陳澤民的和好神學、汪維藩的生生神學,都貫穿著孔子、老子的仁愛中和之道。這一事業尚后繼乏人,要大力組織和培育年輕開放而有中華文化素養的基督教學術隊伍,他們將肩負起使基督教真正融入中國社會的重任。
6.有序地開放中國民間宗教。中國民間宗教有深厚久遠的傳統,歷來占據中國宗教市場的最大份額。其歷史特點:一是多神崇拜,二是神學粗雜,三是融入民俗,四是地方差異,五是邊緣存在。其中有獨立組織的民間宗教往往有家族傳承,有流動性、不穩定性;民俗化的民間宗教(習稱民間信仰)則多與村社家族相結合,成為一種民俗文化生活。民間宗教是民間社會的精神依托和穩定要素,也是儒、佛、道三教成長和回歸的土壤。它也存在著低俗詭異、妨礙科學的缺陷,有被利用來騙錢害人、煽惑謠言、混淆視聽的負面作用,所以需要正確引導和依法管理。目前民間宗教正在自發重建中,社會管理者要視其為正常文化現象,給予合法生存空間,納入社會生活運行軌道。臺灣地區的經驗證明,發達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對于形成中外宗教關系的動態平衡有巨大作用。多年來天主教與基督新教不足百萬信徒,不僅未出現過快發展,而且信眾數量有下降的趨勢。有些少數民族地區不以信仰世界三大宗教為主,而有自己傳統的民間宗教,如北方薩滿教,南方麼教、師公教、畢摩教、東巴教等,該地民眾要求與信仰五大宗教同樣的合法信仰權利。因此,開放民間宗教,是消除信仰歧視、實現信仰自由的重要體現,也是重建多元通和宗教生態信仰基礎的重要步驟。
7.克服佛教、道教“上層化”、“商業化”傾向,發揚其仁慈天下、愛國尚德、中道不偏、平等互尊的精神,促其更好地面向民間、服務大眾,涵養生命、生發智慧,向著道德宗教、文化宗教的方向發展,那么佛、道二教便可為發揮傳統的文化優勢,為宗教生態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伊斯蘭教在十個信教民族的精神生活里居主導地位,其宗教生態建設的主要任務:一是抑制宗教極端主義,提倡宗教溫和主義,實現宗教和睦;二是把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宗教認同三者統一起來,牢固樹立愛國意識、法律意識和民族團結意識;三是淡化教派意識,改鑄“圣戰”觀念,發揚中國伊斯蘭教忠厚教人、和平化世的精神,實現教內團結。
宗教生態論將使中國社會主義者獲得正確處理宗教問題的整體觀、動態觀和駕馭全局的能力,努力創建多元通和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使各種宗教在憲法、法律范圍內,在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各得其所,各盡其職,以自己的方式為社會和諧發展服務,進而為改善世界的宗教生態、推動文明對話盡一份力量。
(刊載于《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3期)
[牟鐘鑒,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