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
- 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
- 1436字
- 2019-01-04 12:56:55
二 傳統部族國家和現代共和制度的公民國家的比較
在分析國家形態的演變時,菲利克斯·格羅斯提出另外一組相對應的分析概念,即“公民國家”和“部族國家”。在一定程度上,這兩個概念與史密斯的兩類“民族國家”模式在實質上相互重合。格羅斯認為,“公民國家是自由公民的聯合體,所以,在同一地域里居住的所有具備資格的居民,不論其出身、宗教、族群(ethnicity)或文化背景如何,都是國家的成員”。“公民國家建立在政治紐帶之上,并且訴諸于政治紐帶,其核心制度是公民權。”
“公民權……提供了一種將種族上的親族認同(文化民族)與和國家相聯系的政治認同(國家民族)相分離的方法,一種把政治認同從親族認同轉向政治地域關系的途徑。”
與構成現代“公民國家”的基本理念不同,傳統的“部族國家則往往把宗教、族群(ethnicity)和政治制度混同為一個單一的原則和屬性,因此,它是一種與平等權利不相容、甚至不能容忍少數群體(minorities)存在的高度排他性的制度”。“部族國家把政治認同與種族起源和種族身份聯系在一起。在一個現代多元國家,政治聯系與認同與種族紐帶之間被明確分開。”
“民族主義部族國家是一個與現代社會基本人權和政治權利持久沖突的政治信念和制度。”
從以上論述來分析,格羅斯的“公民國家”可以等同于史密斯的“公民的 ‘民族’ 模式”,“部族國家”非常類似史密斯的“族群的 ‘民族’ 模式”。由于歷史慣性,“部族國家”在向“民族國家”轉型時很容易轉型為“族群的 ‘民族’ 模式”。具有傳統內部政治關系的“部族國家”和具有現代內部政治關系的“公民國家”,是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國民也因此表現出十分不同的效忠模式。在多族群的帝國當中,各族民眾首先是對本族首領效忠,而各族的首領則根據自身和本族利害關系的選擇來決定是否對帝國皇帝效忠,所以部落首領的“倒戈”會引起整個部落對皇帝的“反叛”。這是一種傳統的“多元一體模式”,其中的每個部落單元都具有相對獨立的政治權力,有些多部族帝國從其誕生即在內部組織結構上是以各部落為基礎的政治統一體。在“公民國家”,每個成員都是在政治和法律上完全平等的公民,公民權和憲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首腦只是公民們通過法定程序集體選舉出來的執政代表,公民對政府首腦有罷免權。公民和政府首腦、各級官員都必須效忠于憲法,服從國家法律。
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和現代化進程來看,亞非拉各國被動型的“族群的 ‘民族’ 模式”也必然將在全球化進程中逐漸過渡到“公民的 ‘民族’ 模式”,這一過程也就是從“部族國家”向“公民國家”的過渡過程。當我們引進“時間”維度之后,這兩組分析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就更加清晰。
從“部族國家”向“公民國家”的過渡是所有國家或早或遲都要發生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同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那些幅員遼闊、族群眾多的人口大國,國家內部各區域之間在演進基礎和速度上可能出現不平衡、不同步的現象。因此,在這一過程最終完成之前,各國社會中已經具備的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基本性質的整體政治框架與仍然保持傳統“部族集合體”遺跡的某些群體之間,肯定會出現各種矛盾。以中國為例,自鴉片戰爭后即開始接觸現代工商業和學校制度的沿海城市,與長期相對閉塞并保持傳統農牧業和社會組織的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文化觀念等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相互之間的整合也必然是一個不斷推動相互理解和消除隔閡的過程。在存在于國內一些邊緣地區的傳統“部族集合體”遺跡完全消失之前,各國政府也會根據具體國情設計出必要的制度安排來對這些可能的矛盾進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