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必須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是“中國夢”。近代中國遭逢帝國主義的百年壓迫,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自決。當代中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邁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進。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共同體,是唯一代表中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國家民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在“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基礎上才能不斷前進。“共同”就是全國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中得到協調和維護。“共同”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和諧社會中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共同”就是全國各民族人民一心一意、齊心協力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而奮斗。“共同”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在“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實現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在這方面,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共同”享有或者說經濟社會生活水平的均等化是基礎。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進程中,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根本任務,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突出的矛盾,也是現階段必須堅持的基本國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經濟地理意義上的西部地區,在西部大開發以來已經取得了經濟社會長足的發展,但是西部地區,尤其是構成西部地區主體的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因此,報告有關“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的部署中,強調了“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其中,“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進一步強調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所在。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在加快西部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意義尤為重大。因為這些地區是中國生物多樣性、礦產多樣性、文化多樣性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保護與合理開發這些體現綜合國力、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是實現加快發展、特色發展、共同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報告針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對推進西部地區的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生物多樣性是維護生態平衡的自然基礎,文化多樣性應該成為維護民族和諧的社會基礎。從廣義文化的角度講,文化多樣性與生態環境多樣性的關系十分密切,甚至是一種依托關系,諸如傳統的捕撈文化依托于江河湖澤,狩獵文化依托于森林,游牧文化依托于草原,等等。因此,在經濟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與“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是并行不悖的發展任務。包括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要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而且也要考慮文化保護的問題,這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報告有關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要求,從更廣泛和深遠的境界打開了生態文明理念在“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的突出位置。“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需要牢固樹立和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實踐生態文明的觀念。人與生態和諧的文明觀,體現在社會關系中就包括了各民族的“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和睦相處,是族際之間平等、誠信、友善關系特征的概括,是建立在各民族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基礎上的一種社會心理和行為狀態,也是社會和諧、社會穩定的民間基礎。平等包含著尊重,誠信包含著理解,友善包含著包容,在民族關系方面、尤其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也集中體現為:“對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傳統、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心理認同等方面的差異,我們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視它們的存在,也不能用強制的方式加以改變。”胡錦濤:《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獻選編》(2003—2009),第70頁。這就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觀念在民族關系領域的基本準則。只有和睦相處才能和衷共濟。

和衷共濟,是族際之間團結一心、互相幫助關系特征的概括,是建立在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相互認知、相互協調、相互幫助基礎上共同奮斗的一種精神狀態,也是培育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家園。團結一致意味著各民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共同利益基礎上的整合,互相幫助意味著各民族人民休戚與共的相互奉獻和支持。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各民族及其聚居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著顯著的不平衡,西部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尤為滯后。在這種形勢下,國家對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動員東部、內地進行對口支援,鼓勵西部地區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同時西部地區能源、礦產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也對內地、東部和整個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就是國家、地方、各民族人民的和衷共濟,也是各民族人民之間的“三個離不開”的內在機理。只有和衷共濟才能和諧發展。

和諧發展,是族際之間統籌兼顧、共生共榮、相向而行關系特征的概括,是建立在各民族人民共享民主、公平、正義、法治基礎上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繁榮的一種社會實踐,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統籌兼顧是維護國家利益和兼顧地區、民族等多樣性利益,共生共榮就是各民族人民相互依存、交集與共的文明、進步、富強和愛國主義自尊,相向而行的目標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諧發展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它不僅僅是指經濟社會領域,和諧發展是“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共同要求,涉及國家所有的重大關系領域。

“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并不是簡單地對“交往交流交融”的否定。沒有各民族人民之間的交往就不可能出現和睦相處,中國各民族人民之間的交往不僅由來已久、積淀深厚,而且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人口流動、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交往已經在全國范圍、各個社會領域展現開來。但是,和睦相處只能建立在平等交往的基礎上。歧視、排斥、不公正的“另類”待遇,偷盜、欺騙、“切糕”式的訛詐,這些發生在交往關系中的個案、局部或某些行業中有一定普遍性的問題,都會在民族關系中產生由個別到普遍、個體到群體的消極影響,從而使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損害,對和睦相處的損害,必然影響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是為了交流,或必然產生交流,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之間的交流是建立各民族人民和衷共濟關系的基礎,前提是和睦相處。我認為在民族關系領域,“交融”從字面的理解就是各民族利益在協調中的交集和融匯,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諧發展就是各民族的交融發展。但是,如果把“交融”理解為“同化”和“民族融合”,甚至指向了少數民族“同化”于漢族,“融合”于漢族,則是對“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識誤讀和政策誤導,因為漢族也要認同、整合、同化于中華民族。因此“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交”指各民族人民相互結成美好關系,而非單向的意愿和行為。因存在“交”的關系現象,才有“和”的關系倡導,“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中的“和”,前提就是平等,是對構成“交”的關系的各個主體的公正承認。平等就是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根基。

馬克思主義對各民族之間的交往關系做出過經典的科學論述,交往關系中存在的不平等現象源自各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其所造成的內部分工等因素。因此,多民族國家在協調民族關系的政策設計中,從各民族經濟、社會、文化等特點出發制定具有差別性的政策,就是為了公平正義和實現平等。這是中國民族政策的立足點,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立足點,也是繼續優先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少數民族及其聚居地區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立足點。目的就是“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為此,報告也特別強調了“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方面的內容。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就是民族政策教育,“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團結進步的根本保障,這是一項面對全黨全民的教育內容,也是牢固樹立憲法意識和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的題中之意。

“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不僅是“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保障,而且也是“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工作機制,高度警惕和堅決防范敵對勢力的分裂、滲透、顛覆活動,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措施。應對西方和各種敵對勢力的挑戰,需要不斷加強國家的力量,也需要各民族人民的力量。在中國,各民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擁護、對祖國的熱愛,是抵御外侮、“堅決防范敵對勢力分裂、滲透、顛覆活動”最重要的力量,這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具備的自信。黨的執政、國家的治理充分代表和保障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夠贏得各民族人民的同心同德,就能夠創造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和諧局面,就能夠使56個民族在“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共同鑄就中華民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國家民族的基礎。


[郝時遠,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學部委員,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研究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黎县| 客服| 博野县| 原平市| 成武县| 塔城市| 榆树市| 梅州市| 庄河市| 新宁县| 延安市| 河西区| 读书| 宿松县| 九台市| 满城县| 禹城市| 常宁市| 深水埗区| 东至县| 仁怀市| 新兴县| 门头沟区| 轮台县| 新宁县| 鹤岗市| 教育| 兴义市| 徐州市| 静海县| 夹江县| 台安县| 夹江县| 昌平区| 诸城市| 天全县| 司法| 遵化市| 宜城市| 阜宁县|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