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
- 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
- 2311字
- 2019-01-04 12:56:53
三 宗教生態論拓寬和豐富了宗教學的理論體系
西方宗教學在130多年間發展出很多學派,形成很多分支學科。中國宗教學在30多年間也成長迅速,頗有自己的特色。從歷史、理論、現狀三大研究領域來綜合分類,其一,有宗教史學,包括原始宗教史、各教宗教史、國別、民族或地區宗教史、世界宗教史;其二,有宗教學理論,包括宗教學原理、宗教人類學、宗教社會學、宗教傳播學、宗教心理學、宗教文化學、宗教哲學和民族宗教學;其三,有宗教現狀研究,包括世界宗教現狀、中國宗教現狀、各國的宗教理論及法規與政策。中國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世界宗教學已有成果的綜合創新。宗教生態論是其中新興的重要理論。它創造性地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和科學發展觀,又補充了宗教人類學、宗教社會學、宗教文化學等學科的不足,也能使宗教史學和宗教現狀的研究開辟出新的境界。
(一)宗教生態論的宗教關系整體結構理論,彌補了宗教社會學家分別關注宗教與社會之間某些聯系、某些功能(進化論、功能論、沖突論、補償論等)的局限,而能從整體上全面研究某種社會大系統中宗教之間、宗教與社會的復雜多層關系,把握其關系結構方式,這樣人們對特定宗教的位置和作用會看得更加清楚。例如伊斯蘭教在穆斯林國家社會文化系統中是貫徹社會上下的唯一的全民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園,也是它的政治文化,須臾不可或離。而伊斯蘭教在中國社會文化系統中則處于從屬和局部的位置,與其他宗教是平等的,只在10個民族社會文化生活中起主導作用。又如中國五大宗教在政治上是平等的,而在中國社會文化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佛、道二教進入中華主體文化之中,具有全局影響,而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新教雖然教徒人數超過佛教、道教,在中華文化中仍處在邊緣狀態,只有局部影響。加上國際社會與文化生態的影響,天主教、基督教與中西關系相連,伊斯蘭教與國內民族關系相連,具有佛、道二教所無的特殊作用。若不了解宗教關系的整體結構,五大教的社會屬性與作用就說不清楚。
(二)宗教生態論的生命系統運行機制理論,用一種大生命觀考察宗教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彌補了教別史、文化圈理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孤立考察某種宗教及其影響的缺陷,也避免了宗教哲學缺乏具體生動性的不足,而把宗教文化作為社會生命共同體,關注其生命系統的內在動力、循環、遺傳、更新、調節、修復,及與外部環境交換質素、信息的運行機制。這樣,宗教不僅呈現為動態的事物,而且是不斷在進行新陳代謝的有生命活力的事物。宗教生態系統是立體化的多層次的生命系統,從世界宗教生態到地區宗教生態,再到國家民族宗教生態,再到地方或教別宗教生態,一直到教團和家庭,大系統隸屬于小系統,母系統派生出子系統,層層套疊,錯綜交叉,收縮擴張,起伏興衰,既需要分別考究,又需要整合綜論。例如東亞地區的宗教生態,以中國為腹地,形成儒學文化圈、佛教文化圈、道教文化圈的三重疊加的東亞模式,其輻射范圍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越南,波及東南亞各國。東亞宗教生態系統是在中華仁和精神引導下,通過文化的和平交流方式形成的,沒有政治集團操控,不伴以戰爭掠奪流血。儒、佛、道在傳播的過程中又不斷與東亞各國的國情和文化相結合,形成各自的特色。如儒學在朝鮮半島發展出“性理之學”,在日本發展出“朱子學”、“陽明學”;佛教在朝鮮半島發展出“五教九山”,在日本發展出“凈土真宗”、“時宗”、“日蓮宗”,在越南發展出“竹林禪派”、“蓮宗”、“元紹禪派”;道教在朝鮮半島出現了特色官署“昭格署”和特色道觀“福源觀”,在日本與天皇制有密切關聯又影響了神道教的發展。近現代以來,在西方文化強勁沖擊下,東亞文化圈衰弱破碎,儒學在中、日、越三國被邊緣化,基督教傳播神速。20世紀20年代以來,儒學在中國衰而復興,在東南亞新加坡等國的影響有擴大之勢。可見,宗教生態系統的興衰變異,是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三)宗教生態論的文化生態圈與分布的識別方法,能夠使人們對宗教的認知,不單停留在抽象概念或現象描述上,而能把宗教歷史、宗教理論、宗教現狀結合起來,從系統論的視野和異同比較的角度識其多樣性和類屬,從而將世界宗教和中國宗教有機連貫起來,組成一幅彼此相通而又顏色各異的圖式。世界上的宗教是多種類多層次的,看似無序雜多卻有類屬序列。已有的地理學分類、語言學分類、進化論分類、社會學分類、現象學分類似乎都不能恰當揭示人類宗教真實的生存狀態。而文化生態圈的分類會使各種宗教的動態分布景象在我們頭腦中清晰起來。從古至今,世界宗教的生滅、興衰、變革一直在進行中。從目前相對穩定的宗教生態模式看,大致形成如下若干主要生態圈和分布:1. 以歐洲和北美為腹地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文化生態圈,并延展到五大洲,以亞洲為新興區;2. 以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民族國家為腹地的伊斯蘭教文化生態圈,擴展到五大洲,與基督教文化生態圈多有重疊;3. 以東亞和東南亞為腹地的佛教文化生態圈,在其他各洲均有數量不等的教徒;4. 以印度為主區的印度教文化生態圈,在斯里蘭卡和印巴有爭議的克什米爾也有印度教群體,此外一批印度教徒隨著移民而遷居歐美;5. 以中國為主區的以儒道互補為底色的中華多元通和文化生態圈,它對周邊國家尤其對東南亞地區的華人文化有一定影響;6. 以日本神道教為底色的多教共存文化生態圈;7. 與猶太民族相結合的猶太教文化生態圈,主區在以色列,在美國和俄羅斯都有一定數量教民群體;8. 歐、亞兩洲北部烏拉爾—阿爾泰語系各族信仰的原生型宗教薩滿教文化生態圈,雖不斷有其他宗教進入,但薩滿教在民俗文化中仍有深廣的影響。
以上八種宗教生態模式的發展及其相互關系,決定著世界宗教未來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