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 言
前言
2023年4月,寫完了十余萬字的《隋唐沉思錄》,這是首部沉浸式歷史政論小說。《靖康沉思錄》屬于興亡沉思系列的第二部。
最近一段時間經常會胡思亂想:如果甲某是一名政府小吏,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會有什么樣的命運?假設以上海為坐標,時間節點選在1942年、1946年兩個歷史交匯點,當時是汪精衛政權、國民政府政權最鼎盛時期,歷史鏡像中的甲某會不會志得意滿?會不會慶幸找到了好工作?但得意不過3年,之后呢?1945年汪精衛政府倒臺,1949年國民政府倒臺,個人的命運如碎片散落。因此,就個體而言,人生短暫,應該保持謙遜、堅守良善、心懷敬畏……
同樣,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做成了一件具有劃歷史意義的大事:收復燕云十六州。這是北宋前7任皇帝夢寐以求而無法完成的目標。至此,宋朝疆域達到了最大,宋徽宗的威望也達到了頂峰。但3年之后,金軍就攻破了汴梁,北宋滅亡。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宋氏皇族基本被團滅,苦難由此開始……
承平日久,人們往往會忽略苦難;未經歷苦難,人們總以為擁有的就是永恒的。
作者大學是歷史專業,研究生是中文專業,工作后又自學法律從事法制工作。因此,將歷史、文學、法律融會貫通,以法治邏輯梳理歷史脈絡,通過文學形式展現帝國興亡,則是本書最大特點。
書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來源于真實史書資料,堅持事必有史,言必有據。行文的主要目的是探尋靖康事件是如何發生的?為什么蔡京等人能長袖善舞?在政權危亡時刻官員們的所思所想所為?悲劇是否可以避免?本書試圖通過當代視角沉浸式地走進歷史、解讀歷史,從歷史中看到教訓,希望能知不善而不復行。
寫作時參考了《續資治通鑒長編》《西夏書事》《宋史》《遼史》《金史》等古籍,引用部分盡量標注清楚。
受精力、能力和知識局限,本書側重于描述官員心理、梳理政治脈絡,對經濟和文化關注度不高,有些見解和理解不一定正確,請讀者辯證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