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新領導新期望(五)
- 靖康沉思錄
- 作家rTT0sc
- 1050字
- 2024-02-16 09:45:54
1047年,新的工作任命下來了,27歲的小王被分配到了鄞縣(現寧波鄞州)。
當時的鄞縣可不是個好地方,地處東南幽僻之濱,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百姓日子窮困不堪,縣里沒有公學,文風不振……
典型的一窮二白地區。
問題一大堆,如何解決?該從哪里著手?
小王秉持著“吃苦不叫苦,艱苦更刻苦”的精神,剛到任上,就利用十幾天時間到基層走訪調研,將鄞縣的基本情況調查清楚了(王安石《鄞縣經游記》:“凡東西十有四鄉,鄉之民畢已受事”)。
回到縣衙以后,小王制定了振興鄞縣的發展規劃。首要的問題是要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要興修水利增加糧食產量。
所以,小王的第一個重磅措施就是興修水利。他組織了全縣10余萬民工整治東錢湖,筑七堰九塘,使周邊“七鄉邑受沾濡”“雖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兇年之憂”。
第二個措施是貸谷于民。他在青黃不接的初春、初夏,把官倉的糧食借給農民,等秋收之后再讓農民加上利息歸還官府。
第三個措施是興辦公學,將唐元和年間建于縣東的先圣廟改建為縣學,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邀請楊適、杜醇、樓郁、王致、王說五位大儒進城辦學,史稱“慶歷五先生”。
他還加強平安建設,實施保甲制度,改善鄉村治安……
經過兩三年艱苦的工作,小王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鄞縣的經濟發生了質的改變,糧食產量躍居全國第一。徹底轉變了鄞縣“文風寥寥”的狀況,每年考中進士的數量與日俱增,南宋著名教育家王應麟評價為“養成英才,純明篤厚。父兄師友,詔教琢磨,百年文獻,益盛為大,五先生之功也”。
鄞縣成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典范。
清代學者蔡上翔稱贊王安石:“其愛民惻隱之心,籌畫利害之明,雖復老成謀國者弗如”。
王安石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高層開始關注這個年輕有為的知縣。
1051年,31歲的小王得到晉升,從縣里到了市里,任舒州通判。但個性使然,給他接風洗塵時,同僚沉迷于杯酒言歡的幸福生活,他還是那樣不修邊幅,不善飲酒,憂心忡忡(王安石《到郡與同官飲》:“荒歌野舞同醉醒,水果山肴互酬酢。自嫌多病少歡顏,獨負嘉賓此時樂”)。
1058年,38歲的小王工作崗位調整為負責江東刑獄,晉升為省級司法部門的主管。沒多久又調任三司使度支判官,負責中央經濟事務,差不多五品官員了。
年紀輕輕,業績明顯,社會聲譽度高,又在京城當官,如果按照這樣的軌跡下去,小王可比范仲淹幸福多了,只要沒有大的變故,官至宰相也是遲早的事。
但小王可不想只當個太平官,他憂心的是朝廷和百姓,從根子上講,他和范仲淹是一路的。
碌碌無為不是他的人生,升官發財也不是他的目標,他想要變革,繼承老范未竟的事業,他要發大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