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不適應的環境,蔡京卻如魚得水,他將開創自己的時代。
我們后人對奸臣的一般印象是:長相猥瑣或者丑陋,對皇帝拍馬溜須,對手下頤指氣使,對百姓橫征暴斂,貪戀錢財,貪圖女色,貪慕虛榮等等。
這是一般奸臣佞臣的標簽。
但歷史的真相往往是這些奸臣佞臣都非常有才華,你想想,皇帝的上臺雖然是世襲的,但他們也是經過了層層選拔,確定為儲君后還要經過嚴格系統的培訓和教育,就算做了皇帝,也要經常接受教育,學習歷史典故,避免決策失誤。
如,宋神宗趙頊為太子時,韓維就是他的侍講老師。繼位成為皇帝后,王安石又成為他的侍講老師(《宋史》:“神宗在藩邸,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數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在如此嚴密的選拔制度和教育培訓體系下出來的皇帝,能是隨便聽人擺布、糊弄的弱智嗎?
肯定不是呀,他們都是善于統籌、善于籌劃、懂得權術的人精。所謂帝心如淵,無不如是。
因此,能取得皇帝信任的大臣必定是能力出眾心思縝密的人才行。
蔡京就是這樣的人。
在北宋的高層看來,蔡京是真正的人才,是優秀公職人員的典型代表。
從長相來看,蔡京并非猥瑣不堪,也非腦滿腸肥之類,反而是疏朗俊秀、儒雅從容,妥妥一個彬彬有禮的白面書生(《春諸紀聞》:“子目力未至,此人面如美玉琢成,百體完就,無一不佳者”)。
放在現代,不知道是多少女生青睞的白馬王子。
從讀書來看,蔡京也是遠超一般,雖然不及其弟弟蔡卞,但也是學霸級別的存在。
1070年,熙寧三年,蔡京和蔡卞進京參加科舉考試,蔡京第9名,蔡卞第13名,兄弟兩人同時高中。
這年蔡京23歲。
弟弟蔡卞更離譜,才12歲。
不管如何,這兄弟二人成為當年度科舉考試界的一段傳奇。
1047年,蔡京出生在福建莆田,比蘇軾小了10歲。
當時的朝中,還主要是以河南河北為首的北方官員為主流。
有人做過統計,北宋一朝72位宰相中,河南河北有24名,占據了三分之一。江西福建加起來只有11人。
蔡京的父親蔡準,做過侍郎,三四品的樣子,算是混到了廳局級,雖然在歷史上平平淡淡并不出彩,但給后代的底子總算打下了些。
兩個兒子也非常有出息。
弟弟蔡卞更是神童級別的選手,看書過目不忘,記性極好,5-6歲就把《四書》《五經》爛熟于心,且史家典籍、百家雜說、國學法典全部瀏覽過,其知識之淵博,令很多大人都汗顏。
基因很強大。
成功上岸后,蔡京的第一份工作是前往杭州任錢塘尉,之后升任舒州(現安徽潛山)推官。蔡卞任江陰主簿。
年輕人一腔熱血,工作也很努力。
很快,蔡京的職業道路迎來一次重要的轉折。
出使遼國。
遼國,是北宋重要的邦交國。與遼國打好交道,對北宋的外交政策有重要的意義。
因此,每一個出使遼國的使者都是皇帝反復考慮、慎重選擇的。出使回來后也會提拔重用。
比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轍等人都擔任過出使遼國的使者。
蔡卞,在江陰也很努力,被王安石看中,將女兒嫁給了他(《宋史》:“王安石妻以女,因從之學”)。
兄弟二人前程一片光明。
先回到蔡京這邊。
1083年,遼道宗生日,按照慣例,北宋要派使者進行祝賀。
當時的使者明目也很繁多,兩國的皇帝、皇后、皇太后生日了,雙方要派生辰使祝賀;本國的皇帝、皇太后去世了,要派告哀使告知對方,對方要派祭奠使和告慰使慰問;本國的新皇帝繼位了,要派告登位使告知對方,對方要派賀登位使祝賀;等等,名目繁多。
蔡京在地方表現不錯,又因為小王親戚的緣故,經過吏部考察,被任命為出使遼國的生辰使。
出使遼國回來后,蔡京馬上被提拔為中書舍人(《宋史》:“使遼還,拜中書舍人”)。
這是蔡京仕途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任職。
不但晉升京官,實現了階層跨越,而且中書舍人負責“掌奉行皇帝命令,草擬制詞”,可以直接跟皇帝匯報工作。
更重要的是蔡京通過這一崗位的實踐,對朝廷核心決策圈的運作規律有了直觀的認識,對皇帝和重臣們的喜怒哀樂、官員晉升的關鍵節點、重大政策出臺的流程等等熟悉了解,這是平常人一輩子都無法獲取的機遇。
這一年蔡京才36歲。
蔡卞,雖然只有25歲,也早已晉升到了中書舍人,提拔的時間還比蔡京早。
當時的中書舍人總共有4名,蔡氏兄弟就占了兩個,這在北宋百年的建朝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又是一段官場佳話(《宋史》:“兄弟同掌書命,朝廷榮之”)。
沒過幾年,蔡京再獲重用,擔任首府的一把手(《宋史》:“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
這又是一個重要的任命。
開封是首都,能在開封府任一把手,肯定是皇帝信得過能力又很強的人才行。
開封府的工作也是不好做的,前面講過,1071年的時候還發生過近千人越級上訪沖擊宰相府的群體性事件,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開封府老百姓的民風還是比較彪悍的。
此時的蔡京有著錦繡的前程,壓力越大他的能力越強大,他將奮勇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