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壁多次后,按照一般人的慣例,應該是要吸取教訓了。
要低調低調啊。
但沒多久,老范又跳出來了。矛頭直指呂夷簡,指責呂夷簡利用職務之便,拉幫結派搞小團體。
老范的這一波操作,將舉薦他的晏殊嚇得夠嗆。因為在當時的政治制度下,被舉薦人出了事情,舉薦人也是要承擔連帶責任的。
晏殊趕緊私下勸老范低調些,不要跟領導對著干(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公曰:‘勿為強辭,莫不敢犯大人之威’”)。
晏殊對老范應該有著再造之恩。當老范還是個默默無聞小吏時,晏殊將其調到應天學府任職,后又積極向趙楨推薦,老范才開始逐漸進入領導的視野。
試想,當時天底下有多少有才華有報負的知識分子因為得不到展現(xiàn)才華的舞臺而被埋沒。
晏殊提拔了你,舉薦了你,要知道感恩啊。
退一步講,也不能給提拔你的老領導制造麻煩吧?
但老范之所以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就在于他是范仲淹,不是常人。
他感恩的是國家,是朝廷,是百姓,不是個人。(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其天不賦智.昧于幾微,而但信圣人之書,師古人之行,上誠于君,下誠于民”)。
回去后老范給晏殊寫了一封信,名字叫《上資政晏侍郎書》,全文共3112字,先是對晏殊的幫助和提攜表示衷心感謝,接著筆鋒一轉,說出了自己的家國情懷:
我一年的俸祿是30萬,這是一千畝土地才能換來的收益,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上收入還是蠻高的。如果我拿了這么高的俸祿還渾渾噩噩混日子,那恐怕鬼神也看不下去,也會禍及子孫(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某官小祿微,然歲受俸祿僅三十萬,竊以中田一畝,取粟不過一斛。十稔之秋,一斛所售不過三百錢,則千畝之獲,可給三十萬,以豐歉相半,則某歲食二千畝之入矣。其二千畝中,播之耨之,獲之劍之,其用天之時、地之利、民之力多矣。儻某無功而食,則為天之螟,為民之螣,使鬼神有知,則為身之殃,為子孫之患”)。
我這個人是很迂腐的,不會為了升遷富貴而屈膝巴結,也不會因為落魄貧困而改變自己的志向(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某迂拙之效,不以富貴屈其身,不以貧賤移其心”)。
現(xiàn)在雖然是太平盛世,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老百姓還不富裕,官員的政治素養(yǎng)還不高,好的社會風氣還沒有完全形成,軍隊實戰(zhàn)能力薄弱,邊疆時有事端發(fā)生,賞罰還不公平,等等(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謂今天下民庶而未富,士薄而末教,禮有所未格,樂有所未諧,多士之源有所末澄,百司之綱有所未振,兵輕而有所末練,邊虛而有所未計,賞罰或有所未一,恩信或有所未充”)。
目前官場上有兩派人:一派人堅持問題導向,危言危行,不粉飾太平;另一派人話好聽人好親近,但只注重個人利益。前一種人表面上很難相處,但對國家有益;后一種人表面上很好相處,但對國家危害甚大(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夫天下之士有二黨焉:其一曰,我發(fā)必危言,立必危行,王道正直,何用曲為?其一曰:我遜言易入,遜行易合,人生安樂,何用憂為?……使搢紳之人皆危言危行,則致君于無過,致民于無怨,政教不墜,禍患不起,太平之下,浩然無憂,此遠害全身之大也。使縉紳之人皆遜其言行,則致君于過,致民于怨,改教日墜,禍患日起,大亂之下,洶然何逃”)。
晏殊無語了,既然之前做了選擇,那么現(xiàn)在就一起來承受狂風暴雨吧。
老范接下來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驚天大事。
畫了一幅百官升遷圖,進獻給趙禎。
畫中詳細標注了哪些人傍上了呂夷簡的大腿而嗖嗖嗖的提拔,哪些人因為不會拍馬屁而原地踏步幾十年。
朝廷炸開了鍋(《宋書》:“時呂夷簡執(zhí)政,進用者多出其門。仲淹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呂夷簡反擊了。
他知道趙楨最忌諱手下搞小團體,拉幫結派。
于是將攻擊的重點放在了越權和朋黨之上。
首先親自下場,在趙楨面前攻擊老范(《續(xù)資治通鑒》:“夷簡大怒,以仲淹語辨于帝前,且訴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
宰相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呂夷簡的意見趙楨不可能不考慮。但要讓趙楨下定決心處置老范,還需要有人來拱火。
在紀檢委工作的韓縝馬上跳了出來,檢舉揭發(fā),要求嚴懲(《宋史》:“殿中侍御史韓瀆希宰相旨,請書仲淹朋黨,揭之朝堂”)。
在呂夷簡等人的壓力之下,趙楨將老范貶去了饒州(現(xiàn)江西鄱陽)。
要不是李元昊犯境,三川口大敗,估計老范還在外頭蹦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