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太皇太后曹氏,老太太此時已經(jīng)臥病在床,聽說蘇軾因為寫詩諷刺朝廷被捕下獄,十分著急。
因為在仁宗趙禎時期,她清楚得記得趙禎有一次回后宮時非常高興,對她說科舉選拔剛剛結(jié)束,他得到了兩個宰相之才,一個叫蘇軾,一個叫蘇轍。
有才能的往往都是有脾氣和個性的,也非常容易得罪人。這次的烏臺詩案,極有可能是有人栽贓陷害,徇私報復。
寫點詩發(fā)發(fā)牢騷,是正常的心緒發(fā)泄,沒必要上綱上線,一定要仔細核實清楚,避免冤枉和傷害人才。
老太太沒幾天就去世了,但去世前的這幾句話趙頊記在了心里(《宋史》:“蘇軾以詩得罪,下御史獄,人以為必死。后違預中聞之,謂帝曰:‘嘗憶仁宗以制科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宰相。'今聞軾以作詩系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于詩,其過微矣。吾疾勢已篤,不可以冤濫致傷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軾由此得免”)。
蘇軾案開始出現(xiàn)轉(zhuǎn)機。
遠在南京的王安石也給趙頊上了奏折,其余的廢話小王沒多講,只給趙頊說了一句話:“圣朝不殺名士”。
趙頊一直將小王視為恩師,他下野閑居南京期間,一直是不問朝政不發(fā)一言。
這次專門給蘇軾求情,趙頊也非常重視。
于是,在大理寺判決出來,御史臺反駁斗得不可開交之時,趙頊指示讓審刑院進行復核。
審刑院知道趙頊的意思,也落得順水推舟,支持大理寺判決。
這樣,在法律上排除障礙,程序也基本走完,12月29日,最終裁定下來:蘇軾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蘇軾終免于一死。
蘇軾的烏臺詩案最終結(jié)案。
《圣經(jīng)》:“當上帝關(guān)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
此時的蘇軾,終于領(lǐng)悟了歐陽修的告誡。
他放棄了“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政治理想,轉(zhuǎn)向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詩意人生。
其實蘇軾不放棄也沒有辦法,他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此時的朝廷不需要他這樣的人,供給與需求不匹配。
縱觀人類歷史,人才與奴才的區(qū)別在于人才有思想,為民眾為大義考慮,奴才只考慮自身經(jīng)濟利益。
所以遇到外族入侵,人才紛紛揭竿而起為之抗爭,自古這是民族氣節(jié)家國情懷。奴才權(quán)衡利弊考慮利益,誰給好處多聽誰的,賣國求榮在所不惜,自古這是漢奸思維奴派作風。
在王朝前期,往往人才占了上風,因為王朝新建,君主知建朝不易,往往克己為公。在王朝后期,往往奴才占了上風,因為君主新立,是通過權(quán)謀上位,知道套路重要性,下面聽話能辦事是其首要。
蘇軾是人才,但生在了一個需要奴才的時間節(jié)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