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形式主義之風愈演愈烈……
在朝廷中,對變法的抨擊越來越多,甚至許多上升到對小王的人身攻擊上來……
在河北任安撫使的韓琦直接上奏朝廷,表示青苗法在基層執行中完全變味,從原來的抑兼并變成了與民爭利。保甲法在執行過程中也存在著對甲頭苛責過重、同保連坐責任大等問題(畢沅《續資治通鑒》:“河北安撫使韓琦言:‘臣準青苗詔書,務在優民,不使兼并者乘其急以邀倍息,而公家無所利其入。今每借一千,令納一千三百,則是官自放錢取息,與初時抑兼并、濟困乏之意,絕相違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又,鄉村每保須有物力人為甲頭,雖云不得抑勒,而上戶必不愿請,下戶雖或愿請,必難催納,將來決有行刑督責、同保均陪之患。陛下勵精求治,若但躬行節儉以先天下,自然國用不乏,何必使興利之臣,紛紛四出,以致遠邇之疑哉!乞盡罷諸路提舉官,依常平舊法施行’”)。
遠在青州(現山東濰坊)的63歲太子少師、觀文殿學士歐陽修也上奏朝廷,表示青苗法雖然主觀意圖是好的,但在基層執行中卻變了味道,成為基層的負擔和百姓的枷鎖(歐陽修《言青苗錢札子》:“由是言之,朝廷雖指揮州縣不得抑逼百姓請錢,而提舉等官又卻催促盡數散。故提舉等官以不能催促盡數散為失職,州縣之吏亦以錢不盡為弛慢不才。上下不得不遞相督責者,勢使之然,各不獲已也)。
就算朝廷專門下達了詔書,對阻擾變法的官吏實施懲戒(畢沅《續資治通鑒》:“辛酉,詔治吏沮格青苗法者”)
但許多懷揣著“忠君報國”理想的士大夫們還是如飛蛾撲火一般上奏折反對(歐陽修《言青苗錢札子》:“青苗之議,久已喧然,中外群臣乞行寢罷者,不可勝數”)。
即使接連被貶官外派,也絲毫不影響他們的熱情。
下面是長長的一串名單:翰林學士司馬光、銀臺司范鎮、御史中丞楊繪、監察御史里行劉摯、開封府推官蘇軾、樞密都承旨李評、侍御史知雜事陳襄、知諫院李常、監察御史里行張戩(劉摯的前任,理學大家張載的弟弟)、御史里行程顥、御史中丞呂公著(楊繪的前任)、知審官院孫覺、監察御史里行錢顗(劉摯的前任)、侍御史劉琦、同知諫院范純仁(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次子)、知開封府韓維、御史中丞呂誨(呂公著的前任)……
呂誨是這些人中反對最激烈的,將矛頭直指小王本人,說小王外表看上去忠厚老實,實則奸詐無比,堅稱“誤天下蒼生,必斯人也”(畢沅《續資治通鑒》:“王安石外示樸野,中藏巧詐,驕蹇慢上,陰賊害物”)。
為此還專門羅列了小王十大罪狀,分別是:慢上無禮、好名欲進、要君取名、用情罔公、挾情壞法、背公死黨、專威害政、陵轢同列、朋奸附下、有害無利。
簡而言之,主要是不尊重領導,做派專橫欺負同僚,以前官小就推辭后來官大就欣然接受,沽名釣譽的典型,大力推薦提拔自己的親屬,特別是弟弟王安國,沒什么才能卻授予美官。拉幫結派形成自己的利益團體,如此以往,劣幣驅逐良幣,賢臣紛紛遠離,亂象即將由此而生(畢沅《續資治通鑒》:“大奸得路,群陰匯進,則賢者盡去,亂由是生”)。
當然,最讓小王悲傷的,還在于以前的好朋友司馬光、韓維等人對變法也持反對意見。
司馬光專門給小王寫了三次信(《與王介甫書》),列舉新法的種種弊端,勸小王放棄變法,恢復舊制。
小王也專門寫了回信(答司馬諫議書),就司馬光提及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件事情進行解釋。
小王認為,頒行的法令制度是在朝堂上公開議訂的,也征求了中央各部門和負責人的意見建議,然后將這些修改好的法令制度落實給相關部門去執行,不是侵犯了宰相、中書等原行政機構的行政權力,這不是侵官。
效法古代先王的制度,來革除弊端,這不是生事。
替國家理財政,不是搜刮百姓錢財,這不是征利。
統一思想觀念,駁斥錯誤言論,責難奸佞小人,這不是拒諫。
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那本來預料到它會這樣的。改革變法哪有不得罪人的?只要一心為公,勇往直前,就沒有什么好遺憾的(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韓維是小王人生路上的最大貴人,可以這么講,如果沒有韓維當初在趙頊面前不遺余力地推薦小王,小王不可能有機會進入趙頊視野,也沒有可能在最高級別的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能。
但變法之后,韓維發現小王變了,變得獨斷專行,變得聽不進別人意見。
他心灰意冷。
雖然趙頊知道韓維的為人,也念其是淮陽郡王府舊人,對其照顧有加,多次想讓其擔任御史中丞等要職。
但韓維知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如果違心說假話,自己的良心過不去;如果說真話,工作肯定無法開展,必定四處碰壁。
外派,遠離中央核心決策圈,無疑是當下最好的結果。
在自己的堅持下,韓維開始在襄州(現湖北襄陽)、河陽(現河南焦作)、許州(現河南許昌)等地任職。
小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
但信念在支撐著他。
自己做的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事,做大事必定會有困難和挫折,只要趙頊需要自己,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
孤獨,是英雄的宿命。
但小王不知道的是,趙頊開始在慢慢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