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庫存管理(一)
最近看了一本關于采購與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書,有一章節:專注供應鏈庫存,遏制“打不死的妖怪”。其中就講到了:庫存和成本,哪個更難降?
很多人會說是成本難降,經過實戰的人,實際生產管理的人,都會說庫存難降。
為何要降低成本,大家都知道,因為:利潤=營業額-成本,利潤的來源就是兩件事:1,增加營業額,2,降低成本。
為何要降低庫存?許多人也知道,因為庫存占用了太多的流動資金,占用了太多的倉庫地盤,間接的就是降低成本。
為什么說庫存比成本更難降呢?
降成本,老總一句話,從下周開始,所有的出差都取消,所有的培訓都取消……于是能在一定時段把成本降低下來,更有甚者,把供應商的貨款直接扣X個點,成本一下就降下來了。
但降庫存,更多牽涉是內部職能,你想轉移問題很難行得通,你只有通過真正干點什么,通過解決問題才能降低庫存。
有人說,只有到了一定級別,才能對付庫存問題,如果你整天在為庫存問題頭痛,那么恭喜你,你在供應鏈上打怪升級已經相當高了。
我一想,呵呵,我是不是打怪升級的級別也是相當高了。
分享幾個案例給大伙:
案例一:
我們有一客戶,專門生產挖礦機,不是真正的挖礦機,是電腦服務器之類的,這個挖礦實際上是挖比特幣,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瘋狂,所以,客戶的設計研發及時跟進時代需求,產品在不斷更新。
我們做的產品就是鋁型材箱體的產品,鋁型材箱體大約250mmx250mmx300mm大小,做好后,客戶就直接把電路板等裝進去,再組裝成產品賣到世界各地,不過,主要市場還是大中華區。
當時我們有一款的箱體暫時稱作A產品,已經基本上處于停產階段,而換代的產品比這個A產品要短10個毫米,我們暫且叫B產品。
而我們得到的信息是,B產品也即將停止生產,而三個月后要轉成生產的C產品。同時客戶給我們下達了未來三個月15000個B產品的訂單,然后B訂單就完結。
我是剛接手這個部門的管理,我們的采購一接到15000個B訂單,就準備馬上采購15000個的型材,我馬上叫暫停采購B產品型材,同時要求我們的PMC馬上調查我們的A產品和B產品究竟庫存還有多少,同步調查我們的供應商的A產品和B產品的半成品還有多少?
調查結果出來后,太嚇人了,居然A產品我們本身的庫存有3000多個,供應商那里居然有5000多個半成品,B產品也有這么多的半成本,不過全是在供應商那里,也就是說我們有14000個庫存,離客戶的15000個還差1000多個左右。
我馬上找來開發部的同仁,問A產品能否變成B產品,他們說只要把A產品縮短10mm,就變成了B產品。
我同時找供應商商討,如果把A產品變成B產品,需要多少費用?他們說每個需要增加5元的加工費,后來跟他們談了厲害關系,如果這個5000個半成本不處理,一直會積壓在他們的庫存里,占用庫存,還變不了現,后來他們理解,同意每個增加3元的加工成本,把A產品變成B產品出貨。
我們自家的3000個A產品就自行解決把它們變成B產品。
A產品的價格為55元,B產品的價格為47元,這8000個庫存變成B產品,減去額外的3元加工費,也就是產生了(47-3)X8000=352000元營業額。這個35.2萬可以說是降低庫存的利潤。
最后的結果是客戶實際需要13000多個B產品,我們不需要再下訂單做那1000多個的型材。并且把庫存的A產品和B產品全部交付給客戶,幾乎這兩個產品的庫存就全部消耗了。
有的人會問?為何要增加這A產品的8000個庫存?這就是供應鏈上的一種需求變異放大現象,使信息流從最終客戶端向原始供應商端傳遞時,無法有效地實現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級放大,導致了需求信息出現越來越大的波動,這個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術語,叫“牛鞭效應”。
也就是說,客戶下了10000訂單,采購考慮到過程中會有損耗,于是就下單11000個給供應商,另外還有就是客戶要貨比較急,PMC就提前做一點庫存,再加上沒有及時去清理庫存,于是越來越多的庫存,占用倉庫,如果一旦沒有訂單,這些庫存也就成了廢品,只能當廢料賣掉。廢料的價格和產品的價格還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