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上古
僦貸季
按《素問》: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于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圣王。
按《路史》:神農命僦貸季理色脈,對察和齊摩踵,訰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繕其生。【注僦貸季,岐伯袓之師也。天師岐伯對黃帝云:我于僦貸季理色脈,已二世矣。】
按《古今醫統》:僦貸季,黃帝時人,岐伯師也。岐伯相為問答,著為《內經》云。
岐伯
按古《三墳》:皇曰:岐伯天師,爾司日月星辰,陰陽歷數,爾正爾考,無有差貸【疑作忒,】 先時者殺,不及時者殺,爾惟戒哉!
按《靈樞經》:黃帝問于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于后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愿聞其情?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于一終于九焉。
按皇甫謐《甲乙經》序: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之性命,窮神極變而針道生焉。
按《帝王世紀》:岐伯,黃帝臣也。帝使伯嘗味草木,典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咸出焉。
按《通志》三皇紀:帝察五運六氣,乃著岐伯之問,是為《內經》。或言《內經》后人所作,而本于黃帝。
按《外紀》:帝以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蕩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內,夭昏兇札,君民代有,乃上窮下際,察五氣,立五運,洞性命,紀陰陽,咨于岐伯而作《內經》,復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巫彭、桐君處方餌,而人得以盡年。【釋義】 五氣,謂五行之氣,即所謂濕涼寒燥溫也。五運,謂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也。
按《路史》:黃帝極咨于岐、雷而《內經》作,謹候其時,著之玉版,以藏靈蘭之室。演倉谷,推賊曹,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謹候其時,則可萬全。【注《道基經》云:倉谷者,名之谷仙,行之不休可長久。王莽篡位,種五粱禾于殿中,各順色置其方面,云此黃帝谷仙之術。《黃帝元辰經》云:血忌陰陽精氣之辰,天上中節之位,亦名天之賊曹,尤忌針灸。《素問》云:謹侯其時,氣乃與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矣。帝使岐伯嘗味百藥,主典醫病。故《家語》云:黃帝嘗味草木。】
按《內經》序:岐伯為黃帝之臣,帝師之問醫,若為《素問》、《靈樞》,總為《內經》十八卷,唐太仆王冰次注,為醫之袓書。脈理病機治法針經運氣,靡不詳盡,真天生圣人以贊化育之書也。今行世。
雷公
按《素問》: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至侯王。愿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后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里,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常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后世,可以為寶。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帝曰:汝受術誦書,若能覽觀雜學,及于比類,通合道理,子務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云。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際。圣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毚愚仆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帝曰:大矣。
按《靈樞經》:雷公問于黃帝曰:細子得受業,通于九針六十篇,日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于意矣。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所謂也。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于學若細子。細子恐其散于后世,絕于子孫,敢問約之奈何?黃帝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于是矣!乃齋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愿以受盟。黃帝乃與俱入齋堂,割臂歃血。黃帝親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敢有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臟,外刺六腑,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雷公曰: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雷公曰:愿為下材者,弗滿而約之。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按《古今醫統》:雷公為黃帝臣,姓雷名斅,善醫,有《至教論》、《藥性炮制》二冊行世。
俞跗
按《史記》扁鵲傳: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镵石撟引,案杭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輸,及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練精易形。
按《說苑》:中古之為醫者曰俞柎。俞柎之為醫也,搦腦髓,束肓莫,炊灼九竅而定經絡,死人復為生人,故曰俞柎。
按《韓詩外傳》:逾跗之為醫也,(木弱)木為腦,芷草為軀,吹竅定腦,死者復生。
少俞
按《古今醫統》:少俞,黃帝臣,俞跗弟也。醫術多與其兄同。
巫彭
按《路史》:黃帝命巫彭桐君處方,盄餌湔澣刺治,而人得以盡年。
桐君
按陶宏景《本草》序:桐君有《采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性》四卷,論其佐使相須。
按《古今醫統》少師桐君,為黃帝臣,識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藥物,以為君臣佐使;撰《藥性》四卷,及《采藥錄》,紀其花葉形色,論其相須相反,及立方處治寒熱之宜、至今傳之不泯。
按《歷代醫方考》:《采藥對》、《采藥別錄》,桐君所著。
伯高氏[氏 原本脫,據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補。]
按《古今醫統》:伯高氏,黃帝臣,未詳其姓。佐帝論脈經,窮究義理,附《素問》中。
馬師皇
按《古今醫統》:馬師皇,黃帝時醫也,善識馬形氣生死,治之即愈。有龍下向之,垂耳張口,師皇曰:此龍有病,我能醫之。乃針其唇及口中,以甘草湯飲之而愈。又數有龍出其陂,師造而治之。一日為龍負之而去,莫知所之。
鬼臾區
按王冰《素問》注:鬼臾區十世袓,當神農之世,說《太始天元玉冊》,今按文有十二篇。
按《古今醫統》:鬼臾區,黃帝臣,未詳其姓,佐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有問對《難經》,究盡義理,以為經論,民到于今賴之。
苗父
按《說苑》:上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管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而來者,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按《韓詩外傳》:苗父作弟父。】
按《古今醫統》:苗父上古神醫,古祝由科,此其由也。
巫妨
按《千金方》:中古有巫妨者,立《小兒顱顖經》,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相傳授,始有小兒方焉。 【按巢氏:巫妨作巫方。】
陶唐氏
巫咸
按《世本》:巫咸,堯帝時臣,以鴻術為堯之醫,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樹樹枯,祝鳥鳥墜。
商
伊尹
按皇甫謐《甲乙經》序:伊尹,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
按《通鑒》:伊尹佐湯伐桀,放太甲于桐宮,閔生民之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輕清重濁,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里之宜。今醫言藥性,皆袓伊尹。著有《湯液本草》,今行世。
周
巫彭
按《古今醫統》:巫彭初作周醫官,謂人惟五谷五藥養其病,五聲五色視其生,觀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五臟之動,遂用五毒攻之,以藥療之。
醫緩
按《左傳》:晉侯夢大厲被發及地,搏膺而踴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于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于室,又壞戶。公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遂以為殉。
按《搜神記》:昔晉侯有疾漸重,無能治者。晉與秦國親姻之故,聞秦有良醫,發使往請。秦王乃命緩速赴晉。醫緩將至晉國,晉君夜夢二鬼相謂曰:秦使醫緩來,我等何逃?若往必當有殺,若去亦獲其死,二途何適?一鬼答曰:此事何憂乎!我等二人,但居膏之上,肓之下,若我何?一鬼又問:何者為膏肓而免此難?答曰:心上為膏,心下為肓,此處針灸不能及,湯藥不能至。二鬼相喜,各居其處。旬日醫至,察其容,候其脈,良久嘆曰:此病不可療也!其疾在膏肓,藥餌不可及,針灸不能至。晉侯聞之,嗟曰:此良醫也!今古罕有。遂與百金令還本國。晉侯不逾十日而薨矣。
醫和
按《左傳》:晉侯有疾,求醫于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佑。公曰:女人可近乎?對曰: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彈矣。于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物亦如之。至于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出告趙孟,趙孟曰:誰當良臣?對曰:主是謂矣。主相晉國,于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和聞之,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災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今君至于淫以生疾,將不能圖恤社稷,禍孰大焉?主不能御,是吾以云也。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于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趙孟曰,良醫也!厚其禮而歸之。
按《國語》:平公有疾,秦景公使醫和視之,出曰:疾不可為也,是謂遠男而近女,惑以生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不生,天命不佑。若君不死,必失諸侯。趙文子聞之曰:武從二三子以佐君,為諸侯盟主,于今八年矣。內無苛慝,諸侯不二,子胡曰良臣不生,天命不佑?對曰:自今之謂,和聞之曰:直不輔曲,明不規暗,榣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吾子不能諫惑,使至于生疾,又不自退而寵其政,八年之謂多矣,何以能久?文子曰: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醫國,其次醫人,固醫官也。文子曰:子稱蠱,何實生之?對曰:蠱之慝,谷之飛,實生之。物莫伏于蠱,莫嘉于谷,谷興蠱伏而章明者也。故食谷者,晝選男德,以象谷明;宵靜女德,以伏蠱慝。今君一之,是不饗谷而食蠱也,是不昭谷明而皿蠱也。夫文,蟲皿為蠱,吾是以云。文子曰:君其幾何?對曰:若諸侯服不過三年,不服不過十年,過是晉之殃也。是歲,趙文子卒,諸侯叛晉;十年,平公薨。
按《通志》列傳:或曰:緩即和也,音訛耳。
醫竘
按《尸子》:醫竘,未詳其姓,春秋時人,秦良醫。有張子求療背疾,謂之曰:非吾背,任君治之。竘醫之即愈。必有所委,然后能有所任也。
范蠡
按《古今醫統》:范蠡,春秋時越王勾踐之臣,佐越王滅吳,遂退身遨游五湖。有服餌之法,可以度世,并授孔安國等皆成地仙,數百歲面如童顏。醫藥濟人不取利,所居處不二年致富,棄其所積,遷徙別居,逾年而富,人咸稱為陶朱公。問聚財之法,惟曰:種五谷,蓄五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