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醫術名流列傳
  • (清)陳夢雷
  • 4691字
  • 2015-12-26 17:12:47

劉翰

按《古今醫統》:劉翰,滄州臨津人,世習醫業,初攝護國軍節度巡官,后周顯德初詣闕,獻經用方書三十卷,體集治世論二十卷,世宗嘉之。宋太宗詔詳定本草,翰與道士馬志,醫官翟煦、張景、吳復珪、王光佑、陳昭遇等同修集上之。

陳昭遇

按《廣東通志》:陳昭遇,南海人,世為名醫。開寶初,至京師,為所知者薦為醫官,遂留家開封。初為醫官,領溫水主簿,后加光祿寺丞賜金紫。初,太宗在藩邸,暇日多留意醫術,藏名方千余首,皆有驗。及即位,召翰林醫官,各具家傳驗方以獻,又萬余首。命昭遇與王懷隱等參對編類,成一百卷,御制序,名曰《太平圣惠方》,鏤板頒行天下。又嘗被召,與醫官劉翰、道士馬志等詳定本草,既成書,新舊藥凡九百八十三種,并目錄二十一卷上之。昭遇于藥術無所不究,著述精博可傳。往來公卿家,診脈對證,多奇驗。性謙慎,以此被寵眷不衰。

按《古今醫統》:陳昭遇,嶺南人,善醫,太宗時為翰林醫官,治療多效。

王懷隱

按《河南通志》:王懷隱,睢陽人,初為道士,居汴之建隆觀,善醫診。太平興國初,詔歸俗,命為尚藥奉御,三遷至翰林醫官使。初,太宗在藩邸時,暇日多留意醫術,藏名方千余首,皆嘗有驗者。至是詔翰林醫官,各具家傳經驗方以獻,又萬余首。命懷隱與副使王佑、鄭奇等編類,每證以隋太醫令巢元方《病源候論》冠其首,而方藥次之,成百卷,太宗御制序,名曰《太平圣惠方》。

王光佑

按《古今醫統》:王光佑,太平興國間為太醫,奉詔同修本草,裒集方書,廣心醫學。

僧道廣

按《古今醫統》:僧道廣,西蜀人,好醫,得不傳之秘。干德中,有人病肌瘦如勞,唯好食米,闕之則口吐清水,食米則快,諸醫不辨。道廣以雞屎及白米各半合炒未,以水調頓服,良久吐出如米形,遂愈。《病源》謂米瘕者是也。

吳復珪

按《古今醫統》:吳復珪,淳化間為太宗侍御醫,與劉翰齊鳴。太宗召修本草及《太平圣惠方》行世,書中多其所集。

馬志

按《古今醫統》:馬志,初為道士,得海上方,深察藥性,治療輒效。太宗時奉詔同修本草,為御醫,名著當代。

釋洪蘊 【按《江西通志》法堅傳中載有法蘊。疑洪當作法,蘊當作薀,未知是否,今姑合之以俟參考】 按《江西通志》……今姑合之以俟參考 原本脫,據光緒本補。

按《古今醫統》:釋洪蘊,潭州人,初出家,集方技之書,游京師以醫鳴。太袓召見,賜紫袍,號廣利大師。后太宗召講醫方,蘊錄秘方以獻。

按《江西通志》:釋法薀,以善醫,工診切,每先歲時,言人生死多中。賜紫方袍,號廣濟大師,一時稱藥王再現云。

趙自化

按《古今醫統》:趙自化,德州人,徙洛陽,業醫。淳化中,從兄自正游京師,以醫鳴,俱授醫官,累遷翰林醫副。

按《濟南府志》:趙自化,武定人,高袓時以醫鳴世,診治有奇效,累遷至正使,所著有《四時養頤錄》,及《漢沔諸集》五卷。

馮文智

按《古今醫統》:馮文智,并州人,以方技為業,太宗召為醫官。咸平三年,太后不豫,文智侍藥,既愈,遷尚藥御醫,賜金紫衣,遷翰林醫正。

蘇澄

按《古今醫統》:蘇澄,宋良醫。人病應聲者求療,澄云古無此方,惟以本草藥名盡呼之,每呼一聲,腹中輒應,惟一藥即不應,再三呼之無聲,即以此藥為主治之,愈。

劉難經

按《王氏談錄》:昔東郡有一醫者姓劉,其術甚異,通《黃帝八十一難經》,病注者失其旨,乃自為解,獻于闕下,仍為人講說,自號曰劉難經。其治疾察脈,無隱不知。肘后有二藥奩,止藥末數品而已。每視人病,旋取諸末,合和加減,分為劑料。日服不盡其數,病未愈,他日再至,曰:此藥服不如數耳,所余當有幾?人不能欺。后以老終。

李寧

按《宋史》柴通元傳:敷水處士李寧,精于藥術,老而不衰,常以藥施人,人以金帛為報,輒拒之。景德中,萬安太后不豫,驛召寧赴闕,未至而后崩。大中祥符四年,賜號正晦先生,上作詩為賜,加以藥茶繒帛。

史載之

按《括異志》:朱師,古眉州人,年三十時,得疾不能食,聞葷腥即嘔,用火鐺旋煮湯,沃淡飯,數數食之,醫莫能治。史載之曰:俗輩不讀醫經而妄欲療人,可嘆也!君之疾,正在《素問》經中,名食掛。凡人肺六葉,舒張如蓋,下覆于脾,子母氣和則進食,一或有戾,則肺不能舒,脾為之蔽,故不嗜食。《素問》曰:肺葉焦熱掛。遂授一方,買藥服之。三日,聞人食肉甚香,取而啖之,遂愈。

按《古今醫統》:史載之著有《指南方》三卷,分為三十二門。

張炳

按《建寧府志》:張炳,字明叔,浦城人。少有奇疾,在太學師事蜀士史載之,極醫之妙。及歸,推心究物,無問貴賤,有謁必往視之,全活甚多。嗜學能文,老而不倦。同郡魏掞之稱為太古遺民。歷任蘄州簿豐州錄事參軍,卒年九十一。

劉元賓

按《安福縣志》:劉元賓,連魁于鄉,歷任潭州司理,通陰陽醫藥術數,真宗試之驗,賜名通真子。所著有《集正歷》、《橫天卦圖》、《神巧萬全方》,注解叔和《脈訣》、《傷寒論》、《洞天針灸經》。

釋法堅

按《江西通志》:釋法堅,廬山僧,以醫名。宋太袓召見,賜紫方袍,號廣濟大師。景德二年,雍王元份久被疾,召赴闕,至則元份已薨。法堅還山,卒。

按《避暑漫抄》:臨安僧法堅,書有歙客經于潛山中,見一蛇,其腹脹甚,蜿蜒草中,徐遇一草,便嚙破,以腹就磨,頃之,脹消如故。蛇去,客念此草必消脹毒之藥,取置篋中。夜宿旅邸,鄰房有過客呻吟床第間,客就詢之,云為腹脹所苦,即取藥就釜煎一杯湯飲之。頃不復聞聲,意謂良已。將曉,但聞鄰房滴水聲,呼其人不復應,即起燭燈視之,則其人血肉俱化為水,獨遺骸臥床,急挈裝而逃。至明,主人視之,乃不測其何為至此。乃潔釜炊飯,則釜通體成金,乃密瘞其骸,既久經赦。客至邸,語其事,方傳外人也。

甄棲真

按《宋史》本傳:甄棲真,字道淵,單州單父人,博涉經典,長于詩賦。一應進士舉,不中第,嘆曰:勞神敝精以追虛名,無益也。遂棄其業,讀道家書以自樂。初訪道于牢山華蓋先生,久之出游京師,因入建隆觀為道士。周歷四方,以藥術濟人,不取其報。祥符中,寓居晉州,性和靜,無所好惡,晉人愛之,以為紫極宮主。年七十有五,遇人或以為許元陽,語之曰:汝風神秀異,有如李筌,雖老矣,尚可仙也。因授煉形養元之訣,且曰:得道如反掌,第行之維艱,汝勉之!棲真行之二三年,漸反童顏,攀高躡危,輕若飛舉。干興元年,謂其徒曰:此歲之暮,吾當逝矣。即宮西北隅,自甃殯室,室成,不食一月,與平居所知敘別,以十二月二日,衣紙衣,臥磚榻卒,人未之奇也。及歲久,形如生,眾始驚,傳以為尸解。棲真自號神光子,與隱人海蟾子者,以詩往還,論養生秘術,目曰《還金篇》,凡兩卷。

高若訥

按《宋史》本傳:高若訥,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衛州,進士及第。皇佑五年,為觀文殿學士。若訥強學善記,自秦漢以來,諸傳記無不該通,尤喜申韓管子之書,頗明歷學。因母病,遂兼通醫書,雖國醫皆屈伏。張仲景《傷寒論》訣、孫思邈方及《外臺秘要》久不傳,悉考校訛謬行之,世始知有是書。名醫多出衛州,皆本高氏學焉。

譚仁顯

按《茅亭客話》:譚居士,名仁顯,成都人也。以醫為事,居郡城東南隅,所居庭廡籬落間,遍植草藥。年高而精神愈壯,無喜怒,故毀譽不動其心。手持數珠,常誦佛經于閭巷聚落中。治病所得錢帛,隨即分授于貧者,竟以不言,但行陰施默益之道。每行藥,至午方歸,則閉戶靠壁,瞑目而坐。大中祥符乙卯冬,無疾端坐而逝。時齒一百。未化前,人問居士有長生法,對曰:至于導養得理,以盡性命,百年猶厭其多,況久生之苦乎?

許希

按《宋史》本傳:許希,開封人,以醫為業,補翰林醫學。景佑元年,仁宗不豫,侍醫數進藥不效,人心憂恐。冀國大長公主薦希,希診曰:針心下包絡之間可亟愈。左右爭以為不可。諸黃門祈以身試,試之無所害,遂以針進而帝疾愈。命為翰林屬官,賜緋衣銀魚及器幣。希拜謝已,又西向拜。帝問其故,對曰:扁鵲,臣師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師之賜,安敢忘師乎?乃請以所得金,興扁鵲廟。帝為筑廟于城西隅,封靈應侯。其后廟益完,學醫者歸趨之,因立太醫局于其旁。希至殿中省尚藥奉御,卒。著《神應針經要訣》行于世。錄其子宗道為內殿崇班。

嘉佑時針醫

按《畫墁錄》:嘉佑初,仁宗寢疾,藥未驗,下召草澤,始用針自腦后刺入,針方出,開眼曰:好惺惺。翼日,圣體良已。自爾以其穴目為惺惺穴。針經初無此名,或曰即風府也。

王纂

按《古今醫統》:王纂,海陵人,習覽經方,尤工針石,遠近知其名,所療多效。初,嘉佑中有女人被妖惑,纂為針,妖狐即從女衾中逃竄,女病遂愈。

閻士安

按《開封府志》:閻士安,陳州人,以醫術為助教,工畫墨竹,筆力老勁,名著當時。每為大卷,高壁為不盡景,或為風勢,甚有意趣。復愛作墨蟹蒲藻等,咸為人所重。

李明甫

按《嘉興府志》:李明甫,東陽人,善醫,尤精針法。義烏令病心痛垂死,明甫視之曰:有蟲在肺下,藥所不及,惟砭方可,然非易也。紿謂于背上點穴,密取水以噀之,令方驚而針已入,曰:蟲已死矣。既而腹大痛,下黑水數升,蟲亦去,遂愈。

曾若虛

按《西齋話記》:龍圖閣待制李行簡,言隴州道士曾若虛者,善醫,尤得針砭之妙術。里有寡婦再通人,遘疾且卒,經日而心間尚暖,家人因奔詣若虛,哀祈一往,庶幾可救。若虛既至,熟視之,且止其家哭泣,引針針之,即時而蘇。良久,乃能語,曰:始者若夢,遇故夫相隨出郭外,遠歷郊野橋梁,復入叢林草莽,展轉不相舍,俄而故夫為一物刺中其足,不能履步,由是獨步,忽若夢覺耳。郡人竟詣若虛詢之,若虛曰:向之所針,乃黃帝針八邪穴也。若虛即今奉尚御藥姚可久之師耳。

曹居白

按《齊東野語》:李行簡外甥女,適葛氏而寡,次嫁朱訓,忽得疾如中風狀,山人曹居白視之曰:此邪疾也。乃出針刺其足外踝上二寸許,至一茶久,婦人醒曰:疾平矣。始言每疾作時,夢故夫引行山林中,今早如前,而故夫為棘刺刺足脛間,不可脫,惶懼宛轉,乘間乃得歸。曹笑曰:適所刺者,八邪穴也。此事雖涉神怪,余按《千金翼》有刺百邪所病十三穴,一曰鬼宮,二曰鬼信,三曰鬼壘,四曰鬼心,五曰鬼路,六曰鬼枕,七曰鬼床,八曰鬼市,九曰鬼病,十曰鬼堂,十一曰鬼藏,十二曰鬼臣,十三曰鬼封。然則居白所施正此耳。今世針法不傳,庸醫野老,道聽涂說,勇于嘗試,非惟無益也。【按此條與前曾若虛本一事,但姓名不同,詳略有異,故并存備考】

屠光遠

按《齊東野語》:屠光遠,治番禺酒官之妻將產,數日不能分娩。屠云:緣子以手掛母腸,所以不產。乃隔腹針之,遂產。古者針砭之妙,真有起死之功。蓋脈絡之會,湯所不及者,中其俞穴,其效如神。方書傳記,所載不一。若唐李洞元,本朝龐安時,近復有屠光遠。醫者,意也,一時從權,有出于六百四十九穴之外者,其妙如此。

僧智緣

按《古今醫統》:僧智緣,徐州人。嘉佑中召至京師,診父母脈,能知子之吉兇。時王安石、王珪俱在翰林,珪疑古無此,安石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將死,視父知子,又何足怪哉?

郝允 【申受 郝懷質 趙宗古】

按《聞見前錄》:康節先公曰,昔居衛之共城,有趙及諫議者,自三司副使以疾乞,知衛州多名醫故也。有申受者,善醫,自言得術于高若訥參政,得脈于郝氏老。其說謂參政醫學甚高,既貴,診脈少,故不及郝老,非郝老不可治。趙如其言,郝氏至,診其脈曰:有沉積當下。趙服其藥,暴下不止,已垂殆。郝老乃坐趙于大盆中,用碗覆其頭項,以湯沃之,遂蘇。趙呼申受,罪之曰:君謬舉郝老者!申受曰:某之術不及郝老遠甚。公病當下,但氣虛,藥劑苦,大不能禁,然宿疾良已,可賀。又曰:郝老之脈通神,公舉家之人在帳中,俾遍診脈,其老少男女,已未嫁娶,無不知者。趙試其說,信然,始加禮之。自此疾平復,入為三司副使。申受朝廷用為太醫丞。郝老本河朔人,既死,張峋子堅志其墓,載其平生所冶甚異。曰:士人之妻孕,診其脈曰,六脈皆絕,反用子氣資養,故未死,子生母即死矣。已而果然。郝老平時不合藥末,諸藥遇病品量增減之,服者無不驗。人從其學者皆名醫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孙吴县| 靖安县| 五大连池市| 湖南省| 丹寨县| 阳新县| 塔城市| 丰县| 濉溪县| 甘洛县| 神池县| 苍山县| 乃东县| 乐都县| 安达市| 南京市| 信阳市| 汶上县| 华容县| 江孜县| 临夏县| 木里| 江达县| 汾阳市| 寻甸| 图木舒克市| 修文县| 琼结县| 当阳市| 瑞金市| 根河市| 九龙坡区| 清丰县| 巴彦县| 镇原县| 南丹县| 南汇区| 聊城市| 内丘县| 河南省| 酒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