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3章

凌云

按《明外史》本傳:凌云,字漢章,歸安人。為諸生,棄去,北游泰山古廟前,有病人氣息垂絕,云嗟嘆久之。一道人忽問曰:汝欲生之乎?曰:然。道人針其左股,立蘇。語云曰:此人毒氣內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因授以針,云拜受之。為人治疾無不效。里人嗽不止,絕食五日,眾醫以為虛,投補劑愈甚。云曰:此寒濕積也,穴在頂,針之必暈絕,逾時始蘇。命四人分牽其發,使勿傾倒,乃針,果暈絕,家人皆哭,云言笑自如。頃之,氣漸舒,復加補,始出針,嘔積痰斗許,病即除。有男子病后舌吐。云兄亦知醫,謂云曰:此病后近女色太早也。舌者心之苗,腎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陰虛。云曰:然。兄曰:其穴在左股太陽,是當以陽攻陰。云曰:然。如其穴針之,舌吐如故。兄茫然自失。云曰:此知瀉而不知補也。補數劑,舌漸復。故淮陽王病風三載,請于朝,召四方名醫治,不效。云投以針,不三日行步如故。金華富家婦,少寡,欲火熾,失心,始見屋柱,走抱之;久之,見帚杖諸物,即以兩手爬之;甚至裸形野立。云視之曰:是謂喪心。吾針后須蔽以帳,其心正,當知恥。乃令二人堅持之,用涼水噴面,針其心,次補泄并施,不逾時,狂疾頓除。屬其家人,慰以好言,釋其愧恥,病遂不發。吳江貴家婦臨產,胎不下者三日,呼號求死。云針刺其心,針出,兒應手下。主人喜問故?曰:此抱心生也。針出則手舒,手舒則胎下。取兒掌視之,有針痕。孝宗聞云名,召至京,命太醫官出銅人,蔽以衣而試之,所刺無不中,乃授御醫。年七十七,卒于家。子孫傳其術。海內稱針法者,曰歸安凌氏。

按《浙江通志》:凌漢章,名云,號臥巖,歸安文學,以孝感遇泰山異人,授明堂針術,治秦藩疾得瘳,孝宗聞之,延見圣躋殿,賜太醫院御醫。年七十有七,無疾而終。生平輕財好義,死之日家無余資。

聶瑩

按《浙江通志》:聶瑩,得湖州凌漢章針法,針至病起,雖厚衣可按穴而定,不以錢帛介意,人稱神醫,爭迎之。

袁仁

按《嘉興府志》:袁仁,字良貴。父祥,袓灝,皆有經濟實學,至仁愈邃,謂醫賤業可以藏身濟人,遂隱于醫。昆山魏校疾,召仁,使者三至弗往,謝曰:君以心疾苦,當咀仁義,炮禮樂,以暢君之精神,不然,雖十至無益也。卒之日,沐浴更衣,呼筆題詩,有附贅乾坤七十年,飄然今喜謝塵緣之句,投筆而逝。

高昶

按《青州府志》:高昶,益都金嶺鎮人,性醇厚正直,以濟利存心。宏治間,傳異人醫術,精診視察,故辨證出奇,天下讓能,群醫莫及,時號為盧扁。尤專傷寒,鈐法定脈,不差時刻,所全活者不可勝計,抱疾求療者踵門無虛日。尤注念貧困家,務與善藥,未嘗有責報心。行年七十余卒,逮屬纊,問藥者猶在門也。所著有《鈐法書》一卷。

趙鏜

按《青州府志》:越鏜,益都人,精眼科,人以趙光明稱之。少問其父曰:開光砭翳,孰愈起死回生?治療一端,孰愈保安全體?父大異之,令窮研醫典。遂潛心體驗,已而洞豁至理,至對脈察疾,應驗如神。尤矢心施藥,所全活者甚眾。一日,夢神人告之,曰:扶危濟顛,陰功陽報,金紫之貴也。未幾,朝命冊封長女為衡藩新樂王妃,恩授西城兵馬指揮,始征前夢。

李玉

按《明外史》凌云傳:有李玉者,官六安衛千戶,善針灸?;虿☆^痛不可忍,雖震雷不聞。玉診之曰:此蟲啖腦也。合殺蟲諸藥為末,吹鼻中,蟲悉從眼耳口鼻出,即愈。有跛人扶雙杖至,玉針之,立去其杖。兩京號神針。李玉兼善方劑。或病痿,玉察諸醫之方,與治法合而不效,疑之,忽悟曰:藥有新陳則效有遲速,此病在表而深,非小劑能愈。乃熬藥二鍋,傾缸內稍冷,令病者坐其中,以藥澆之,逾時汗大出立愈。

按《六安州志》:李玉,字成章,本衛千戶,善騎射,尤精于醫,針灸所施,應手而愈。一婦有孕而嘔血數升,幾死。玉診其脈曰:此子癎也。依方治之,加竹瀝而愈,兩都號曰神針李。

吳杰

按《明外史》本傳:吳杰,武進人。宏治中,以善醫征至京師,下禮部試,故事高等,入御藥房,次入太醫院,下者遣還。時杰在高等,而當遣者甚眾。杰言于尚書曰:國家三四十載纔一征醫,若等幸被征,又待次都下十余載,一旦遣還,誠流落可憫,杰愿辭御藥房,與諸人同入院。尚書義而許之。正德中,武宗得疾,杰一藥而愈。帝喜甚,即擢御醫。一日,帝射獵,還憊甚,感血疾,服杰藥即愈。進一官,賜彪虎衣。嘗幸虎圈,虎騰而驚,杰療之,立愈。再進一官,賚金幣。頃之,試馬腹痛,又以杰藥而愈,賚繡春刀及銀幣。帝每行幸,必以杰從。積至太醫院使。帝欲南巡,杰諫曰:圣躬未安,不宜遠涉。帝怒,叱左右掖出。及駕還,漁于清江浦,溺而得疾。至臨清,急遣使召杰。及至,疾已深,遂扈歸通州。時江彬握兵居左右,慮帝晏駕,己得禍,力請幸宣府。杰憂之,語近侍曰:痰亟矣,僅再還大內,倘至宣府,有不諱,吾輩寧有死所乎?近侍懼,百方勸帝,始還京。甫還而帝崩。彬伏誅,中外晏然。不然,變且不測。未幾,杰致仕。子希周進士,戶科給事中。希曾舉人。

按《武進縣志》:吳杰,字士奇,宏治間以名醫征至京師,一時所征諸醫。無不望風下之。都御史王鉞方鎮大同,聞杰名,以調治邊軍請,臺省爭言醫如杰當在供奉,不宜出之外地。下禮部試之,果無逾杰者,宜入御藥房。以同征者多遣還,愿貶己秩留之。久之,掌院者竟薦入御藥房。上病喉甚危,按名召杰,進上清丸一服而愈,自是得幸。一日,上射獵還,口出血,杰進犀角湯,愈。后以幸虎圈,虎驚傷,又試馬御馬監腹卒痛,杰療之無不立愈者。每愈,輒進一官,且有殊錫。上所游幸,必以杰從,時侍上臥起,左右撫摩,有不以屬之近幸,而屬之杰者。至欲以禁衛銜授杰,杰固辭乃止。上南巡,獨不以隨,則以杰力諫,失上意也。既而駕還清源,病甚,夢杰,亟召之。因扈從還通州時,江彬語無不入,則力促大閹請還,上得崩于大內,彬得就擒,杰有力焉。杰善診脈,用藥以脈,不主古方,甚有若與證相盩,而卒無不效。及其進御,則不得不用古方,亦無不效者。年七十八卒。卒時了了,疑有道術云。

樓英

按《紹興府志》:樓英,蕭山人,字全善,精于醫,居元度巖,有《仙巖文集》二卷,又著《氣運類注》四卷、《醫學綱目》四十卷。

林彥圭

按《福寧州志》:林彥圭,杯溪人,工岐黃之術,以活人為心,不計利。其子思齊,孫璧,皆得禁方,稱世醫云。

丁杞

按《福寧州志》:丁杞,號種松子,世業醫,診脈能決生死。知州李時子病劇,醫者皆袖手,得杞劑良已。正德六年,州大疫,知州萬廷彩命施藥于申明亭,存活甚眾。

張世華

按《蘇州府志》:張世華,字君美,其先汴人。宋南渡時,有彥者以防御使擁兵衛吳,遂家焉。三傳至端禮,始以醫名。逮元善進為保沖大夫。曾大父縉尤著名,嘗為周文襄所禮重。父頤,字養正,能豫刻年月,決人生死。世華嘗就征,從使西南諸國,軍士行道病者,多賴全活。正德間,吳大疫,世華攜藥囊于通衢,隨請而應。有酬之金帛,笑而謝之。子承宗,孫學禮,并以保御勞擢官。

汪宦

按《祁門縣志》:汪宦,居三遷堂,精通醫理,善著書,有《醫學質疑》若干卷。

趙銓

按《廬陵縣志》:趙銓,字仲衡,與羅文莊善,贈以古風,稱為石亭子是也。高唐里人。精岐黃家言,雖為制舉業不廢,以諸生入監貢。仕靈壽、霍山兩邑夏貴溪,大拜入京,取道吳城,夜泊,更闌人靜,忽擁騶傳呼,聲出空中,雜以絲竹金革,滿驛交喧,俱以為宰相天人當有異,乃明下隱隱有宣言藥王爺爺到。聞于貴溪,使人詢:藥王何人?曰:姓趙者,已而寂然。乃銓舟至,貴溪有心物色之,問來舟為誰?曰:秀才姓趙者。相國即月下索趙生見,倒屣與語,大加賞異,即攜與入京。會世廟不豫,大醫束手,貴溪及大臣公卿咸舉銓入診視,不終劑而龍體大安。上既龍性,加不豫,益稍不受嬰拂,太醫待詔者入,未診視,而得罪杖殺者再三。銓入見,龍袍垂地,跽不得前。上曰:可前?銓曰:龍袍在地上。上乃喜笑曰:會講話,便知醫。乃手舉起龍袍以前。乃知前待詔對以龍袍在地下,是以觸上忌耳。銓既稱旨,朝廷官之而就令焉。銓意不欲久仕,解組歸,惟著書修真而已。有乞醫者即赴之,不責人金帛,而施藥不怠。銓診太素有神。清江蕭公須山病篤,銓往,適病者假寐,銓先診其長子,診畢,取酒相歡曰:子脈無憂,何妨乎父壽?投一劑而愈。方出都門時,見一死者,已含斂,方入棺,銓下馬啟其衣衾,令取沸水下刀圭灌之,死者立蘇。或以問銓,銓曰:吾過其旁,知其無死氣。若有死氣,十丈內可決,忍妄啟其衣衾耶?其神類若此。銓臨終無病,腹中閣閣作聲,笑曰:龍吟虎嘯,風云慶會,吾當赴之。有頃,異香滿室,見頂上一道光彩,冉冉而上,而銓坐逝矣。經日如生,舉棺時,舁者覺輕虛若無七尺身者,或傳以為尸解云。銓所著有《春風堂集》、《石亭醫案》、《岐黃奧旨》、《諸家醫斷》、《太素脈訣》、《體仁匯編》。

吉兆來

按《江寧縣志》:吉兆來,字逢生,為瘍醫,有神效。誠樸無偽,隨疾輕重,為人施治,絕不計利。尤善用針,相其形色,針到而害患隨除。父秋宇,有詩名,兆來乞陳仲醇序其遺稿而刊行之,錢御冷相國、李曉湘太仆皆重之。三子皆能世其術。

司馬隆

按《江寧縣志》:司馬隆,字季平。先世陜之咸寧人。父元亨,家金陵,儒而能醫。隆少勤學,嘗從林龍溪受《尚書》,后繼父業,遂擅醫名。讀《內經》、丹、垣諸書,手不釋卷。每至病者家,或群醫俱集,辨論紛然,隆徐以一言定之,人皆悅服。遇人危疾,端居靜繹,或通夕不寐,必得其病之源治之而后已。有貧士病疫,親族畏避,隆診視不輟。嘗曰:人皆有死,豈獨疫疾能死人哉?子泰中,嘉靖癸未進士。

鄭元厚

按《江寧縣志》:鄭元厚,字載之。父宗化,以明經教諭滁陽,延集多士,置講席,四時不輟,有鄭夫子之號。性至孝,居異母喪,總制未嘗見齒,都人士稱述之。元厚有父風,曾遇異人授以道術,由是精于導引內視之學,病者求其搬運撫摩,法簡功倍,醫藥可省,立愈,人益神之。其言人身臟腑關會之處,皆可指而數也。審察病源,舉其竅要,施功膚胳之間,透切膏肓之隱。其秘多不傳,惟僧常然得其要領云。

諸余齡

按《浙江通志》:諸余齡,字云泉,仁和人。卜居如松里,善書奕,博通醫家言,而多新得,四方爭迎致之。晚隱靈鷲山,善李元昭,預知死期俱不爽。每語客曰:我巾車馳城中起死人,何得身為死人馳喪車出城乎?當終于此。與徐鏜輩諸名醫為天醫社云。子夢環成隆慶辛未進士。

盧復 【盧之頤】

按《浙江通志》:盧復,皆岐黃,兼通大乘,剖疑晰理,解悟不滯。子之頤,資性開明,而學有根柢,陰紐陽絡,證辨入微,善療奇疾。凡尸蹶迵風,投劑無不中。然負氣陵物,議論踔厲,毀譽殆半焉。所著《仲景論》、《本草乘》、《金匱要略論疏》諸書行于世。

孫卓三

按《饒州府志》:孫卓三,浮梁北鄉人,精岐黃。正德間,故藩覓醫于縣,王嚴里人欲傾卓三,舉以應,迫而行藥,輒應手得大效,獲寵受厚糈,聲名大起。其思理多在意表。邑令以宸濠之變,先輿送其夫人避山中,病前秘五日,腹膨如鼓,仰面張目,息已微,急召卓三。卓三曰:此盛暑急驅,飲水過度,羞溺而胞轉也。法以豬尿胞吹氣貫滿,令女婢投入沖之,而溺淋淋下,遂起。新安富室有男子淋溺不止者,漸痿黃,諸醫束手。卓三醫之,亦弗效。偶隱幾坐,以手戲弄水罐,后孔塞則前竅止,開則通。為腦后一穴,灸火三壯,立愈。

王綸

按《明外史》吳杰傳:士大夫以醫名者,有王綸、王肯堂。綸字汝言,慈溪人,舉進士,遷禮部郎中,歷廣東參政,湖廣廣西布政使。正德中,以副都御史巡撫湖廣。綸精于醫,所在為人治疾,無不立效。有《本草集要》、《明醫雜著》行于世。

按《醫學入門》:王綸,字汝言,號節齋,浙江慈溪人。宏治時,官至廣東布政。因父病精醫,著《明醫雜著》,發丹溪所未發,世多尊信之。并著《本草集要》行世。兄經,舉進士,亦知醫。

袁廷用

按《桐廬縣志》:袁廷用,坊郭人。正德間,由醫士授太醫院吏目。

袁(王相)

按《桐廬縣志》:袁(王相),坊郭人,由醫士任岷府良醫正。

戴廷贄

按《桐廬縣志》:戴廷贄,坊郭人。正德間,任太醫院冠帶醫士。

袁(王堂)

按《桐廬縣志》:袁(王堂),坊郭人,由醫士任北京太醫院御醫,進階院判。

胡尚禮

按《儀真縣志》:胡尚禮,字景初,世醫也。其父倫,命讀岐黃諸書,曰:吾家傳,通醫必先通儒為本,理不明,安悟診視之奧?禮遂能識奇病,活人甚眾。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色达县| 历史| 普安县| 青浦区| 陇西县| 德惠市| 建昌县| 永丰县| 富民县| 连云港市| 腾冲县| 万荣县| 宁夏| 和硕县| 武安市| 新蔡县| 巴南区| 榆林市| 车致| 阳东县| 桂平市| 汤原县| 霍邱县| 肥乡县| 连山| 手机| 秦皇岛市| 沛县| 武鸣县| 手游| 成武县| 时尚| 嘉荫县| 应城市| 旺苍县| 建湖县| 夏邑县| 威海市| 拜城县| 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