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宋道方

按《揮塵余話》:宋道方毅叔,以醫名天下,居南京,然不肯赴請,病者扶攜以就求脈。政和初,田登守郡,母病危甚,呼之不至。登怒曰:使吾母死,亦以憂去,殺此人不過斥責。即遣人禽至廷下,呵之云:三日之內不痊,則吾當誅汝以徇眾。毅叔曰:容為診之。既而曰:尚可活。處以丹劑遂愈。田喜甚,云:吾一時相困辱,然豈可不刷前恥乎?用太守之車從妓樂,酬以千緡,俾群卒負于前,增以彩釀,導引還其家。旬日后,田母病復作,呼之則全家遁去,田母遂殂。蓋其疾先已在膏肓,宋姑以良藥遲其死耳。

陳言

按《處州府志》:陳言,字無擇,青田人,敏悟絕人,長于方脈,治病立效。有不可救者,則預告以期,晷刻無爽。作《三因方論》,研窮受病之源,用藥之等,醫者宗之。其徒王碩為《簡易方》并三論行于世。

都向

按《陵川縣志》:都向進士,博學通醫。徽宗時,官修議郎,掌太醫院事。遠邇求診,應手而愈,能以其術嗚。

裴宗元

按《古今醫統》:裴宗元以醫名越,專用成方。及丹溪出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勢不能以盡合。故其方書遂不盛行也。

陳師文

按《古今醫統》:陳師文,為越名醫,與裴宗元一時齊著,其用方亦大同,所定《大觀二百九十七方》。

靳豪 【靳從謙 靳起蛟】

按《杭州府志》:靳豪,其先本三晉人。唐時有靳恒者,知開封府,居官有能名,民愛之,因家焉。后世有豪者,北宋時居東京之顯仁坊,隱居市藥,每日設漿于肆,以濟行者。宣和間,有二道者,日飲于靳氏,靳氏事之,歲余不懈,因曰:吾試若耳。若長者,子孫當有厚報。因書數語授之,言訖不見。視其所授,則秘方也。試之小兒,奇驗。高宗南渡,扈蹕至武林,遂世為太醫。數傳至從謙,為御直翰林醫官,賜敕特晉三階,出內府百子圖賜之,命以所居巷為百子圖巷。靳氏之有百子圖,自南宋紹興三年始也。靳之后有起蛟字霖六者,著有《本草會編》。起蛟之子鴻緒,字若霖,若有《內經纂要》,其業尤精。子咸字以虛,吉字允庵,謙字仁若,皆諸生,而吉尤知名當世。

楊大均

按《避暑錄話》:道士楊大均,蔡州人,善醫,能默誦《素問》、《本草》及兩部《千金方》,四書不遺一字。與人治病,診脈不出藥,但云此病若何,皆服何藥,是在《千金》某部第幾卷,即取紙書授之,分兩不少差。余在蔡州親見其事,類若此。余嘗問:《素問》,有記性者或能誦,《本草》則固難矣;若《千金》俱藥名與分兩劑料,此有何義而可記乎?大均言:古之處方,皆因病用藥,精深微妙,茍通其意,其文理有甚于章句偶儷,一見何可忘也!大均本染家子,事父孝,醫不受賕謝,積其齋施之余,葬內外親三十八喪。方宣和間道教盛行,自匿名跡,惟恐人知。蔡魯公聞之,親手書以延致,使者數十返,不得已一往,留數日即歸,不受一錢。余在南京,嘗許余避難來山中,未及行而魯陷蔡州。后聞魯知其名,厚禮之,與之俱去,今不知存亡。使其果來,雖未可遽為司馬子微,此亦一勝士也。因論余慶事,悵然懷之。

何澄

按《醫說》:宣和間有一士人,抱病纏年,百治不瘥。有何澄者善醫,其妻請到,引入密室,告之曰:妾以良人抱病日久,典賣殆盡,無以供醫藥,愿以身酬。澄正色曰:娘子何為出此言?但放心,當為調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不有人誅,必有鬼神譴責。未幾,士人病愈。何澄一夕夢入神祠,判官語之曰:汝醫藥有功,不于艱急之際,以色欲為貪,上帝令賜錢五萬貫,官一員。未幾月,東宮疾,國醫不能治,有詔召草澤醫,澄應詔進劑而愈。朝廷賜官賜錢,一如其夢。

臧中立

按《寧波府志》:臧中立,字定民,毘陵人。元豐間客鄞湖南,時抱病求療者,日數十人,診治如神。崇寧中,徽宗后病甚,詔求良醫,中立應詔,以布衣麻履見。上命之入診,出問何證。中立對曰:脾脈極虛,殆嘔泄之疾作楚,和藥以進;且曰:服此得睡為效。至夜半,果思粥食,不一月獲安。賜歸,詔出官帑,市地筑室湖南以居焉,因名迎鳳坊。

王況

按《揮塵余話》:王況,字子亨,本士人,為南京宋毅叔壻。毅叔既以醫名擅南北,況初傳其學未精,薄游京師,甚凄然。會鹽法忽變,有大賈睹揭示,失驚吐舌,遂不能復入,經旬食不下咽,尩羸日甚。國醫不能療,其家憂懼,榜于市曰:有治之者,當以千萬為謝。況利其所售之厚,姑往應其求。既見賈之狀,忽發笑不能制,心以謂未易措手也。其家人怪而詰之,況謬為大言答之曰:所笑者,輦轂之大如此,乃無人治此小疾耳。語主人家曰:試取《針經》來!況謾檢之,偶有穴與其疾似是者,況曰:爾家當勒狀與我,萬一不能活,則勿尤,我當為若針之,可立效。主病者,不得已亦從之。急針舌之底,抽針之際,其人若委頓狀,頃刻舌遂伸縮如平時矣。其家大喜。謝之如約,又為之延譽,自是翕然名動京師。既小康,始得盡心肘后之書,卒有聞于世。事之偶然有如此者。況后以醫得幸,宣和中為朝請大夫,若《全生指迷論》一書,醫者多用之。

楊介

按《古今醫統》:楊介,號吉老,泗州人,世醫,名聞四方。有郡守病喉癰成流注,久不愈,召介治。知其嗜食所致,惟與生姜一味啖之,食至一斤,始知辛辣而癰愈。守異而問之,答曰:公好食鷦鷯,鷦鷯好食半夏,遺毒于喉間,非姜無以釋半夏之毒,用之遂愈。宋徽宗嘗苦脾疾,諸醫用理中湯不效,介以冰煎服而愈。著《傷寒論脈訣》。

按《春渚紀聞》:有名士為泗倅者,臥病既久,其子不慧。郡有太醫生楊介,名醫也,適自都下還,眾令其子謁之,且約介就居第診視。介亦謙退,謂之曰:聞尊君服藥,且更數醫矣,豈小人能盡其藝耶?其子曰:大人疾勢雖淹久,幸左右一顧,且作死馬醫也。聞者無不絕倒。

鄧仲霄

按《永豐縣志》:鄧仲霄,西門葛溪橋人,原系河南開封祥符籍。宋宣和年間及第,授翰林,升太子贊善,通醫術,冶太子宮妃疾,皆有效驗。敕授太醫院使,俾統天下郡州縣市村鎮之醫。文天祥贊曰:董氏業醫一偏,鄧氏儒醫兩全。本來仁心一點,便是太極一丸。噫!肇統先哲,垂范后賢。種德皆春意,休說杏林仙。后從隆佑孟后,由贛過永豐,始居此焉。

金湯二嬰女

按《永豐縣志》:宋宣和二年正月甲子,長安金湯二姓,皆產一嬰女,五日能言,七日能書,手錄《女科醫方》一卷,時以為異。聞于朝,欽宗皇帝召至宮中,問其故,嬰女對曰:世人之疾,莫甚于婦人;婦人之疾,莫甚于產厄。上帝不忍,命我救之,故編醫方,以傳于世。帝嘆悅,錄其方授孟太后,厚賜而遣之。逾七月,二女俱亡,事聞復厚恤其家。及靖康改元,欽宗北狩,孟太后間關避難,出其方以濟人,無不效驗。時湯執中、金吉甫皆以醫官扈駕,遂家永豐。今豐邑金湯二姓女科,蓋本于此。周必大虞集皆有題跋其卷。

張明德

按《山西通志》:張明德,字顯道,襄陵道者,性不喜華麗,精于醫,常施于人,而尤急窮困,故遠邇求者無虛。太原提刑種師道來求醫,隨診授藥即愈。師道悅,遂以朝廷所降妙應大師敕旨與之,以酬其勞。

朱肱

按《古今醫統》:朱肱,號無求子,吳興人,善醫,尤邃于傷寒,潛心數十年,窮經義之要,成《活人書》奏進道君,朝授奉議郎醫學博士。

按《醫學入門》:無求子,官奉議,深于傷寒,著《活人書》。治南陽太守疾,時醫用小柴胡散,連進三服,胸滿。公曰:宜煎汁,乃能入經絡,攻病取快。今為散,滯膈上,宜乎作滿。因煮二劑與之,頓安。

任元受

按《老學庵筆記》:任盡言,字元受,事母盡孝。母老多疾病,未嘗離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之憂,或以飲食,或以燥濕,或以語話稍多,或以憂喜稍過,盡言皆朝暮候之,無毫發之差,五臟六腑中,盡皆洞見曲折,不待切脈而知,故用藥必效,雖名醫不逮。張魏公作都督,欲辟之入幕,元受力辭曰:盡言方養親,使得一神丹,可以長年。必持以遺老母不以獻公也,況能舍母而與公軍事耶?魏公太息而許之。

李惟熙

按《東坡志林》:舒州有醫人李惟熙者,為人清妙,善論物理,云: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開花背日,芡開花向日故也。又云:桃杏花雙仁輒殺人者,其花本五出,六出必雙仁。舊說草木花皆五出,惟梔子與雪花六出,此殆陰陽之理。今桃杏六出雙仁皆殺人者,失常故也。木果之蠹者必不沙爛,沙爛者必不蠹而能浮,不浮者亦殺人。余嘗考其理,既沙爛矣,則不能蘊蓄而生蟲;瓜至甘而不蠹者,以其沙爛也。此雖末事,亦理有不可欺者。

陸曮

按《船窻夜話》:陸曮,奉化人,以醫術行于時。新昌徐氏婦病產,不遠二百里輿致之,及門,婦已死,但胸堂間猶微熱,陸入視之曰:此血悶也,能捐紅花數十斤,則可以活。主人亟購如數,乃為大鍋以煮,候湯沸,遂以三木桶盛湯于中,取窗格籍婦人寢其上,湯氣微又進之,有頃,婦人指動,半日遂蘇。蓋以紅花能活血故也。

李生

按《揮塵余話》,楊介吉老者,泗州人,以醫術聞四方。有儒生李氏子,棄業,愿娶其女以受其學,執子婿禮甚恭,吉老盡以精微告之。一日,有靈壁縣富家婦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李初視脈云:腸胃間有所苦邪?婦曰: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中出,醫者皆以為無此證,不可治,故欲屈君子。李曰:試為籌之。若姑服我之藥,三日當有瘳,不然非某所知也。下小丸子數十粒,煎黃芪湯下之。富家依其言,下膿血數升而愈。富家大喜,贈錢五十萬,置酒以問之,曰:始切脈時,覺芤脈現于腸部,王叔和《脈訣》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此癰生腸內所致。然所服者,乃云母膏為丸耳。切脈至此,可以言醫矣。李后以醫科及第至博士,李植元秀即其從子也。

醫偏腸毒道人

按《船窻夜話》:四明延壽寺一僧,自首至踵,平分寒熱,莫曉所以,遍問醫者皆不知也。街有道人囊藥就市,人皆忽之,既出,不得已召而問之曰:此何疾也?道人曰:此生偏腸毒也。藥之而愈。

王克明

按《宋史》本傳:王克明,字彥昭,其始饒州樂平人,后徙湖州烏程縣,紹興干道間名醫也。初生時,每乏乳,餌以粥,遂得脾胃疾,長益甚,醫以為不可治。克明自讀《難經》、《素問》以求其法,刻意處藥,其病乃愈。始以術行江淮,入蘇湖,針灸尤精。診脈有難療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與之藥。病雖數證,或用一藥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疾自去。亦有不予藥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為非藥之過,過在某事,當隨其事治之,言無不驗。士大夫皆自屈與游。魏安行妻病風痿,十年不起,克明施針而步履如初。胡秉妻病氣秘,腹脹號呼逾旬,克明視之,時秉家方會食,克明謂秉曰:吾愈恭人病,使預會可乎?以半硫丸,碾生姜調乳香下之,俄起對食如平常。廬洲守王安道風噤不語旬日,他醫莫知所為。克明令熾炭燒地灑藥,置安道于上,須臾而蘇。金使黑鹿谷過姑蘇,病傷寒垂死,克明治之,明日愈。及從徐度聘金。黑鹿谷適為先排使,待克明厚甚,克明訝之,谷乃道其故,由是名聞北方。后再從呂正己使金,金接伴使忽被危疾,克明立起之,卻其謝。張子蓋救海州,戰士大疫,克明時在軍中,全活者幾萬人。子蓋上其功,克明力辭之。克明頗知書,好俠尚義,常數千里赴人之急。初試禮部中選,累任醫官。王炎宣撫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貶秩,后遷至額內翰林醫痊局,賜金紫。紹興五年卒,年六十七。

皇甫坦

按《宋史》本傳:皇甫坦,蜀之夾江人,善醫術。顯仁大后苦目疾,國醫不能療,詔募他醫。臨安守臣張偁以坦聞,高宗召見,問何以治身?坦曰:心無為則身安,人主無為則天下治。引至慈寧殿治太后目疾,至愈。帝喜,厚賜之,一無所受,令持香禱青城山,還復召問以長生久視之術。坦曰:先禁諸欲,勿令放逸,丹經萬卷,不如守一。帝嘆服,書清靜二字以名其庵,且繪其像。禁中荊南帥李道雅敬坦,坦歲謁道。隆興初,道入朝,高宗孝宗問之,皆稱皇甫先生而不名。坦又善相人,嘗相道中女,必為天下母,果為光宗后。

按《九江通志》:皇甫坦,字履道,臨淄人,避地入蜀,居峨眉山。嘗暮行風雪中,聞人有呼之者,顧一道人臥小庵中,因留與抵足睡,坦自覺熱氣自兩足入,蒸蒸浹體,甚和適。比曉,道人告曰:他日可訪我于靈泉觀。坦后往靈泉訪之,始知所遇者,妙通真人朱桃椎也。其后復與妙通會酒肆中,盡得坎離虛實之旨,內外二丹之秘,常宴坐不寐,其兩足外踝皆平偃,頂有珠光。紹興中,顯仁太后患目,國醫不能瘳。大后夢黃衣道士,髯面長耳,自言能治目,高宗詔有司物色之。臨安守廉得以聞,詔入見慈寧殿,坦為噓呵布氣,目即愈,臀脫了然矣。又詔療仙韶甄娘躄,亦即愈。辭還山,兩宮賜賚甚厚,皆不受。坦既還山,賜詔存問,詔筑室廬阜,以便往召,兩宮賜金為筑室費,不受。賜御書清靜庵額,詔繪坦像御贊之。

范防御 【范思賢 范思明】

按《杭州府志》:范防御以顱顖醫名五界,有孫思賢、思明,并敦尚孝誼。思賢療徐一夔子不能乳,思明療岳沖伯子疹,皆沖雨帶笠奔赴之,立愈,人皆比之入井往救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改则县| 吉木乃县| 涞水县| 洛川县| 广东省| 乌恰县| 平阳县| 隆尧县| 伽师县| 成武县| 阿城市| 尚志市| 西吉县| 湖口县| 含山县| 扎兰屯市| 景洪市| 柘荣县| 滕州市| 天全县| 太仆寺旗| 晋江市| 宁德市| 盐源县| 保靖县| 潢川县| 方山县| 恭城| 长葛市| 洛宁县| 灵璧县| 海伦市| 依兰县| 固始县| 铁力市| 中西区| 定日县| 芜湖市| 博湖县| 新巴尔虎右旗|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