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
韋志中 漆德安 林平光 著
更新時間:2021-09-10 17:25:56
開會員,本書免費讀 >
最新章節:
參考文獻
在當今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心理學工作者該何去何從,如何運用自己的知識為社會服務,如何讓更多的人因為心理學而受益,這是很值得探討的話題。作者根據自己20多年的實踐經驗,把對心理學服務社會的一些思想、理論和技術探索表達出來,匯集成書。本書共分為5個部分:心理學與社會服務、社會心理服務的心態提升探索、本土化社會心理服務模式探索、社會心理服務的人才培養探索、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要點。作者希望通過本書,為決策部門和執行部門提供參考,更好地促進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的推進。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1-09-10 17:25:56
- 七、社會心理服務助力平安中國建設
- 六、平安中國建設的具體內容
- 五、平安中國建設的意義
- 四、平安中國的概念
- 三、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與時俱進
- 二、社會心理服務如何助力健康中國
- 一、對《綱要》中健康人力資源的解讀
- 第五節 健康中國和平安中國
- 參考文獻
- 六、以社會治理代替社會管理,以社會服務為主
- 五、社會服務自下而上的“基層民主自治”
- 四、社會管理、治理與服務的差異
- 三、新興的社會心理服務VS傳統的社會基礎服務
- 二、社會服務的更高層次——社會心理服務
- 一、社會管理、社會治理和駐會服務的內涵
- 第四節 管理、治理與服務的差異
- 參考文獻
- 五、參加公益獲得幸福感
- 四、分享奉獻與助人的價值
- 三、參加公益活動的動機
- 二、大眾對于公益的認識
- 一、各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 第三節 公益活動與幸福感
- 參考文獻
- 三、心理服務的倫理守則
- 二、公益人的自我約束
- 一、心理學的倫理設置
- 第二節 社會心理服務中的倫理觀建設和倫理設置
- 參考文獻
- 三、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總結和展望
- 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三大階段
- 一、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 第一節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三大階段
- 第五章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要點
- 四、心理品牌建設——“渡老師”
- 三、臺灣“張老師”文化
- 二、中國需要自己的心理學品牌
- 一、品牌與品牌效應的作用
- 第五節 社會心理服務隊伍的品牌建設
- 五、廣州市心絲帶心理學志愿者協會的開展情況
- 四、“心絲帶心理志愿者協會”的成立
- 三、心理志愿者的選拔,培訓與督導
- 二、當代需要心理學志愿者——我們的“心理俠客”
- 一、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不僅需要專家還需要心理志愿者
- 第四節 心理學志愿者隊伍選拔、培訓與督導機制
- 四、建立社區心理服務中心
- 三、跨文化與跨學科
- 二、人是一個整體
- 一、打破界限的需要
- 第三節 心理學工作者的跨界思維
- 參考文獻
- 五、不同階層對心理健康的需求
- 四、社會治理中的文化療效因子探討
- 三、不良文化動力導致心理疾病
- 二、沒有文化的心理學者是跛腳的
- 一、心理學工作者的兩條腿
- 第二節 科學與人文、心理學工作者的兩條腿走路
- 參考文獻
- 七、效能就是專業與態度的共同作用
- 六、專業能力是無懼的資本
- 五、使命感讓心理學家無懼
- 四、對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者的啟示
- 三、高校心理學者的社會責任感
- 二、科學家的奉獻與專業
- 一、當代中國社會心理工作者
- 第一節 心理學家使命感×專業能力=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效能
- 第四章 社會心理服務的人才培養探索
- 參考文獻
- 六、積極婚姻輔導技術和模式
- 五、積極婚姻技術本土化的探索
- 四、影響婚姻家庭的因素研究
- 三、中國婚姻家庭模式的現代變遷
- 二、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模式
- 一、婚姻和家庭的界定
- 第七節 積極婚姻輔導模式
- 參考文獻
- 八、基層民主會議的合作對話模式展望
- 七、基層管理實踐中的“實事求是”
- 六、合作對話模式的品德要求
- 五、對話雙方的主觀能動性
- 四、操作層面的實事求是
- 三、借鑒后現代心理學中的合作對話方式
- 二、合作對話機制建立的必要性
- 一、“井水不犯河水”的溝通方式
- 第六節 基層民主會議的合作對話模式
- 參考文獻
- 五、扶貧駐村干部需要如何提升自身的心理資本
- 四、扶貧駐村干部需要提升自身的心理資本
- 三、扶貧駐村干部的幸福感與心理資本的關系
- 二、扶貧駐村干部的任務
- 一、精準扶貧的背景
- 第五節 扶貧干部的心理資本建設
- 參考文獻
- 三、心旅伴的地區選擇
- 二、心旅伴的原理解析
- 一、心旅伴的主要內容
- 第四節 心旅伴心理旅游
- 三、“254”模式的具體內涵與技術
- 二、“254”模式的意義
- 一、“254”模式的特點
- 第三節 “254”社區心理服務技術
- 九、心理茶館的發展展望
- 八、心理茶館的追求目標
- 七、心理茶館的工作者
- 六、心理茶館的服務流程
- 五、心理茶館的設置
- 四、心理茶館的服務載體
- 三、心理茶館的服務形式
- 二、心理茶館的性質
- 一、心理茶館的定義
- 第二節 心理茶館
- 參考文獻
- 四、基層干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法
- 三、從積極心理學角度解讀基層干部面臨的問題
- 二、基層干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的問題
-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積極心理學
- 第一節 運用積極心理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第三章 本土化社會心理服務模式探索
- 參考文獻
- 六、心育與德育的結合策略
- 五、心育與德育的協同構建
- 四、以心育德,以德養心
- 三、德育與心育的聯系
- 二、德育與心育的區別
- 一、德育與心育的定義
- 第六節 社會心理教育的“大心育”策略探討
- 參考文獻
- 四、中國人的自我追尋之路
- 三、四端的現代意義
- 二、五倫的現代意義
- 一、向孟子學積極心理學
- 第五節 中國人的幸福之道——五倫與四端
- 參考文獻
- 四、提高中國人集體心理資本的途徑
- 三、中國人的集體心理資本
- 二、心理GDP
- 一、心理資本與集體心理資本的論述
- 第四節 中國人的集體心理資本
- 參考文獻
- 四、開展積極品質訓練的技術
- 三、積極品質訓練的意義
- 二、積極品質的概念
- 一、人格心理中的人格特質
- 第三節 社會積極心態培育中的積極品質訓練
- 參考文獻
- 四、培養與建設積極情緒的技術
- 三、積極情緒的培養與建設
- 二、心態失衡的原因
- 一、當前的社會心態
- 第二節 社會積極心態培育中的積極情緒培育
- 參考文獻
- 四、幸福的層次
- 三、幸福的誤區
- 二、幸福的五種組成元素
- 一、幸福是什么
- 第一節 論幸福
- 第二章 社會心理服務的心態提升探索
- 參考文獻
- 六、中國牌心理學的研究與探索任務
- 五、服務中國人需要中國牌心理學
- 四、三次文化的融合
- 三、儒釋道三教融合
- 二、中國人的人性與文化發展
- 一、中國牌的心理學家
- 第四節 心理學本土化的未來展望
- 六、提升民間研究機構的智慧,增加基層服務聲音
- 五、打擊損害心理學社會科學形象的一切行為
- 四、心理學和心理學家需要內部優化與調整
- 三、心理學家的治理:心理學家務實不夠
- 二、學術交流機制改革
- 一、治理高等教育和社會需求不匹配
- 第三節 社會服務對心理學工作者的挑戰
- 五、消除“下不來,上不去”
- 四、智庫的不均衡發展
- 三、心理學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 二、學院派與江湖派的互動模式
- 一、心理學的學院派與江湖派
- 第二節 心理學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 參考文獻
- 三、第三次變性:從“陽性”變為“中性”
- 二、第二次變性:從“陰性”變為“陽性”
- 一、第一次變性:從“無性”變為“陰性”
- 第一節 心理學的三次“變性”
- 第一章 心理學與社會服務
- 前言
- 序言五
- 序言四
- 序言三
- 序言二
- 序言一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序言一
- 序言二
- 序言三
- 序言四
- 序言五
- 前言
- 第一章 心理學與社會服務
- 第一節 心理學的三次“變性”
- 一、第一次變性:從“無性”變為“陰性”
- 二、第二次變性:從“陰性”變為“陽性”
- 三、第三次變性:從“陽性”變為“中性”
- 參考文獻
- 第二節 心理學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 一、心理學的學院派與江湖派
- 二、學院派與江湖派的互動模式
- 三、心理學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 四、智庫的不均衡發展
- 五、消除“下不來,上不去”
- 第三節 社會服務對心理學工作者的挑戰
- 一、治理高等教育和社會需求不匹配
- 二、學術交流機制改革
- 三、心理學家的治理:心理學家務實不夠
- 四、心理學和心理學家需要內部優化與調整
- 五、打擊損害心理學社會科學形象的一切行為
- 六、提升民間研究機構的智慧,增加基層服務聲音
- 第四節 心理學本土化的未來展望
- 一、中國牌的心理學家
- 二、中國人的人性與文化發展
- 三、儒釋道三教融合
- 四、三次文化的融合
- 五、服務中國人需要中國牌心理學
- 六、中國牌心理學的研究與探索任務
- 參考文獻
- 第二章 社會心理服務的心態提升探索
- 第一節 論幸福
- 一、幸福是什么
- 二、幸福的五種組成元素
- 三、幸福的誤區
- 四、幸福的層次
- 參考文獻
- 第二節 社會積極心態培育中的積極情緒培育
- 一、當前的社會心態
- 二、心態失衡的原因
- 三、積極情緒的培養與建設
- 四、培養與建設積極情緒的技術
- 參考文獻
- 第三節 社會積極心態培育中的積極品質訓練
- 一、人格心理中的人格特質
- 二、積極品質的概念
- 三、積極品質訓練的意義
- 四、開展積極品質訓練的技術
- 參考文獻
- 第四節 中國人的集體心理資本
- 一、心理資本與集體心理資本的論述
- 二、心理GDP
- 三、中國人的集體心理資本
- 四、提高中國人集體心理資本的途徑
- 參考文獻
- 第五節 中國人的幸福之道——五倫與四端
- 一、向孟子學積極心理學
- 二、五倫的現代意義
- 三、四端的現代意義
- 四、中國人的自我追尋之路
- 參考文獻
- 第六節 社會心理教育的“大心育”策略探討
- 一、德育與心育的定義
- 二、德育與心育的區別
- 三、德育與心育的聯系
- 四、以心育德,以德養心
- 五、心育與德育的協同構建
- 六、心育與德育的結合策略
- 參考文獻
- 第三章 本土化社會心理服務模式探索
- 第一節 運用積極心理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積極心理學
- 二、基層干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的問題
- 三、從積極心理學角度解讀基層干部面臨的問題
- 四、基層干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法
- 參考文獻
- 第二節 心理茶館
- 一、心理茶館的定義
- 二、心理茶館的性質
- 三、心理茶館的服務形式
- 四、心理茶館的服務載體
- 五、心理茶館的設置
- 六、心理茶館的服務流程
- 七、心理茶館的工作者
- 八、心理茶館的追求目標
- 九、心理茶館的發展展望
- 第三節 “254”社區心理服務技術
- 一、“254”模式的特點
- 二、“254”模式的意義
- 三、“254”模式的具體內涵與技術
- 第四節 心旅伴心理旅游
- 一、心旅伴的主要內容
- 二、心旅伴的原理解析
- 三、心旅伴的地區選擇
- 參考文獻
- 第五節 扶貧干部的心理資本建設
- 一、精準扶貧的背景
- 二、扶貧駐村干部的任務
- 三、扶貧駐村干部的幸福感與心理資本的關系
- 四、扶貧駐村干部需要提升自身的心理資本
- 五、扶貧駐村干部需要如何提升自身的心理資本
- 參考文獻
- 第六節 基層民主會議的合作對話模式
- 一、“井水不犯河水”的溝通方式
- 二、合作對話機制建立的必要性
- 三、借鑒后現代心理學中的合作對話方式
- 四、操作層面的實事求是
- 五、對話雙方的主觀能動性
- 六、合作對話模式的品德要求
- 七、基層管理實踐中的“實事求是”
- 八、基層民主會議的合作對話模式展望
- 參考文獻
- 第七節 積極婚姻輔導模式
- 一、婚姻和家庭的界定
- 二、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模式
- 三、中國婚姻家庭模式的現代變遷
- 四、影響婚姻家庭的因素研究
- 五、積極婚姻技術本土化的探索
- 六、積極婚姻輔導技術和模式
- 參考文獻
- 第四章 社會心理服務的人才培養探索
- 第一節 心理學家使命感×專業能力=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效能
- 一、當代中國社會心理工作者
- 二、科學家的奉獻與專業
- 三、高校心理學者的社會責任感
- 四、對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者的啟示
- 五、使命感讓心理學家無懼
- 六、專業能力是無懼的資本
- 七、效能就是專業與態度的共同作用
- 參考文獻
- 第二節 科學與人文、心理學工作者的兩條腿走路
- 一、心理學工作者的兩條腿
- 二、沒有文化的心理學者是跛腳的
- 三、不良文化動力導致心理疾病
- 四、社會治理中的文化療效因子探討
- 五、不同階層對心理健康的需求
- 參考文獻
- 第三節 心理學工作者的跨界思維
- 一、打破界限的需要
- 二、人是一個整體
- 三、跨文化與跨學科
- 四、建立社區心理服務中心
- 第四節 心理學志愿者隊伍選拔、培訓與督導機制
- 一、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不僅需要專家還需要心理志愿者
- 二、當代需要心理學志愿者——我們的“心理俠客”
- 三、心理志愿者的選拔,培訓與督導
- 四、“心絲帶心理志愿者協會”的成立
- 五、廣州市心絲帶心理學志愿者協會的開展情況
- 第五節 社會心理服務隊伍的品牌建設
- 一、品牌與品牌效應的作用
- 二、中國需要自己的心理學品牌
- 三、臺灣“張老師”文化
- 四、心理品牌建設——“渡老師”
- 第五章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要點
- 第一節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三大階段
- 一、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 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三大階段
- 三、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總結和展望
- 參考文獻
- 第二節 社會心理服務中的倫理觀建設和倫理設置
- 一、心理學的倫理設置
- 二、公益人的自我約束
- 三、心理服務的倫理守則
- 參考文獻
- 第三節 公益活動與幸福感
- 一、各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 二、大眾對于公益的認識
- 三、參加公益活動的動機
- 四、分享奉獻與助人的價值
- 五、參加公益獲得幸福感
- 參考文獻
- 第四節 管理、治理與服務的差異
- 一、社會管理、社會治理和駐會服務的內涵
- 二、社會服務的更高層次——社會心理服務
- 三、新興的社會心理服務VS傳統的社會基礎服務
- 四、社會管理、治理與服務的差異
- 五、社會服務自下而上的“基層民主自治”
- 六、以社會治理代替社會管理,以社會服務為主
- 參考文獻
- 第五節 健康中國和平安中國
- 一、對《綱要》中健康人力資源的解讀
- 二、社會心理服務如何助力健康中國
- 三、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與時俱進
- 四、平安中國的概念
- 五、平安中國建設的意義
- 六、平安中國建設的具體內容
- 七、社會心理服務助力平安中國建設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1-09-10 17: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