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
- 韋志中 漆德安 林平光
- 13字
- 2021-09-10 17:25:27
第四節 中國人的集體心理資本
一、心理資本與集體心理資本的論述
隨著積極心理學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心理資本對個人和組織的成功越來越重要。由于團隊在生活和工作中作用的日益凸顯,研究者們提出了“集體心理資本”的概念,從而更好地研究集體或團隊的積極心理資源。
目前國內對集體心理資本的研究并不多見。心理資本最初是西方管理學家在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的框架下提出的理論,其定義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自我效能,即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成功完成挑戰性任務;二是樂觀,即對現在發生的事件和以后將要發生的事件做出積極歸因;三是希望,即堅持不懈地完成目標,必要時也會調整自己的方法;四是韌性,即能迅速從逆境中恢復過來。
什么是集體心理資本呢?集體心理資本不是個體心理資本的簡單綜合,而是個體在互動過程中所營造出來的一種氛圍,是一種共享的積極心理狀態。積極心理學主張人不是環境的產物,而是環境的貢獻者和制造者。因此,一個團隊的集體心理資本不僅是交互協作的產物,同時也是期望行為和績效成果的制造者。接下來,我們詳細解析心理資本和集體心理資本的四大構成要素。
1.效能
效能指有著成功的信心,類似于“自我效能感”的定義。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務所進行的自我推測和自我判斷。換句話說就是自信程度,你是否對自己可以利用某項自身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感到自信。若你對成功完成某件事充滿信心,則自我效能感高,反之亦然。
由此可見,自我效能感對人的發展具有許多積極的功能。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高低決定著他對活動的選擇以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還影響著人們在面對困難時的態度,是迎難而上,還是望而卻步。高自我效能的個體更容易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并且一旦開始實施或者執行該任務,盡管中途會遇到挫折與困難,仍然可以克服并堅持到底,最終圓滿完成任務。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對任務結果的期望值高,遇事能理智處理,能夠控制自暴自棄的想法,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心應手地發揮智慧與技能,隨時具有成功完成挑戰性和應急性任務的自信。
沿用個體自我效能的定義,集體效能是指在行為過程中,團體聯合能力所需要的共同心理資本和積極信念。集體效能是集體心理資本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它對集體心理與行為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已有研究發現,高集體效能的團隊更有自信,能更主動地參與到團隊的任務中,積極與團隊成員進行交流、溝通和互動并以此獲得成功。
2.希望
希望屬于意志和途徑。一個擁有希望的人,當確定一個目標后,他會持續朝著該目標前進,就算在前進的過程中遇到了阻力,他也不會放棄,仍會不斷調整姿態與方法,最終保證目標的實現。
希望是一種心理品質。充滿希望的組織者或管理者能夠統觀全局,擁有以目標為導向的意志力和指引力,擁有感染下屬的力量和決心,其管理的工作部門的績效較高,下屬的留職率和滿意度也較高。充滿希望的員工是內控型的人,往往能夠獨立思考,對成長和成就有強烈的需求,足智多謀,具有很強的創造力。
集體希望即一個集體所具有的一種積極的動機性狀態。有研究表明,集體希望對組織的領導力以及員工的行為表現都有較大的影響。一個集體的希望水平越高,越容易獲得成功。
3.樂觀
樂觀指的是對已經發生的事件與未發生的事件都能進行積極歸因。高度樂觀的人常懷感恩之心,并且能夠利用機會提升自己的能力。當然遇到逆境的時候,他們也能夠排除干擾,負重前行。
對于團體而言,對結果抱有積極信念和期望的團隊能夠更積極地投入任務中,同時樂觀團隊也會重視對每一個成員的投入和協助,鼓勵團隊成員以互動和交流的方式高度參與,最終促進團隊合作。相反地,一個團隊如果沒有積極的信念,團隊內的成員會表現出倒退的傾向或缺乏內部控制力等自我保護的行為方式。
4.韌性
韌性表示復原與超越,其含義是在面對重大的風險或困境時,人們能夠積極應對或適應的能力。當今人們在工作中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不利因素,如解雇、裁員、未得到晉升、未能達成項目目標,被團隊成員忽視、受到歧視等,這些消極事件都需要韌性來應對。
從集體層面上來說,集體韌性是使團隊在面對潛在的壓力情境時進行自我修復的能力。研究發現,那些在面對巨大的轉變和壓力時,能夠適應且迅速從消極經歷中恢復過來的團隊,會較少地受到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