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
- 韋志中 漆德安 林平光
- 818字
- 2021-09-10 17:25:17
序言四
韋志中作為一位心理學專家,有多種身份,我比較喜歡的是“1號渡老師”的身份,因為它有“帶領”“渡己”“渡人”等含義。這個身份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一個需要長久努力的目標,一種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和一支為共同愿景不懈努力的團隊。
1號渡老師的新作《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一書即將問世,作為讀者,借此機會談一點讀后感。以文字形式呈現出來,以就教于(其他)讀者和作者。
其一,作者及其團隊問題意識突出,敢于直面社會現實問題,立足心理學,整合多方面資源,嘗試從不同層面對這些問題進行新穎的探索和獨立的、較為系統的解決。作者探索這些問題的態度和精神充分顯示了其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二,作者及其團隊注重用心理學理論指導自己的心理學實踐,努力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使兩者相互印證,相互促進,相互增益。實踐證明,這是民間心理學發展的一條成功之路。
其三,作者及其團隊立足本會團體心理學,把“陣地戰”和“運動戰”結合起來,對多個頗有難度的社會心理問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為民間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其四,作者及其團隊注重從跨學科的視角觀察心理現象,分析和解決心理學問題。作者及其團隊在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中,常常把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文化學等學科的視角結合起來,以解決復雜的社會心理問題。
其五,作者及其團隊勤于學習、善于學習,注重吸取中西文化中的思想精華,不斷豐富自己、提升自己。
當然,一本探索重要社會現實問題的書難免有個別不足之處,比如書中的個別提法可能有進一步斟酌的余地,“心理學的三次‘變性’”作為一種比喻,自然是可以的,但作為概念,就需要限定其使用范圍,并給予更多的論證。又如,用“心理學家的使命感×專業能力=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效能”作為標題,要考慮“等號”的嚴格要求,給出更為嚴密的論證。
當然,瑕不掩瑜,《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不失為一本內容豐富、視角新穎、值得一讀的好書。
張掌然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原副院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