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
- 韋志中 漆德安 林平光
- 19字
- 2021-09-10 17:25:25
第二節 社會積極心態培育中的積極情緒培育
一、當前的社會心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一開始就是來源于十九大報告中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事實上,黨的十九大報告為當代社會心理學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講清楚了形式,也畫出了工作重點。這個重心就是優化社會環境、減少不良刺激、開展積極心理教育和提供心理服務。對當代的社會心理學工作者來說,參與社會治理,社會服務就應該緊緊圍繞著十九大報告中這一個核心的方針政策來開展。
所以說當代心理學工作者的工作重點要被分為兩個方面,當代的社會心理學工作者在參與社會治理的具體工作內容時,就應該有兩種方式、兩個路徑,一個是積極情緒的培育,一個是積極品質的訓練。積極品質的訓練就是社會的每一個個體在積極品質上都得到了提升,個體的心理資本也就是心理GDP得到提升后,就會自然而然達到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最終目的。如果我們每一個社會個體都具備實現理性平和的積極情緒的控制力,那么也就實現了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目的。
兩個目標、兩種路徑、兩種工作內容,最終實現的是一個方向,那就是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為了培養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我們就要先對社會心態有一個深入的了解,也就是先把目標方向搞清楚。
社會心態即指反映特定環境中人們的某種利益或要求,并對社會生活有廣泛影響的思想趨勢或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會環境中人們的普遍性心理狀態和心理趨勢。例如對一定時期內的國際國內的政治動向、經濟動向、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現出的社會心理狀態,通常反映了人們某種不尋常的情緒、態度和社會風氣等。
例如我國的改革開放這一特殊時期。改革開放至今為止可大致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時期呈現出的社會心態都是不同的。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的社會心態總體呈現為對未來抱有樂觀主義的積極態勢。當時的社會經濟較為平等,大家都處在相對貧困的經濟條件下。因為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人們都在追求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根本沒有停下來去感受社會心態將會發生的變化。無論是物質生活條件改善較早的群體,還是物質改善較晚的群體,都沉浸在對改善物質條件的追逐中。他們對于改革開放帶來的隱性變化沒有直觀的感受,對于未來將要發生的階層對立和矛盾未能有所感知。所以總體來說在改革開放早期,社會心態的惡化還未出現。
自2000年以后,我國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些物質生活條件改善較早的群體已經和其他群體拉開了差距。由此開始,各種消極的社會心理現象逐漸增多,社會心理學家開始意識到社會矛盾的出現,并指出中國社會心理開始呈現出消極的心態。這其中浮躁、喧囂、焦慮、炫富和仇富就是代表。
首先,社會的轉型速度過快,這就使得我們降低了對獲得改善的滿意度,同時提升了我們的期望值。隨著期望值的不斷提高,其與現實的不匹配就會造成焦慮不滿等心理問題的產生。其次,改革紅利的不均衡性導致炫富、仇富和拜金等問題的產生。國家改革開放的初衷是先富共富,首先改善經濟物質條件的人可以幫扶其他人。然而,在首先改善物質條件的人中存在一批對物質財富極其看重而忘記帶動其他群體的人。
此外,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結構的轉型給人民群眾的生活也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的影響。隨著這種改革的進行,市場經濟和互聯網普及度的提高催生了一個全新的就業環境,例如產生了網絡主播、網紅等新興職業。這就打破了之前固有的就業環境,也就是說現代化社會的多樣性改變了傳統社會中個人發展的高度確定性。這種改變使人們面臨更多樣的選項,導致人們更加迷茫。
事實上,歐洲也曾經經歷過我們現在需要面對的社會轉型問題,但是當時歐洲的現代化程度已經較高也沒有其他更加富裕強大的榜樣,即外界國際環境壓力的逼迫,所以沒有形成中國現有的普遍性社會焦慮心態。與其他已經完成轉型的發達國家,例如英國、德國、法國、美國和日本相比,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使社會心態失衡的問題顯得更加嚴重。確實,相對于英國的約6000多萬人口、德國的約8000多萬人口、日本的約1.3億人口和美國的3.2億人口,我國的14億人口基數所帶來的規模性問題是可以理解的。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羅納德·英格爾哈特曾經說過,人們只有得到、真正占有物質后,才能生出超越物質的概念。2011年英格爾哈特發布的研究成果顯示,在對52個國家進行的持續性調查中,其中40個國家幸福指數呈現增長趨勢,12個國家呈現下降趨勢,而中國大陸的下降趨勢極為明顯。
這次調查研究平均為期約17年,很大程度上真實體現了部分國家的社會心理幸福指數的變化。英格爾哈特作為少數入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的社會科學學者之一,曾發表了《現代化與后現代化:43個國家的文化、經濟與政治變遷》《發達工業社會的文化轉型》兩部影響當代政治文化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