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
- 韋志中 漆德安 林平光
- 17字
- 2021-09-10 17:25:20
第三節 社會服務對心理學工作者的挑戰
一、治理高等教育和社會需求不匹配
在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與社會治理”首屆年會上,有學者在報告中調侃性地提出一個觀點——治理高等教育和社會需求不匹配。我個人比較贊同這個觀點。現在心理學工作者、心理學家和在心理學領域做社會治理的工作者,要認真考慮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需要治理心理學這個行業?我們是否需要治理心理學家這個隊伍?我們來做一些探討。
心理學需要治理,首先表現在人才培養方面。心理學人才以高校培養為主,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心理學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其就業方向主要是教師和科研人才。高校的教學內容通常是教學生怎么研究心理學,比較注重學科本身的發展,卻不教學生們怎么去做心理學服務,怎么去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我所說的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現在一些大學培養的心理學人才普遍存在著就業困難的問題,不是社會不需要,而是他們在四年大學生活中學到的東西與社會脫軌,能力并不足以解決社會上的實際問題。
目前我們觀察到的是心理學的本科生,他們到了機構之后,不能具體去做擔當重要職務的工作。原因就是他們所學的技能和社會需求不匹配,還有個人的成長不夠。所以在高校中不光要增加社會心理服務技能方面的培養和培訓,還要加上實踐。比如每個大學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都要和社區簽訂實習計劃。不只是為了走形式,混個實習學分,而是真真正正以班級為單位,在社區里按定期的輪班制,接訪服務,至少做一名社區的心理志愿者。四年的本科學習下來之后,這些孩子已經見了一批又一批社區居民,已經在實踐中學會了怎么去服務,這樣的大學生便真正成為一名理論與實踐并行的心理學人才。
另外,高校的教學還要加入學生的心理成長課程。根據我國應試教育的特點,我們生活中也出現了許多實例,有很多孩子在初中和高中的時候,由于學業壓力過大,心情是十分壓抑的,他們沒有機會去好好放松一下自己。到大學以后,他們內心仍然帶著需要成長的東西。比如有許多學生學習心理學的原因就是想解決內心留存的一些問題,但是,當真正接觸到心理學之后,卻發現心理學都是枯燥的理論,于是就不喜歡心理學了,四年的學業還沒結束,在他們的職業規劃中,已經不再有心理學這個職業了,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并沒有從中獲得自己當初想要的東西。所以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與技能,還需要幫助他們成長,使他們建立完善的、健全的人格。
記得有一次我去一所大學參加學術交流會議,我帶領學生們開展了一場心理工作坊。現場作畫的時候,有一個學生突然哭得稀里嘩啦,我對這位同學說:“你好像有故事,如果你愿意分享的話,我很樂意幫助你。”他點點頭,接受了我的幫助。我對他成長中的一個情結做了處理,處理完之后,我讓大家發言,談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第一個舉手的就是這位同學的研究生導師,導師對我鞠了一躬說:“感謝您韋老師,我很慚愧。作為他的老師,我不知道我的學生內心有這么多事情沒有解決。”這是心理學的學生以及心理學的導師,不是說這個老師不好,而是教育體制的問題。
如果說我們本身的專業是心理學,畢業后也從事心理學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們卻不能從心理學中獲益,享受心理學給我們帶來的福利,那么就太遺憾了。所以,我們應該加入一些成長小組,在大學期間進行個體的成長體驗,就只針對本科生,而不是到碩士階段才去完成這個部分。這樣,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就三位一體了,即人格完善、實踐豐富和理論扎實,這才是社會上真正需要的高才生。
在人們的意識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總比那些直接步入社會的人要強,但現在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并沒有更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樣解決當今這種不匹配的問題?除了我剛才說的建議之外,合作也很重要。高校有高校的教學壓力和任務目標,那么對于學生成長部分和學生實踐部分,應該可以和社會上的企業、機構聯合。比如說我們可以和社區社會心理服務中心的社會組織聯合,學生在大學期間,除了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還要定期來這里實習,這個是深度的合作,不是淺層面的。
我們還可以和一些機構聯合辦學。比如說,我們定向招收一百名心理學的本科生,這一批學生是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服務方向。未來的他們就是心理社工,他們的工作就是去社區進行心理服務。學校負責理論授課,企業負責個人成長學分和實踐學分的修習,這樣的結合相當于現在很多企業委托高校培訓聯合辦學,或者企業本身自己辦學,這種模式就和當下的社會需求相吻合了。
除了合作,還有另外一種形式,就是可以聘請校外的老師。例如聘請客座教授、特約教授、特約講師等。現在教育部門管理比較嚴,中間有許多障礙。比如不具備高校教師資格的,不能在高校講課。聘請一個客座教授,講課的時間和次數是有限的,這就是一個榮譽,一份友誼。真正的客座教授就是要聘請社會上有實戰經驗的,具有真正的實踐能力,能帶領學員成長的專業人士,打破原來的一些觀念、學派和隔閡。只要你在法律上、政治上、倫理上、專業上的考核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就可以大量聘請,然后聯合進行,總之就是要真正地去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