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
- 韋志中 漆德安 林平光
- 966字
- 2021-09-10 17:25:28
二、心理GDP
近幾年來,相信“GDP”這個詞對于大家來說都并不陌生。GDP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就是說在一定的時期內(一般為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再通俗一點說就是經濟的總量。
從這個“經濟總量”延伸過來,有沒有一個“心理總量”?答案是:有。一個國家有它的“人心”,心理的總量也就是國民“心力”加在一起組成的。比如說,中國每個人都有自信,文化自信也好,政治自信也好,又或者是心理自信等,這些自信就是力量,它們加在一起便形成了全中國人的自信心水平。
若國民的自信水平較高,則代表每個中國人普遍的自信心水平都較高,在外也給人留下了高自信的國民形象。這就意味著,國民表現得不自信的現象會不斷減少,例如大聲吆喝、炫富等。
實際上,當今社會存在著許多不良行為,從道德角度考慮,大家都知道不應該做,但是卻又忍不住不做。因為人們心里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從而引發內心的自卑,無時無刻不覺得別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不自信。
自信(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堅韌等都是心理資本的概念。那么,某種程度上,每個人的心理資本加起來,就是集體心理資本。我們可以用“心理GDP”這個概念作為集體心理資本的象征。
假設一下,社會心理服務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么?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就是旨在提升國民的心理素質。那么,提升國民的社會積極心態和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的范疇,也是健康中國的范疇,還是平安中國的范疇。因此,我們應該站在提升全體中國人的集體心理資本的宏觀角度,一起探討社會心理服務工作。
當形成這樣一個宏觀目標時,我們所把握的工作方向和意義價值不再是“局部手術”,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提升全體中國人集體心理資本。心理資本一旦提升上來,就增強了我們的自信,提升了我們的積極心態,提高了我們的社會心理素養,從而最終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經濟建設與精神建設需要創新,需要勇敢,需要大刀闊斧。這些都是當今社會還不夠完備的。為什么要打黑掃除惡勢力?就是要鏟除一切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阻力。為什么要破除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就是要消除那些糊弄人的工作作風,真正實事求是向前干。為什么要開展文明建設?就是要提升社會素質,提升社會心態?只有具備良好的社會素質與心態,經濟才能發展。所以,社會心理的一切工作都服務于經濟建設背景下的幸福中國、文明中國、平安中國和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