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
- 韋志中 漆德安 林平光
- 1185字
- 2021-09-10 17:25:17
序言一
韋志中先生是一位草根社會心理工作者,長期工作在社會心理服務第一線。難能可貴的是,韋先生不僅重視社會心理服務實踐,而且重視相關理論學習,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并將它們提升到理論高度。他還積極投入社會心理服務的心理學研究,近幾年來,他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出版了多部著作,實現了從社會心理服務的實踐者到社會心理服務專家的華麗轉身。
韋先生的新作《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是他二十多年從事社會心理服務中所碰到的問題及其深入思考的結晶。他在書中歸納了當前我國社會心理服務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并進行理論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相關問題的建議。這些建議對我國社會心理服務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社會心理服務中如何改變社會消極心態,是本書中提到的第一個問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轉型速度加快,社會上開始呈現一些消極的心態。針對這種現象,習總書記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如何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這是擺在我國心理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韋先生深入分析社會心態失衡的原因后,提出了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以培育積極情緒為抓手,以各種培育積極情緒的技術為手段的解決方案。這一方案在實施中被證明是可行和有效的。
如何創立本土化社會心理服務模式,是本書中探索的第二個問題。韋先生贊同楊國樞等心理學家的觀點,認為中國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必須要與中國文化和中國實踐結合起來。韋先生提出服務中國人需要“中國牌”心理學。他嘗試運用積極心理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促進基層干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學方法,以及探索社區心理服務模式——心理茶館模式、“254”社區心理服務技術等,這些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社會心理服務人才的培養是本書中探討的第三個問題。韋先生提出當前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人才存在知識面窄、實習時間短、實踐能力差等問題。他認為要成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中的優秀人才,首先要有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其次要有專業知識和能力,具備做理論和實證研究的能力,掌握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再次要具備一定的社會交往技能;另外,心理學工作者要具備足夠強大的內省能力。在社會心理服務人才的培養模式方面,除了高校正規的培養模式外,韋先生還提出了社會心理服務人才的培養新模式:心理學志愿者隊伍選拔、培訓與督導模式和“渡老師”模式。“渡老師”這個品牌計劃在社會上挑選一批優秀的心理咨詢工作者和心理教育工作者,通過對他們兩年的打造培訓,帶著他們一起在社會實踐中成長,讓他們成為一個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承擔服務責任和義務的或者是專家級的心理教育老師團隊。
《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一書,內容十分豐富,既有理論,又有技術,不是我這序所能概括的,定會掛一漏萬。所以我建議大家認真研讀該書,讀后肯定受益匪淺。
顧海根(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