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zhàn)
- 韋志中 漆德安 林平光
- 2388字
- 2021-09-10 17:25:25
四、幸福的層次
1.快感
幸福的第一個層次是快感。我們在對幸福的認識上、衡量上、體驗上還是需要做一些調整。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下的工作是推動人們提高幸福感。但是幸福是分層次的。人們認為幸福就是快感,就是我得到了。比如我現(xiàn)在餓了,我就吃飯,吃飽了之后的那種滿足感,我們就把它理解為幸福。這是幸福的一方面,是幸福的組成部分,因為幸福一定建立在物質滿足的基礎上,滿足本能的不失衡,如果我們只把幸福理解為第一個層次,快感的層次,我們其實就一直在低級的狀態(tài)。
所以要提高大眾的幸福感,我們必須幫助大眾對幸福的理解升級,或者幫助大家在獲取幸福的方式上升級,渠道上多元化。比如說一個人,你要改變他的觀念,他的觀念里邊就認為我的東西不夠,我要是再多一些財富,我就更加幸福了。所以他的思想需要改變。他的行為都放在滿足低級需要上。但是低級需要是加法,幸福心理學認為人達到一定的經濟水平之后,獲得幸福感的渠道就會變化。
馬斯洛將需要分為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屬于低級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屬于高級需要。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但這樣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變化,也有種種例外情況。人的需要得到滿足人就會感覺到幸福。
人的低級需要得到滿足,比如看到漂亮的衣服,吃到自己喜歡的美食,這種感官的滿足讓我們感受到愉悅。我們有一種快感。
我們看到一些物質的東西就想擁有,比如看到商店里掛著一件漂亮的衣服我們會想買,但是買回家之后只穿了幾次,之后可能就不會穿了。我們再也不會有第一次看到這件衣服時的快感。這種快感持續(xù)時間很短,很難獲得持久的幸福。
快感不同于快樂,更不同于幸福,快感是身體和精神上得到的短暫的愉悅和刺激。這種感覺是短暫的,持久性不夠。快感多種多樣,包括一切形式的身體享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身體感受到愉悅,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一時處于喜悅的狀態(tài)。
2.快樂
幸福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快樂。我們需要建構一部分可以讓自己快樂的東西,感覺到環(huán)境是安全的,未來是可期待的。在做社會心理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的工作應該把人們從快感滿足的狀態(tài)升級為快樂的狀態(tài)。實現(xiàn)幸福層次的變化,我們需要從認識上升級,方式上升級,途徑上升級。
快樂就是一種心理感受,它需要人們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那什么是積極的心態(tài)呢?遇到事情不氣餒,積極地面對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途徑。在問題面前不是先想到事物的消極與不好的方面,而是想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它所帶給自己的積極方面是什么。擁有積極心態(tài)的人關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收獲與體驗是重要的。擁有積極心態(tài),人們會從事物的積極方面去考慮,正面思考。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說:“快樂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需要。”幸福不是時時刻刻保持著快樂情緒,而是在整體上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人都會經歷著情緒的起伏,雖然有時候也會很傷心,但人生還是可以活得幸福。快樂是平靜的、愜意的感覺。
當人們感覺到快樂的時候會產生積極情緒。積極情緒是一種主觀變量,由人的想法與感受決定。積極的情緒能夠讓人們感覺到愉悅,還能擴展和建構持久的心理資源。和消極的情緒相比,積極的情緒更能讓人們豐富與蓬勃發(fā)展。積極的情緒更能夠讓人們感覺到幸福。
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當我們體驗到開心、愉悅的時候,邊緣葉系統(tǒng)細胞的活動度就會明顯提高,它會釋放一種興奮性物質(如神經遞質多巴胺)。興奮遞質傳遞著“愉悅”,通過植物神經系統(tǒng)產生本能的感知、通過皮層產生有意識的感知覺和對應的情緒行為表達,并儲存此類體驗。激發(fā)開心和愉悅體驗的現(xiàn)實活動方式很多,包括一處美麗的景觀、一個笑話、一個擁抱、一次思想的碰撞、一個獎勵、一次運動等。
幸福是自身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和心境,表現(xiàn)為快樂的情緒,愉悅的表情,常常伴隨著敏銳的思維,輕松的動作,專注的注意力,淡定的行為,大愛的胸懷,自信的自我。我們想要獲取幸福就需要讓自己有愉悅與開心的體驗,讓這種體驗在自己的內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3.意義
幸福的第三個層次是意義。人們總是希望自己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做著有意義的工作。當生活中有了意義仿佛就有了目標與方向,指引著我們一直往前走。當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的時候,自己的生活仿佛就有了意義。意義指的是歸屬于和致力于某樣你認為超越自我的東西。人們總是要追求人生的意義與目的。人們一直在追求自己生活中的意義,它是人們心底的一股力量,幫助人們不斷獲得幸福。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有意義的事即使再小,也比無意義的事情有價值。”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并不是邏輯與推理的結果。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找到生活的意義。當人們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他們就會感覺很愉悅,很快樂,生活充滿希望,生命蓬勃發(fā)展。而沒有意義的生活就是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只停留在過去與現(xiàn)在。
目前很多人在生活與工作中找不到意義,每天都是隨波逐流,大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很多人沒有去想自己這么做是為了什么,為何去做,為何想做,這么做的意義在哪里,做的這件事情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很多人處于這樣的階段,這樣無目的的行動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對自我認識不清晰,你不知道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這樣你很難在做這件事情時獲得快樂,你也很難有幸福的感覺。
發(fā)現(xiàn)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一個很重要的生活使命。美國科羅拉多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家麥克斯泰格總結了積極心理學有關生命意義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生命意義的人,對生活更滿意,更有成就感,更能投入工作,負面情緒更少,焦躁、工作狂、自殺企圖等負性的生活體驗更少,總體的幸福感也更高些。國際積極心理學會主席芭芭拉·費里德里克森的研究甚至發(fā)現(xiàn),追求生活的意義可能比追求幸福更容易讓我們幸福。
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所尋找到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尋找到自己所在生活的意義,這樣我們更容易感覺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