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
- 韋志中 漆德安 林平光
- 729字
- 2021-09-10 17:25:28
四、提高中國人集體心理資本的途徑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一切社會心理服務工作都是圍繞著提升中國人的集體心理資本展開的,例如心理茶館、社區“254”模式等。我們要擦亮中國人積極心理品質這塊金字招牌。
在出國旅游之前,旅行社可以對出行旅游團進行文化建設,開展一次心理活動。通過這項活動提高國民的集體心理資本、民族自信以及民族自尊。
中國人在外旅游往往給本地居民留下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吵吵鬧鬧的印象。舉個例子來說,今天導游準備帶游客們去一個十分有意義的景點,這個景點就是斯里蘭卡的國會大廈。這座大廈后面隱藏著這樣一個故事,20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還十分落后,老百姓最基本的溫飽都很難達到。當時的中國需要大量的橡膠材料,但那時正處冷戰時期,我國的外交情況也不太樂觀,沒有國家愿意賣橡膠給中國,除了斯里蘭卡。但是,買過來的橡膠價格也是十分昂貴。我們作為交換條件,便為斯里蘭卡建造了這座國會大廈,盡管當時條件艱難,但是大廈的一磚一瓦都是從中國空運過去的。
在參觀景點之前,這樣蘊含著民族情感的故事能讓游客肅然起敬,為中國、為作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這個時候,不吵也不鬧,心中只有滿滿的敬意,這就是民族的自尊心。此舉就是在提升民族自尊心,提升文化自覺性,增強集體的心理資本水平。
這也是社會心理服務的主要工作內容。旅游只是這項工作中很小的一個部分,除了處理旅游的文化建設工作以外,駐外勞工的心理建設也是這項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我曾對赴越南的黃埔發電廠、南方電網等大型企業的駐外工程師們進行出國前的心理培訓。在《南方都市報》還有我做培訓的相關報道。培訓的方向和內容就是關于跨國文化,讓我們跟著“一帶一路”的步伐走出去,擦亮中國人積極心理品質和集體心理資本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