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釋 更新時間:2020-08-19 10:26:23
- 譯后記
- 關于原稿頁碼的說明
- 關于本書的構成
- 校勘附錄
- 附錄XXIX注114。
- 附錄XXVIII,附于§73。
- 附錄XXVII,附于§73。
- 附錄XXVI,附于§73。
- 附錄XXV,附于§73。
- 附錄XXIV,附于§73。
- 附錄XXIII,附于§65。
- 附錄XXII,附于§62。
- 附錄XXI,附于§46。
- 附錄XX,附于§39。
- 附錄XIX,附于§34e。
- 附錄XVIII,附于§34。
- 附錄XVII,附于§33以下。
- 附錄XVI,附于§29。
- 附錄XV,附于§28。
- 附錄XIV,附于§28。
- 附錄XIII,附于《危機》第三部分A。
- 附錄XII,附于§23。
- 附錄XI,附于§23。
- 附錄X,附于§21以下。
- 附錄IX,附于§20。
- 附錄VIII,附于§18。
- 附錄VII,附于§18。
- 附錄VI,附于§16以下。
- 附錄V,附于§16以下。
- 附錄IV,附于§12。
- 附錄III,附于§9a。
- 附錄II,附于§9a。
- 附錄I,附于§9。
- B.附 錄
- 歐洲人的危機與哲學。
- 自然科學的態度和精神科學的態度。自然主義。二元論和心理物理的心理學注。
- 關于實在的科學與理念化。 ——對自然的數學化。
- A.文 章
- §73 〈結束語〉:作為人類的自身沉思的哲學。理性的自身實現。
- §72 超越論的心理學對于作為進入純粹對自身認識之真正門徑的超越論的現象學之關系。最終排除有關心靈的科學所抱有的客觀主義理想。
- §71 對現象學心理學懸擱的“普遍性”產生誤解的危險。對它正確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70 心理學的“抽象”所遇到的困難。(“意向對象”的悖論,“意義”這一意向的原現象。)
- §69 “現象學的心理學的還原”這一心理學的基本方法。(初步的特征說明:1.意向關聯及懸擱;2.描述心理學的諸階段;3.“冷漠的旁觀者”的設定。)
- §68 對意識本身作純粹解釋的任務:意向性這一普遍的問題。(布倫塔諾改造心理學的嘗試。)
- §67 在經驗基礎上進行抽象的二元論。經驗論的開端在歷史上的持續的影響(從霍布斯到馮特)。對材料經驗論的批判。
- §66 一般經驗的世界:它的一系列領域的類型以及其中可能的普遍抽象;作為普遍抽象相關項的“自然”:關于“補充抽象”的問題。
- §65 通過進入到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的實際操作方法來檢驗以經驗方式建立的二元論的正當性。
- §64 作為將心與物并列起來之根據的笛卡兒的二元論。在“描述的科學和說明的科學”這一圖式中,只有其形式的和最一般的東西才被證明是合理的。
- §63 “外部經驗”和“內部經驗”概念的可疑性。為什么關于生活世界中物體東西的經驗,作為關于某種“單純主觀東西”的經驗,迄今也沒有被包括到心理學的主題之中呢?
- §62 對于將心靈和物體都當作實在的東西原則上給予同等地位之荒謬性的初步探討;指出自然事實的與心靈的時間性、因果性、個體化之根本差異。
- §61 處于(客觀主義的-哲學的)科學理念與經驗方法之間緊張關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研究的兩個方向(心理-物理學的方向和“由內在經驗出發的心理學”的方向)的不相容性。
- §60 心理學失效的原因:二元論的和物理學主義的諸前提。
- §59 對于從心理學的態度向超越論的態度轉變的分析。在現象學還原“之前”和“之后”的心理學。(“流入”的問題。)
- §58 心理學與超越論哲學之間的親緣關系和差別,作為判定領域的心理學。
- §57 超越論的哲學與心理學的災難性分離。
- §56 從物理學主義的客觀主義和一再顯示出來的“超越論的動機”之間斗爭的觀點看康德以后哲學發展的特征。
- B.從心理學出發進入現象學的超越論哲學之道路
- §55對于我們最初實行的懸擱,通過將它還原到最終起作用的絕對唯一的自我,而進行的原則修正。
- §54 悖論的消解。
- §53 人的主觀性的悖論:對世界來說是主觀的東西,同時又是世界中客觀的東西。
- §52 出現一些悖論式的不可理解的東西。重新徹底思考的必要性。
- §51 “生活世界的存在論”的任務。
- §50 將所有的研究問題初步整理在“自我我思所思”這個標題下。
- §49 關于作為“原初的意義形成”的超越論的構成之預備性概念。以前所闡明的諸分析作為示例所具有的狹隘性;對于進一步解釋的地平線之提示。
- §48 一切存在著的東西,不論具有什么意義,不論屬于什么范圍,都是主觀的相互關聯的系統之標志。
- §47 對以后研究方向的提示:動覺,有效性的變化,地平線意識,以及經驗共同體化等主觀的根本現象。
- §46 普遍的相互關聯之先驗性。
- §45 對于感性直觀所給予的東西純粹就其本身 進行具體解釋的初步嘗試。
- §44 作為通過對生活世界中事物之現實性的普遍 懸擱所規定的理論興趣主題的生活世界。
- §43 走向還原的新途徑與“笛卡兒的途徑”相比所具有的特征。
- §42 對實際實行超越論還原的途徑給以具體的預先規定之任務。
- §41 真正的超越論的懸擱使“超越論的還原”成為可能——對世界與有關世界的意識之間超越論的關聯之發現與研究。
- §40 把握真正實行徹底懸擱的意義方面的困難。關于導致將徹底懸擱誤解為能對一切個別的有效性逐步實行克制態度的誘惑。
- §39 作為對自然的生活態度實行徹底改變的超越論的懸擱之特征。
- §38 使生活世界成為主題的兩種可能的根本方式:樸素的自然的直接的態度,與對生活世界和生活世界中的對象之主觀給予方式的這種“如何”進行首尾一貫反思的態度之理念。
- §37 生活世界之形式的最一般的結構:一方面是事物與世界,另一方面是對事物的意識。
- §36 在將客觀的科學懸擱起來之后,生活世界如何能成為科學的主題?客觀的邏輯的先驗性與生活世界的先驗性之間的原則區別。
- §35 超越論的懸擱之分析學。第一步驟:對于客觀的科學之懸擱。
- §34 對有關生活世界的科學之問題的說明。
- §33 作為客觀科學一般問題當中局部問題的“生活世界”問題。
- §32 康德超越論哲學中一種隱蔽真理的可能性:一個“新的維度”的問題?!氨韺由睢迸c“深層生活”之間的對立。
- §31 康德,以及當時心理學的不充分性。不能洞察超越論的主觀性與心靈的區別。
- §30 缺少直觀顯示方法是康德的虛構的體系之原因。
- §29 生活世界可以被闡明為仍然是“匿名的”主觀現象之領域。
- §28 康德的未言明的“前提”:不言而喻地有效的生活的周圍世界。
- A.通過從預先給定的生活世界出發進行回溯而達到現象學的超越論哲學之道路
- 第三部分 對于超越論問題的澄清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心理學的功能
- §27 從我們關于“超越論的東西”的指導概念之觀點來看的康德及其后繼者的哲學。采取批判立場的任務。
- §26 對于指導我們的“超越論的東西”這一概念的預備性討論。
- §25 理性主義中的“超越論的”動機:康德的超越論哲學構想。
- §24 休謨懷疑論的背理之處隱藏的真正哲學動機 是動搖客觀主義。
- §23 貝克萊?!笮l·休謨的作為虛構主義認識論的心理學:哲學與科學的“破產”。
- §22 洛克的自然主義的認識論的心理學。
- §21 笛卡兒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條發展 路線的起點。
- §20 笛卡兒那里的“意向性”。
- §19 笛卡兒對客觀主義的急迫關注是他誤解自己的原因。
- §18 笛卡兒對自己的誤解:對由懸擱所獲得的純粹 自我之心理學主義的歪曲。
- §17 笛卡兒的回歸到“我思”(ego cogito),對于笛卡兒的懸擱之意義的說明。
- §16 笛卡兒既是客觀主義的理性主義之近代理念的創立者,又是沖破這種理念的超越論動機的創立者。
- §15 對我們歷史考察方法的反思。
- §14 對客觀主義和超越論的特征之預先說明,作為近代思想史意義的這兩種理念的斗爭。
- §13 心理學中物理學主義的自然主義之一些最初的困難:有所成就的主觀性之不可理解。
- §12 近代物理學主義的理性主義之總體特征。
- §11 二元論是理性問題不可理解的原因,是科學專門化的前提,是自然主義心理學的基礎。
- §10 二元論在自然科學之占支配地位的典范作用中的起源。“幾何學式的”(more geometrico)世界的合理性。
- §9 伽利略將自然數學化。
- §8 科學的普遍性的新理念在數學的改造中有其起源。
- 第二部分 澄清近代物理學主義的客觀主義和超越論的主觀主義之間對立的起源
- §7 本書的研究計劃。
- §6 為了人的意義而斗爭的近代哲學史。
- §5 普遍的哲學之理想及其內在解體的過程。
- §4 新的科學在起初成功之后的失敗以及這種失敗的未被闡明的原因。
- §3 借助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理念的新構想,歐洲人的自律性得以奠立。
- §2 實證主義將科學的理念還原為純粹事實的科學??茖W的“危機”表現為科學喪失其對生活的意義。
- §1 鑒于科學的不斷成功,真的存在著科學危機嗎?
- 第一部分 作為歐洲人根本生活危機表現的科學危機
- 第二版附言
- 編者導言XIII
- 《胡塞爾文集》總序
- 封面
- 封面
- 《胡塞爾文集》總序
- 編者導言XIII
- 第二版附言
- 第一部分 作為歐洲人根本生活危機表現的科學危機
- §1 鑒于科學的不斷成功,真的存在著科學危機嗎?
- §2 實證主義將科學的理念還原為純粹事實的科學。科學的“危機”表現為科學喪失其對生活的意義。
- §3 借助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理念的新構想,歐洲人的自律性得以奠立。
- §4 新的科學在起初成功之后的失敗以及這種失敗的未被闡明的原因。
- §5 普遍的哲學之理想及其內在解體的過程。
- §6 為了人的意義而斗爭的近代哲學史。
- §7 本書的研究計劃。
- 第二部分 澄清近代物理學主義的客觀主義和超越論的主觀主義之間對立的起源
- §8 科學的普遍性的新理念在數學的改造中有其起源。
- §9 伽利略將自然數學化。
- §10 二元論在自然科學之占支配地位的典范作用中的起源?!皫缀螌W式的”(more geometrico)世界的合理性。
- §11 二元論是理性問題不可理解的原因,是科學專門化的前提,是自然主義心理學的基礎。
- §12 近代物理學主義的理性主義之總體特征。
- §13 心理學中物理學主義的自然主義之一些最初的困難:有所成就的主觀性之不可理解。
- §14 對客觀主義和超越論的特征之預先說明,作為近代思想史意義的這兩種理念的斗爭。
- §15 對我們歷史考察方法的反思。
- §16 笛卡兒既是客觀主義的理性主義之近代理念的創立者,又是沖破這種理念的超越論動機的創立者。
- §17 笛卡兒的回歸到“我思”(ego cogito),對于笛卡兒的懸擱之意義的說明。
- §18 笛卡兒對自己的誤解:對由懸擱所獲得的純粹 自我之心理學主義的歪曲。
- §19 笛卡兒對客觀主義的急迫關注是他誤解自己的原因。
- §20 笛卡兒那里的“意向性”。
- §21 笛卡兒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條發展 路線的起點。
- §22 洛克的自然主義的認識論的心理學。
- §23 貝克萊?!笮l·休謨的作為虛構主義認識論的心理學:哲學與科學的“破產”。
- §24 休謨懷疑論的背理之處隱藏的真正哲學動機 是動搖客觀主義。
- §25 理性主義中的“超越論的”動機:康德的超越論哲學構想。
- §26 對于指導我們的“超越論的東西”這一概念的預備性討論。
- §27 從我們關于“超越論的東西”的指導概念之觀點來看的康德及其后繼者的哲學。采取批判立場的任務。
- 第三部分 對于超越論問題的澄清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心理學的功能
- A.通過從預先給定的生活世界出發進行回溯而達到現象學的超越論哲學之道路
- §28 康德的未言明的“前提”:不言而喻地有效的生活的周圍世界。
- §29 生活世界可以被闡明為仍然是“匿名的”主觀現象之領域。
- §30 缺少直觀顯示方法是康德的虛構的體系之原因。
- §31 康德,以及當時心理學的不充分性。不能洞察超越論的主觀性與心靈的區別。
- §32 康德超越論哲學中一種隱蔽真理的可能性:一個“新的維度”的問題?!氨韺由睢迸c“深層生活”之間的對立。
- §33 作為客觀科學一般問題當中局部問題的“生活世界”問題。
- §34 對有關生活世界的科學之問題的說明。
- §35 超越論的懸擱之分析學。第一步驟:對于客觀的科學之懸擱。
- §36 在將客觀的科學懸擱起來之后,生活世界如何能成為科學的主題?客觀的邏輯的先驗性與生活世界的先驗性之間的原則區別。
- §37 生活世界之形式的最一般的結構:一方面是事物與世界,另一方面是對事物的意識。
- §38 使生活世界成為主題的兩種可能的根本方式:樸素的自然的直接的態度,與對生活世界和生活世界中的對象之主觀給予方式的這種“如何”進行首尾一貫反思的態度之理念。
- §39 作為對自然的生活態度實行徹底改變的超越論的懸擱之特征。
- §40 把握真正實行徹底懸擱的意義方面的困難。關于導致將徹底懸擱誤解為能對一切個別的有效性逐步實行克制態度的誘惑。
- §41 真正的超越論的懸擱使“超越論的還原”成為可能——對世界與有關世界的意識之間超越論的關聯之發現與研究。
- §42 對實際實行超越論還原的途徑給以具體的預先規定之任務。
- §43 走向還原的新途徑與“笛卡兒的途徑”相比所具有的特征。
- §44 作為通過對生活世界中事物之現實性的普遍 懸擱所規定的理論興趣主題的生活世界。
- §45 對于感性直觀所給予的東西純粹就其本身 進行具體解釋的初步嘗試。
- §46 普遍的相互關聯之先驗性。
- §47 對以后研究方向的提示:動覺,有效性的變化,地平線意識,以及經驗共同體化等主觀的根本現象。
- §48 一切存在著的東西,不論具有什么意義,不論屬于什么范圍,都是主觀的相互關聯的系統之標志。
- §49 關于作為“原初的意義形成”的超越論的構成之預備性概念。以前所闡明的諸分析作為示例所具有的狹隘性;對于進一步解釋的地平線之提示。
- §50 將所有的研究問題初步整理在“自我我思所思”這個標題下。
- §51 “生活世界的存在論”的任務。
- §52 出現一些悖論式的不可理解的東西。重新徹底思考的必要性。
- §53 人的主觀性的悖論:對世界來說是主觀的東西,同時又是世界中客觀的東西。
- §54 悖論的消解。
- §55對于我們最初實行的懸擱,通過將它還原到最終起作用的絕對唯一的自我,而進行的原則修正。
- B.從心理學出發進入現象學的超越論哲學之道路
- §56 從物理學主義的客觀主義和一再顯示出來的“超越論的動機”之間斗爭的觀點看康德以后哲學發展的特征。
- §57 超越論的哲學與心理學的災難性分離。
- §58 心理學與超越論哲學之間的親緣關系和差別,作為判定領域的心理學。
- §59 對于從心理學的態度向超越論的態度轉變的分析。在現象學還原“之前”和“之后”的心理學。(“流入”的問題。)
- §60 心理學失效的原因:二元論的和物理學主義的諸前提。
- §61 處于(客觀主義的-哲學的)科學理念與經驗方法之間緊張關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研究的兩個方向(心理-物理學的方向和“由內在經驗出發的心理學”的方向)的不相容性。
- §62 對于將心靈和物體都當作實在的東西原則上給予同等地位之荒謬性的初步探討;指出自然事實的與心靈的時間性、因果性、個體化之根本差異。
- §63 “外部經驗”和“內部經驗”概念的可疑性。為什么關于生活世界中物體東西的經驗,作為關于某種“單純主觀東西”的經驗,迄今也沒有被包括到心理學的主題之中呢?
- §64 作為將心與物并列起來之根據的笛卡兒的二元論。在“描述的科學和說明的科學”這一圖式中,只有其形式的和最一般的東西才被證明是合理的。
- §65 通過進入到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的實際操作方法來檢驗以經驗方式建立的二元論的正當性。
- §66 一般經驗的世界:它的一系列領域的類型以及其中可能的普遍抽象;作為普遍抽象相關項的“自然”:關于“補充抽象”的問題。
- §67 在經驗基礎上進行抽象的二元論。經驗論的開端在歷史上的持續的影響(從霍布斯到馮特)。對材料經驗論的批判。
- §68 對意識本身作純粹解釋的任務:意向性這一普遍的問題。(布倫塔諾改造心理學的嘗試。)
- §69 “現象學的心理學的還原”這一心理學的基本方法。(初步的特征說明:1.意向關聯及懸擱;2.描述心理學的諸階段;3.“冷漠的旁觀者”的設定。)
- §70 心理學的“抽象”所遇到的困難。(“意向對象”的悖論,“意義”這一意向的原現象。)
- §71 對現象學心理學懸擱的“普遍性”產生誤解的危險。對它正確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72 超越論的心理學對于作為進入純粹對自身認識之真正門徑的超越論的現象學之關系。最終排除有關心靈的科學所抱有的客觀主義理想。
- §73 〈結束語〉:作為人類的自身沉思的哲學。理性的自身實現。
- A.文 章
- 關于實在的科學與理念化。 ——對自然的數學化。
- 自然科學的態度和精神科學的態度。自然主義。二元論和心理物理的心理學注。
- 歐洲人的危機與哲學。
- B.附 錄
- 附錄I,附于§9。
- 附錄II,附于§9a。
- 附錄III,附于§9a。
- 附錄IV,附于§12。
- 附錄V,附于§16以下。
- 附錄VI,附于§16以下。
- 附錄VII,附于§18。
- 附錄VIII,附于§18。
- 附錄IX,附于§20。
- 附錄X,附于§21以下。
- 附錄XI,附于§23。
- 附錄XII,附于§23。
- 附錄XIII,附于《危機》第三部分A。
- 附錄XIV,附于§28。
- 附錄XV,附于§28。
- 附錄XVI,附于§29。
- 附錄XVII,附于§33以下。
- 附錄XVIII,附于§34。
- 附錄XIX,附于§34e。
- 附錄XX,附于§39。
- 附錄XXI,附于§46。
- 附錄XXII,附于§62。
- 附錄XXIII,附于§65。
- 附錄XXIV,附于§73。
- 附錄XXV,附于§73。
- 附錄XXVI,附于§73。
- 附錄XXVII,附于§73。
- 附錄XXVIII,附于§73。
- 附錄XXIX注114。
- ??备戒?/span>
- 關于本書的構成
- 關于原稿頁碼的說明
- 譯后記
- 注釋 更新時間:2020-08-19 10: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