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 (德)胡塞爾
- 1660字
- 2020-08-19 10:26:07
§23 貝克萊?!笮l·休謨的作為虛構主義認識論的心理學:哲學與科學的“破產”注16。
洛克的樸素性和前后矛盾,導致對他的經驗論的迅速改進,將它向一種背理的觀念論推進,最后以徹底的荒謬而告終。基礎仍然是感覺論和一種表面上的不言而喻性,即一切認識的唯一的無可懷疑的基礎,是自身體驗和它的內在材料的領域。由此出發,貝克萊將在自然的體驗中顯現出來的物體的事物,還原為它們借以顯現出來的感覺材料本身的復合。不可能有那樣一種推論,通過它從這樣一些感覺材料不再是推論出相同的材料,而是推論出另外一些東西。它只能是一種歸納的推論,即從觀念的聯結產生的推論。自在存在的材料,即洛克所說的“我不知道是什么的東西”(je ne sais quoi),乃是哲學上的虛構。另外一點也是重要的,即貝克萊在這里將合理的自然科學的這種構成概念的方式,消解為感覺論的認識批判。89
休謨在這個方向上一直走到終點。一切有關客觀性的范疇——在科學生活中借以思考心靈之外的客觀世界的科學的客觀性范疇,在日常生活中借以思考心靈之外的客觀的世界的前科學的客觀性范疇,——都是虛構。首先,數學概念:數,量,閉聯集,幾何圖形等等是虛構的。我們會說,它們是對于直觀上給予的東西的方法上必然的理念化。而按照休謨的看法,它們都是虛構。并且更進一步,整個被認為具有必然真理的數學也同樣是虛構。這些虛構的根源,能夠從心理學上(即根據內在感覺論),即根據觀念之間聯結和關系的內在法則性,十分清楚地說明。而且即使是有關前科學世界的范疇,樸素地直觀的世界的范疇,有關物體的范疇(即被認為存在于進行直接體驗的直觀中的持存物體的同一性),同樣還有被認為體驗到的人格的同一性,也無非都是虛構。比方我們說,“那棵”樹在那兒,并且將它與它的變動著的顯現方式區分開來。但是從內在的和心靈的方面說,在那里除去這些“顯現的方式”就沒有任何東西。存在著的是材料的復合,而且始終是不同的材料復合,當然都通過聯結彼此有規則地“結合起來”,有關體驗到的同一東西的錯覺也由此得到了說明。對于人格來說也是一樣:同一的“我”并不是一個材料,而是不停地變動著的一束材料。這種同一性是心理學上的虛構。屬于這一類虛構的還有因果性,即必然的繼起。內在的體驗只是表明post hoc(一事隨另一事而發生)。propter hoc(一事由另一事而引起),即繼起的必然性,則是一種虛構和偷換。這樣在休謨的《人性論》中,世界一般,自然,由自身同一的物體構成的宇宙,由自身同一的人格構成的世界,因此還有按照其客觀真理認識以上這些東西的客觀科學,都變成了虛構。我們必須前后一致地說,理性,認識,還有對真價值的認識,對包括倫理理想在內的各種純粹理想的認識,所有這些都是虛構。90
因此這實際上是客觀認識的破產。歸根到底,休謨以唯我論告終。因為從一些材料到另一些材料的推論,如何能夠超出內在領域呢?當然,休謨沒有提出這個問題,至少是沒有談到,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理性——休謨的理性——怎么樣了,這個理性曾經將這種理論當作真理確立起來,它進行了這種心靈的分析,證明了這種聯結的法則。這些以聯結的方式規整的規則,究竟是怎樣“結合”的呢?即使我們知道了這些規則,這種知識本身不又是書寫板上的材料嗎?
正如所有的懷疑論,所有的非理性主義一樣,休謨式的懷疑論也自己否定自己。休謨的天才越是令人驚異,沒有相應的偉大的哲學氣質與它相結合這一點就越加令人感到遺憾。這表現在,盡管休謨(在《人性論》第一卷最后一章)對于他這位前后一貫的理論哲學家所陷入的極大困境畢竟還是進行了生動的描述,但是在他的整個論述中有意悄悄地掩蓋他的背理的結論,并且將它們解釋成無害的。休謨不是與這種背理之處進行斗爭,不是揭穿這種感覺論和一般心理學主義據以建立的所謂的不言而喻的東西,以便達到一種前后一致的自身理解和一種真正的認識論;而是仍然停留在給人以非常深刻印象的慵懶的學院式的懷疑論角色中。由于這種態度,休謨成了現在仍然有影響的貧乏的實證主義之父。這種實證主義躲避哲學上的深淵,將它們草率地掩蓋起來,以實證科學的成功及其心理學主義的解釋自慰。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