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課:都德小說選(譯文名著精選)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譯本序(1)
1
十九世紀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對中國讀者來說是不會陌生的,即使你忘記了他的名字,你一定也會記得他的那篇洋溢著愛國主義熱情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很久以來,這一世界文學名篇一直被選入我們的語文教材,它曾經教育過好幾代中國的孩子,今天,我重新提起他的名字和小說,你一定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一位在心靈深處的老朋友又浮現在你眼前,你當然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有關他的情況。
都德一八四〇年五月十三日生于法國南方城市尼姆,他的父親是一個富裕的絲綢廠廠主。因為體弱多病,四歲那年,他被寄養在空氣新鮮,陽光明媚的尼姆農村。像其他孩子一樣,小都德具有很強的語言模仿能力,很快就學會了當地的普羅旺斯方言,這是一種優美而富有音樂感的語言。
六歲時,都德被父母接回尼姆城,先后在公教要理會修士辦的學校和一所私立學校接受初級教育。他閱讀了許多驚險小說,對《魯濱孫漂流記》特別喜愛,獨自在父親的因屢遭變故而工人逐漸走空的工廠里玩探險游戲。
在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的影響下,都德的父親經營的絲綢廠面臨破產,生活開始拮據,勉勉強強又維持了一年以后,在萬般無奈之下,他父親帶著全家離開了陽光普照的法國南方普羅旺斯地區,搬到多霧的城市里昂。
到里昂后,都德先被送進圣彼得·德·尼錫埃教堂的訓練教區兒童講經班的學校學習;不久,就和比他大三歲的哥哥歐內斯特一起轉學到公立學校。都德讀書成績優良,開始學著寫詩,并且醉心于在索恩河上劃船。到了一八五七年,父親遭到徹底破產,不幸籠罩著這個原本歡樂幸福的家庭,剛剛十七歲的都德被迫輟學,并且放棄了參加中學畢業的業士學位會考,遠離溫馨的家庭,獨自一人到法國南方小城市阿累斯的一所中學去當“學監”,也就是輔導老師。
都德怎么也沒有想到,阿累斯的這所中學竟會充滿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官場腐敗的惡習。他還是個孩子,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工作也十分努力,同時還刻苦自學,但是他卻遭到了學生的戲弄、上司的輕視和同事的嘲笑,最后又被學校莫名其妙地辭退。這段學校生活使他初次嘗到了人間的冷酷與辛酸,自然也就對家庭倍感熱愛和懷念。
一八五七年十一月一日,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都德到巴黎去找他的哥哥歐內斯特。到巴黎時他口袋里只有兩個法郎,他在路上整整一天沒有吃飯,餓得差點暈了過去,但是舍不得用掉僅剩的這兩個法郎。歐內斯特在一家保皇派報紙的編輯部里工作,收入微薄;然而都德嘗到了離開阿累斯和哥哥重逢的真正快樂。他們兩人擠住在一間小屋里,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
五光十色的巴黎使都德傾倒了。他常去的地方是巴黎的拉丁區,那兒有形形色色的大學生和外來的年輕人的團體在討論政治問題、文學問題和戲劇問題。后來都德不光是拉丁區咖啡館的常客,而且出沒于文藝沙龍。他和哥哥有時一起在燭光下讀書,寫詩。歐內斯特日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都德在哥哥的鼓勵下,寫出了第一本詩集:《女戀人》。都德興奮地帶著自己的處女作四處走訪巴黎的出版商,但是誰會看得起這個衣衫襤褸、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出版他的詩集呢?找不到工作,詩集無處出版,在幾乎絕望的情況下,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都德認識了達狄爾書店的老板,這位老板也寫過幾本書,他表示愿意出版都德的詩集。
一八五八年,詩集《女戀人》終于問世了。不久,報紙上就有評論這位年輕詩人和他的詩的文章了。終于時來運轉,都德的詩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詩得到了拿破侖三世的王后歐仁妮的青睞。正是由于這位王后的安排,一八六〇年,第二帝國的權臣,立法會議主席,拿破侖三世的同母異父兄弟,德·莫爾尼公爵聘請都德做他的辦公室秘書。德·莫爾尼公爵本人也很喜愛文學,因此對都德這位年輕詩人頗為關心、照顧。秘書是份閑差,薪俸雖然不高,都德卻有了一定的地位,可以出入上流社會,從而開拓了他的生活面,使他接觸到了一個他從未接觸過的陌生世界,這對我們的作家來說,自然是有一定的意義。也正因為秘書是份閑差,都德才有時間外出旅行,有條件從事文學研究和創作。第二年,也就是一八六一年,他的另一部詩集《雙重悔改》出版。
一八六〇年夏天,都德在任職之前,懷著眷戀之情回了一趟普羅旺斯。他懷念那兒純樸的風土人情,懷念那兒新鮮的空氣和明媚的陽光。他和一八五九年四月在巴黎相遇的南方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在普羅旺斯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是位終身致力于普羅旺斯方言文學的詩人,一九〇四年因其在文學上的貢獻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對都德來講,普羅旺斯的人情風物、傳說掌故則成了他的小說的重要題材。一八六六年,都德在著名的散文故事集《磨坊書簡》中,用充滿詩意的筆調,抒發了對家鄉深厚的感情。這部作品使都德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在法國文學史上,莫泊桑是以描寫諾曼底景物著稱的,而都德則以法國南方普羅旺斯的風土人情的出色描繪令人拍案叫絕。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在一八六九年十二月十二日給都德的一封信中這樣說:“你以卓越的才華解決了這個難題:作為普羅旺斯人來寫法文。因此你從此以后可以不必在書上署上你的大名:人人都能夠根據鑄造的印記認出它們,正如有著馬西利亞頭像的那些了不起的希臘錢幣一樣。”
一八六二年,都德的第一部戲劇《最后的偶像》在巴黎奧德翁劇場上演。這出戲在藝術上并沒有什么突出優點,但是受到觀眾熱情歡迎。這次成功大大地鼓舞了都德,他熱切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劇作家。從此以后他寫了不少劇本。不過這些劇本沒有提出深刻的社會問題,和他的小說相比,顯得遜色不少,因而它們在舞臺上獲得的成功不大,甚至遭到完全的失敗。但是他終身都沒有停止過戲劇創作,其中有不少是根據自己的小說改編的,如:《阿爾勒姑娘》(一八七二年)、《小弗羅蒙與大里斯萊》(一八七六年)、《富豪》(一八八〇年)等。
都德自幼體弱多病,在巴黎最初的一段日子,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到了一八六一年,都德不幸得了肺結核病,并且吐血。十二月下旬,都德到阿爾及利亞療養了三個月。一八六二年底,為了公務又去科西嘉島旅行了一趟。一八六三年到一八六四年之間的冬季,他又一次回到了法國南方的封維依附近的蒙托榜,在一個表親家里過冬,并且又一次與米斯特拉爾相聚。蒙托榜附近的松林小丘上有座荒廢的磨坊,都德很喜歡到那兒靜觀景色、寫作和幻想。這座磨坊后來修復,目前成為都德陳列館。
這些旅行給都德提供了許多有趣的事和資料,他都作了筆記,記在他珍藏的筆記本里。所有的注釋者都認為在封維依的這次逗留對《磨坊書簡》的產生具有決定性。阿爾及利亞向他提供了達達蘭的冒險奇遇的背景材料。科西嘉島幫助他寫出了《富豪》里的選舉場面。
都德的保護人德·莫爾尼公爵于一八六五年三月去世;不久,他便辭去了秘書的職務,正式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在這一年,他雖然失去了德·莫爾尼公爵這位知音,卻幸運地遇見了未來的妻子朱莉婭·阿拉爾小姐。據都德的長子,作家萊昂·都德回憶:畫家阿納托爾·博利歐曾對朱莉婭說過:阿爾豐斯·都德是個很有天賦的年輕作家,不幸的是他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這將會使他一事無成。朱莉婭很有才華,酷愛音樂和文學,具有很強的藝術審美感,她自己也寫作。在一八六七年一月和都德結婚以后,她對她丈夫的文學創作幫助極大,都德曾經深情地寫道,他的作品“沒有一篇她沒有過過目”。
一八六七年的下半年,他們的長子萊昂出世。萊昂·都德后來也成了一位著名作家,曾經發表過不少作品,最著名的是一部叫作《愚蠢的十九世紀》的文學評論。也就是在這同一年,都德還結識了法國著名作家龔古爾兄弟,他們成了都德的終生好友。
《磨坊書簡》是使都德在文學上獲得盛譽的第一部重要作品。這部短篇小說集中的最初十二篇于一八六六年在巴黎的《事件報》上發表;從一八六八年十一月起,《費加羅報》又相繼發表第二批書簡。到一八六九年十二月,《磨坊書簡》才由埃澤爾出版社結集出版。相隔五年以后,到了一八七四年,又增補了《繁星》、《海關員工》、《三臺小彌撒》等篇。如果說《磨坊書簡》奠定了都德在法國文壇上的地位,那么,一八六六年開始創作,一八六八年問世的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東西》,更為都德贏得了整個法國的同情和贊賞。
一八七〇年七月,普法戰爭爆發,腐敗無能的法國軍隊節節敗退,拿破侖三世在色當投降。巴黎被普魯士軍隊包圍,都德滿懷愛國熱情參加了國民自衛軍,駐守在紅山要塞,并獲得榮譽勛位勛章。一八七一年一月二十八日,普法戰爭停戰,法國政府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無產階級奮起反抗,三月十八日舉行起義,建立了巴黎公社。
這場戰爭對都德的世界觀和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給他提供了全新的創作題材。一八七一年秋天,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給不在的人的信》;一八七三年三月出版了又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說集《星期一的故事》(又譯《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部分故事都是歌頌在普法戰爭中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英勇斗爭,同時他也憤怒地鞭撻了庸碌無能的法國指揮部的背叛祖國的行為。
但是巴黎公社的偉大歷史意義都德不能理解,他既指責敵視法國人民的梯也爾政府,也指責巴黎公社。作家的局限性清楚地在這一時期的一些作品中反映出來。
巴黎公社失敗后,殘酷的反動勢力統治法國,都德對資產階級的得意忘形、道德敗壞,教權派分子無孔不入地滲透到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的情況,采取了批判的態度。
一八七二年都德的諷刺長篇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達拉斯貢的達達蘭》出版。這部小說充滿幽默,講的是一個普羅旺斯人愛吹牛,說大話。達達蘭這個名字后來在法國成了吹牛大王的同義語。這部小說為都德帶來了廣闊的聲譽,使他成為當時最有聲望的法國作家之一。三部曲的第二部《達達蘭在阿爾卑斯山》相隔很久出版于一八八五年;第三部《達拉斯貢港》出版于一八九〇年。作者在三部曲中以卓越的典型化手法表現了一個資產階級分子市儈十足的理想和大言不慚的丑態,這個人被一種荒唐的幻想攪得暈頭轉向,一心企圖在北非建立一個殖民地,從而大發橫財。在都德筆下,達達蘭變成了那些力圖擴大法國殖民地的政治冒險家的、具有概括性的形象。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葉起,都德幾乎每年都有一部長篇小說出版,在這一系列長篇小說里觸及了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民族問題和社會問題。這個新的創作時期以長篇小說《小弗羅蒙和大里斯萊》(一八七四年)開始。在這部小說里反映出金錢對個人的致命影響。其余的長篇小說有:
《杰克》(一八七六年),按照作者的說法,充滿了“憐憫、憤怒和譏嘲”。都德在書中討論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家庭問題和教育問題;和《小東西》一樣,以一個貧苦的男孩在社會中的經歷與奮斗為題材,再一次描繪了摧殘兒童心靈的法國學校。
《富豪》(一八七七年),寫了一個暴發戶到巴黎后遭到破產以致身亡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勾畫出第二帝國時期丑惡的社會風尚。
《放逐中的國王》(一八七九年),以諷刺的手法描繪出失去王位的國王們的形象、貴族的沒落和腐化墮落。
《努馬·盧梅斯當》(一八八一年),寫的是一個善于鉆營的政客如何爬上內閣部長的寶座,反映了資產階級政界的生活。
《福音傳道者》(一八八三年),簡潔地勾勒出基督教新教派在宣揚對宗教的篤信的借口下,毀滅家庭基礎所采取的陰險狡猾的手段。
《薩芙》(一八八四年),是一部愛情長篇小說,有一個副標題:“巴黎風習”。事實上,他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兩個主人公讓和芳莉的經歷、關系、糾葛以及心理狀態上,因而帶有封閉性,并沒有觸及廣闊的巴黎現實畫面;不過他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以速寫的線條勾畫了一些巴黎人的形象以及他們生活的某些方面,反映出巴黎某種特定的風習。
從一八七九年起都德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壞,到了一八八四年,也就是《薩芙》出版的這一年,因運動失調越來越嚴重,診斷后得知患的是一種難以醫治的脊髓病。然而在疾病的折磨下,都德仍然每年有作品問世。長篇小說除了上面提到的“達達蘭三部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以外,還有《不朽者》(一八八八年)、《蘿絲和尼奈特》(一八九二年)、《小堂區》(一八九五年)、《費德爾》(一八九六年)、《阿拉丹寶藏》(一八九七年)。在這幾部長篇小說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不朽者》。這部小說主要是諷刺法國最高科學機構法蘭西學院;只有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辯護者才能當選為“不朽者”(即法蘭西學院院士)。也正是這個緣故,作者在該書的卷首題詞中并沒有忘記坦率地說:“我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永遠不會當法蘭西學院院士的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