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譯本序(2)
- 最后一課:都德小說選(譯文名著精選)
- (法)都德
- 4118字
- 2018-05-11 17:57:38
一八八八年都德的脊髓病進一步惡化。一八九五年他曾與家人同赴倫敦,然后又到威尼斯旅行,在倫敦他拜會了他的作品的英譯者亨利·詹姆斯。一八九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忍受了十三年肉體痛苦的都德,在晚餐中談論埃德蒙·羅斯唐的戲劇《西哈諾·德·貝熱拉克》時,疾病突然發作,倒在地上,不治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都德是位多產的作家,他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戲劇,還給我們留下了兩部回憶錄:《一個作家的回憶》(一八八五年)和《巴黎三十年》(一八八八年)。他的劇本《阿爾勒姑娘》由法國作曲家比才譜成歌劇,經常在世界各地上演。
從一八七四年開始,福樓拜、左拉、愛德蒙·龔古爾、都德和當時旅居巴黎的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五人,常常共進晚餐,當時人稱之為“福樓拜聚餐會”。在聚餐會上,五位作家熱烈地議論文藝問題,各自發表對文藝的觀點。自然主義的先驅和主要代表人物左拉和龔古爾對都德影響十分深刻,他在創作中也努力向他們學習,盡量做到準確地再現生活。他曾經說過,他的作品只是“臨摹自然”而已。因此不少文學史家都把都德歸于自然主義作家行列,左拉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都德和左拉本人一樣,很少把左拉的自然主義理論的許多論點運用到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去。首先,科學的和客觀主義的方向在都德的作品中并沒有占到壓倒優勢的重要性。
也有人認為都德是批判現實主義的繼承者,甚至連都德自己也承認他繼承了巴爾扎克和福樓拜的傳統。他稱自己的小說是“當代歷史小說”。他力求反映出他觀察到的生活現象,反映出那些使他的同時代人焦慮不安的事物,刻畫出極其重要的時代特征,同時,也不難發現他對資產階級現實的批判態度。但是都德并沒有超越自然主義派的“細節的現實主義”,一直上升到巴爾扎克或者司湯達的批判的現實主義。都德和英國作家狄更斯有許多共同之處:幽默,道德教化的傾向性,感傷,具有情節劇味道的故事情景,對兒童題材的偏愛。因此他被人稱為“法國的狄更斯”。
都德在直接表達從觀察生活所得的印象的同時,用大量真實的素材豐富自己的小說內涵,在敘事手法上達到十分圓熟的境界。他的寫作風格鮮明,形象生動,大量出現在他作品中的平民語言往往令人忍俊不禁,有時又具有辛辣的諷刺意味。法朗士曾經指出:都德的風格是一個講故事能手的風格,既輕松,又靈活,文句流暢,有時敘述者做一個手勢或者露一個微笑,故事便講完了。
2
一八八六年問世的《納韋爾美人號》是一部充滿人間真情的中篇小說,寫出了作者對勞動階層中的那些甚至在生活艱難時刻都表現出真誠的豁達大度的人懷有的深厚感情和真誠同情。納韋爾美人號船主盧沃老爹,在生活還不富裕的情況下,收留一個叫維克多的棄兒。他的這一做法理所當然地引起了能干的盧沃大媽的不滿。但是善良的盧沃大媽和她的孩子們漸漸喜歡上維克多,而維克多也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家庭溫暖。在維克多十二歲時,盧沃老爹的情況越來越糟,船破得幾乎無法再修,盧沃大媽生病又花光了全部積蓄,維克多已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常和盧沃老爹有生意來往的木材商莫讓德爾因為愛財如命,以致失去了妻子和兒子。他非常喜歡年紀和他兒子差不多大的維克多。現在他有錢了,卻沒有家,沒有天倫之樂。他希望盧沃老爹能把維克多給他,他愿意付給盧沃一筆錢,但遭到盧沃夫婦的拒絕。維克多十五歲的那年,塞納河水暴漲,為搶時間,盧沃夫婦上岸裝車。突然,納韋爾美人號的鏈子被震開,船離開岸邊。岸上的人驚呆了,孩子們在甲板上哭叫。維克多臨危不懼,他扳住舵柄,糾正航向,穿過橋洞,船獲救了。正在全家沉浸在歡樂之中,警察分局通知盧沃,維克多是莫讓德爾多年前失蹤的兒子。可憐的莫讓德爾已經老了,又有疾病纏身,他想搬到別處去,以此忘掉過去的煩惱。盧沃老爹看著前來與他道別的莫讓德爾,頓生同情之心,決定把維克多還給莫讓德爾。維克多雖然舍不得離開盧沃一家人,但還是跟父親走了。莫讓德爾希望兒子成為一個體面的大學生,維克多卻無心讀書,成天思念盧沃一家人和塞納河。他從盧沃老爹的女兒克拉拉的來信中得知盧沃一家陷入困境,納韋爾美人號已被賣掉。他在愁苦中病倒了。莫讓德爾知道了兒子的心病,同意他回去駕船。維克多病好后回到塞納河上,驚喜地發現一條嶄新的納韋爾美人號在等待著他。
在這部中篇小說中,都德安排了一個喜劇性的結尾,他也許是想告訴我們,愛是能戰勝苦難,贏得幸福的。《納韋爾美人號》是都德獻給人們的一首愛的贊歌。
都德一生主要致力于長篇小說的創作,他寫的短篇小說不多,總共不到一百篇,遠不能和莫泊桑相比。但在短篇小說領域里,他們兩人卻是各領風騷。正如文學史家所說,莫泊桑是敘述性短篇小說的大師,而都德則是散文化短篇小說的開拓者,他賦予短篇小說更多的詩情和韻味,使讀者總是能在他那淡雅的風格、深遠的韻味中得到美的享受。
都德的短篇小說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以描寫故鄉普羅旺斯為內容的,另一個是關于普法戰爭的。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磨坊書簡》就是以描寫普羅旺斯而聞名于世的作品,被認為是一部與雨果的《悲慘世界》,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齊名的杰作。這兒我們選譯了其中的七篇,篇篇均可稱之為精品。《磨坊書簡》有篇奇特的前言,雖未選進本書,但有必要略加介紹。這篇前言是假借詩人都德為買一座廢棄的磨坊,與賣主簽訂的一份“文契”。這份文契反映了作者對一個剛剛離去的時代的懷念,那就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手工業時代。他的父親和許多小企業主一樣,隨著那個離去的時代,紛紛破產,都德的家庭也隨之分崩離析,使他嘗盡了人間的辛酸。因而他常常懷念那個時代,懷念他的家庭。這座不再轉動的磨坊就是那個時代的象征。這座令都德產生懷舊之情的磨坊,對都德有著特別的審美價值,同時它還體現了都德回歸大自然的愿望。回歸大自然是人性本質的一種向往,也是一種懷舊。由此可知,這篇前言正是都德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的反映,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磨坊書簡》這部小說。
《科爾尼耶老板的秘密》是短笛手弗朗塞·瑪瑪依講的一個故事。短笛手弗朗塞·瑪瑪依是在文契上簽字作證的人,而科爾尼耶老板就是都德買的這座磨坊的老主人。作者如此安排,自然是要讀者相信這個悲劇性故事的真實性。
早先,村子四周的山丘上布滿了風磨,生意十分興隆。一到星期日,磨坊主用麝香葡萄酒招待鄉親們,大家一起跳法蘭多拉舞,村子里一派歡樂景象。曾幾何時,蒸汽面粉廠興起了,風力磨坊無法與它競爭,一個個關門了,歡樂的星期日也消失了。唯獨科爾尼耶老板的磨坊的風車翼子還在轉動。后來人們發現了他的秘密,可憐的科爾尼耶為了磨坊的榮譽,為了維持人們在精神上對蒸汽面粉廠的抵制,他讓磨盤空轉著,其實磨坊里已是一片破落景象。鄉親們出于一種親情,又把麥子送來了,一直到科爾尼耶老板去世,這最后一座磨坊的風翼也就停止了轉動。
都德在這兒為人們唱了一首挽歌,表現了他對過去的美好的人情習俗的懷念,也流露出了對資本主義關系的不滿。整篇小說使人感到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愁與惆悵。
《阿爾勒姑娘》這個悲傷的愛情故事,發生在離作者的磨坊不遠的一戶農家之中。長子讓是個善良、漂亮的小伙子,才二十歲。這個普羅旺斯的農家小伙子偏偏愛上了一個由外地遷到阿爾勒城的美麗的姑娘。在他們準備結婚時,有人來揭發,說這個姑娘是個蕩婦。從此讓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獨來獨往,悶悶不樂,要么就拼命干活兒。其實他仍然愛著這個名聲不好的姑娘。他曾說過:“如果不讓我娶她,我就去死!”后來讓真的自殺了,就在圣埃盧瓦節狂歡之夜的拂曉時分。在這個故事中,都德歌頌了普羅旺斯人對愛情的忠誠品質。
《塞甘先生的山羊》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塞甘先生先后養過六只山羊,但它們向往山野中的自由,一只只都逃走被狼吃了。塞甘先生又養了一只叫布朗凱特的小山羊,希望它能從小習慣豢養的生活。布朗凱特長大了,它對塞甘先生說,它要到山上去。塞甘先生驚呆了,他答應改善它的生活條件,還講過母山羊老雷諾德與狼搏斗一夜,仍被吃掉的教訓。但山野和自由呼喚著布朗凱特,它還是逃走了。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布朗凱特沉醉了。很快,黃昏降臨,大自然突然變得可怕起來。布朗凱特聽見狼的嚎叫,也聽見塞甘先生呼喚它回去的喇叭聲,經過思想斗爭,它還是選擇了大山。狼來了,布朗凱特知道自己不是狼的對手,但它下定決心要戰斗得和老雷諾德一樣長久。雙方搏斗了一夜,當星星消失,公雞啼聲響起的時候,布朗凱特倒在血泊里被狼吃了。都德用山羊的悲慘結局,指出詩人單憑對詩歌藝術的忠誠,而不想為資本主義商業文化服務,不會有好下場。正如小說開頭提到的那位年輕詩人一樣,滿面饑容,一身破爛。但都德不是勸詩人去為商業文化服務,而是在譴責令人可怕的現實,歌頌為自由而獻身的詩人。布朗凱特倒下的時候,黎明到來了。
《金腦人的傳奇》有個副標題:“獻給需要聽開心故事的夫人。”按理說,這個故事是從遠離巴黎的普羅旺斯寄出的。那兒有太陽、音樂、山雀,還有姑娘格格的笑聲,在這樣一個地方寄出的故事理應是快樂的。作者接著又說,他離巴黎還是太近,每天巴黎都要把苦水濺落到他的松樹林里來,同時他還聽到了作家夏爾·巴爾巴拉跳樓自殺的消息,因此他的磨坊里充滿了哀痛,自然寫不出快樂的故事。獻給夫人的依舊是個令人傷感的傳奇。傳說從前有個金腦人,他的腦袋就像座黃金倉庫,隨時可以取出黃金。他把黃金獻給父母,獻給心愛的人,也被好友偷走,最后那個像黃金倉庫一樣的腦袋被洗刷得一無所有了,他也就離開了人世。故事結束時,作者鄭重聲明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世上確有出賣腦子的人,他們付出的是純金,得到的是痛苦。跳樓自殺的夏爾·巴爾巴拉不也是個長著金腦子的人嗎?都德通過這個傳奇,控訴了社會上種種對有才華的人的剝削壓榨。
《教皇的騾子》是由普羅旺斯一句民間諺語而引申出來的故事。當年在阿維尼翁有一位教皇,誰對他心愛的騾子好,誰就能獲得他的寵愛,交上好運而發跡。卑鄙的小人蒂斯泰·韋德納正是靠奉承騾子得到了教皇的好感,破格進了只有貴族子弟才能進的兒童唱經訓練班。從此,蒂斯泰·韋德納開始背底下折磨教皇的騾子。這匹有靈性的牲口蓄意要報仇。七年后,在韋德納就任教皇的首席芥末師的典禮上,騾子狠狠地給了他一蹄子,終于給自己報了仇,也給我們留下一個深刻的道德教訓:傷害比自己弱小的人必將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