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8評論第1章 作者序
我在實用心理學領域工作了將近20年,這本書就是我這些年來深入研究所得到的心血結晶,它成型于我長期的思考過程中,內容來源于我在治療精神疾病時所觀察到的以及從實踐中獲得的無數經驗,來源于我與社會上形形色色人士的溝通和接觸,來源于我與朋友及學術對手的交流;同時,也來源于我對心理特質的自我批判。
我希望可以從歷史學與術語學層面上將我從實踐工作中獲得的經驗與現有知識結合起來,而不是把所有個案都呈現在讀者面前使得他們閱讀起來更加困難。我之所以這樣做不是要為自己的論證尋找歷史依據,而是要把一個醫學專家的經驗從狹窄的專業領域帶進一種普遍聯系中,以期達到讓那些外行人——只要他受過教育就能看得懂并因此而有所斬獲的目的。我堅信,本書所呈現的心理學觀點的意義和適用范圍是極其廣泛的,所以與將其繼續放在專業化科學假設的形式中相比,將其放在一般的關系中會得到更好的闡明,不然我也不會冒著可能會被誤解為是在侵犯其他領域的危險進行這種延展。
為達此目標,我將只檢視此領域內少數幾位著作家的思想,而不會將與此有關的所有問題放在我的討論內容中。因為就算只是編寫相關材料和觀點的目錄,我都已經難以勝任了,更不用說對其進行長篇大論了,況且,這種做法對于推動問題的探討和進展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用。所以,為了更專注于對本質性問題進行討論,我毫不猶豫地舍棄了多年以來我在研究過程中搜集得來的大量材料。我的朋友斯米德(Hans Schmid)博士住在巴塞爾(Basel),我們曾通過寫信的方式就心理類型問題進行過切磋。這些信件非常有價值,是我們觀念的交流與碰撞,對理清我們的思想很有幫助,它們中的大部分被我改動之后寫進了本書,其余的只能忍痛割愛。而之所以要對那些信件做改動,是因為它們尚屬于本書的準備階段,若將其直接收入本書,不但不能使書中的內容更加清晰反而會造成混亂。但不管怎樣,若是沒有朋友的辛苦付出我是不能完成這本書的,所以,我要在此對他表示衷心的感謝!
柏拉圖(Plato)[1]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2]這兩個名字所代表的不僅是兩種體系,還包括兩種完全不同的性格類型,從古至今,這兩種性格和思想體系雖然經過了各種包裝,但仍不能掩飾其一直以來不同程度的對立性,特別是在中世紀,這種沖突表現得異常激烈,以至于那個時期的思想四分五裂,直到今天,其影響仍在并成為基督教會史上重要的內容。雖然稱呼不同,但事實上我們所談論的卻始終都沒有離開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及他們的思想。靈覺的(visionary)、神秘的柏拉圖式性格,對應的是基督徒靈魂深處堅定的信仰觀念與信仰生活。而實用的、有序的亞里士多德式性格,則將這種信仰觀念與生活固化為一個體系,一套教義、一種敬拜儀式。于是,基督教會最終兼容了這兩種性格,前者體現在神職人員身上,后者則隱居于修道院里,但兩者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