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級優等生:優等生最高效的學習方法(超值金版)
最新章節
- 第75章 考前“磨槍”,不亮也光(3)
- 第74章 考前“磨槍”,不亮也光(2)
- 第73章 考前“磨槍”,不亮也光(1)
- 第72章 練好功夫在平時(2)
- 第71章 練好功夫在平時(1)
- 第70章 讓良好的人際關系助力考試
第1章 高效學習第一步——學習方法(1)
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解決一切學習問題
掃清學習障礙并不難
“學習真是枯燥無味。”
“一提起上學、寫作、考試我就頭疼,想起來就恐怖。”
“一要學習,我就想著玩。”
“學習是一種痛苦,不上學該多好。”
……
這是很多學生的心聲,無奈、恐懼、煩躁、迷惘……學習對于他們來說似乎就是一種負擔和煎熬,他們視學習為畏途。
據調查顯示,全國超過1億孩子存在這種狀況。
剛上小學三年級的王克長得虎頭虎腦,樣子很可愛,可就是學習成績不好,據說語文和數學從來沒有考過60分,每次考試的最后三名總有他的名字。
王克的家人為此已失去了耐心,打也打了、罵也罵了,現在還是兩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已經到了無計可施的地步。
其實這是很常見的現象,即智商正常,甚至比較高,但學習成績總是很糟糕,就是說智商和成績相背離,這種現象大部分是由于學習障礙所致。
學習障礙是教育界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學習障礙是由于學習能力落后和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的。研究表明,全世界大約有1.5億的孩子屬于學習障礙兒童。
所謂學習障礙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聽、說、讀、寫、算和溝通技能方面出現滯后而導致的學習成績低下的現象。
通常所見的學習障礙有這樣三種:
1. 書寫障礙
活潑開朗的佳佳今年讀初中二年級了。
可佳佳寫字經常左丟一撇、右落一畫,做數學題不是抄錯數字,就是把加減符號看反了,還有就是寫字速度相當慢,磨磨蹭蹭寫點作業就得花三四個小時。
佳佳的學習成績經常是班上的倒數第幾。老師懷疑他智力有問題,可經測試發現他的智商屬于中上水平。
于是家長認為他是學習態度有問題,經常批評他。佳佳常常委屈得大哭,他認為自己已經努力了,卻總沒有什么進步。
其實,這就是學習障礙的一種表現,只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門訓練就可以糾正和克服。
2. 閱讀障礙
閱讀障礙是學習障礙中人數最多的,男生多于女生。
鵬飛是一個機靈的孩子,但在學習上有困難;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他時常記不住,下課后完成作業感到困難;閱讀課文也有困難,讀十遍都背不下來;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差,特別是修改句子時錯誤較多;對應用題的理解也困難。經測查,他聽覺、記憶能力落后,并影響到聽講質量和概念理解,造成上述種種學習困難。
這類學生往往記不住字詞,聽寫與拼音有困難,朗讀時會不由自主地增字、減字,寫作文語言干巴巴,閱讀速度特別慢,需要逐字地閱讀。
他們在下棋和玩電腦游戲方面很靈,但在溫書、寫作業及聽講方面極差。這種落后可能與左腦有關。
3. 數學障礙,又叫非語言障礙
這類學生在機械圖形與數學上能力落后。
他們記不住幾何圖形,在運動和機械記憶方面有困難。學習刻板,不能將新學習的操作遷移到新環境中。這可能與右腦落后有關。平時可以通過邏輯推理能力的開發,在空間想象力和數量關系方面鍛煉自己,利用自身的語言優勢,進行某種補償。
從學習障礙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知道,學習障礙是學習成績與智力不相配。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智力與成績不相匹配的現象呢?
這主要是由于我們的學習成績不單單受智力影響,而且受學習能力的影響。智力主要是天生的,而學習能力則是隨著經驗和知識的積累而不斷提高的。一般來說,學習能力與成績的聯系更為直接一些。
要解決學習障礙問題就要從提高學習能力入手,糾正我們的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其學習效率,使我們的智商和成績相統一。
要提高學習能力,最關鍵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存在學習障礙,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判斷:
第一,看視—動統合是否落后。
請根據自己近6個月的表現對照下面現象:
(1)走、跑、坐姿勢不佳;
(2)運動技巧差、不靈活;
(3)經常打翻東西、弄臟或損壞作業本;
(4)經常跌倒,撞傷自己;
(5)身體或肩部不能放松;
(6)對方位常常弄不清楚;
(7)寫字常缺一筆、多一畫,部首張冠李戴;
(8)仿畫時經常出現錯誤、線條歪斜,比例位置常不正確;
(9)執筆姿勢怪異,用力太重或太輕,寫字超出格子外;
(10)作業時間拖得太長;
(11)不善于手工或美術;
(12)寫字時常偏向一側,有時需轉動紙張的角度來繪畫;
(13)時常忘記計算過程的進位或錯位;
(14)將數字抄錯、遺漏或前后順序顛倒;
(15)豎式計算中,個位、十位、百位排列不正;
(16)答題空間內時常寫不下或太擁擠。
如果超過9項,則說明自己在這方面可能有問題。
第二,看自己在語言的表達和接受方面是否有困難。
可以對照以下幾個方面:
(1)說話喋喋不休,內容重復,無組織能力,對因果、次序表達欠佳;
(2)語言發聲、語速和輕重度與同齡兒童有異;
(3)不愛說話,答非所問;
(4)對口頭交代的事情常弄不清楚;
(5)不能專心聽講,注意力不集中;
(6)記不住一連串的聲音或語言。
如果超過4項,則說明自己在這方面可能有問題。
第三,看自己的閱讀能力。
(1)善于背誦,但不太理解;
(2)朗讀可以,但對內容一知半解,不知所云;
(3)默讀時不專心;
(4)以手指頭協助閱讀,指示文字方向;
(5)逐字閱讀;
(6)朗讀時錯誤、遺漏、增字、前后顛倒;
(7)朗讀時太急或太慢。
如果超過4項,則說明自己在這方面可能存在問題。
學習障礙是困擾我們學習的一大困難,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在這方面的情況,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加以改善和提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讓讀、寫、算、說都快起來。
是什么讓我們遠離高分
試想一下,大家都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都坐在書桌前,有的同學專心致志、全神貫注、筆耕不輟,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攻破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點,可是有的同學東找一本書做做,碰了釘子又換另一本書做,再咬著筆頭發發愣,看看表還有多久下課。
或許這些都是無意識的,可是仔細想想,難道不曾發生過嗎?這樣的學習效率只會受到時間的嘲諷。顯然,只有效率高,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更好地去認識和理解問題。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響了我們的學習效率呢?
1. 學習方法的影響
學習成果的好壞,與能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密切相關。因此,我們應該特別重視學習方法,創造性地運用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
17世紀法國杰出的數學家、哲學家和科學方法論者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
在現代社會中,知識更新速度與日俱增,時代對我們提出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多樣化的學習要求。單憑“鐵杵磨成繡花針”“水到渠成”的方式學習,是無法完全適應的。今日的學習成敗,不僅取決于勤奮、刻苦、耐力與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還考驗每位學生的學習效率。
有人曾經問愛因斯坦成功的秘訣,他說:“成功等于艱苦勞動,加上正確的方法,加上少說空話。”并詼諧地寫下公式:W=X+Y+Z。我們也可以套用這條公式來解讀學習成功的秘密,即將W視為成功,X視為勤奮,Z視為不浪費時間,Y視為方法,所以“學習成功=勤奮+不浪費時間+方法”。方法對勤奮和惜時的效果有增加或抵消的作用,可見只有正確的方法才能保證學習成功。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英國有位社會學家曾經調查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發現他們大多認為學習時,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學習方法。法國著名生理學家貝爾納也深有所感地說:“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發揮天賦與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由此可見,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在知識的密林中,成為手持獵槍的獵人,獲得有效的進攻能力和選擇獵物的余地。
2. 身心狀態的影響
健康的大腦、充沛的精力是提高學習效率的自然條件,但僅有這個條件是遠遠不夠的。
從生理狀態看,能否使人腦這個特殊的器官保持適度的緊張,將直接影響學習主體學習效率的提高。
美國的查爾斯博士認為:肉體和精神方面緊張程度低者,其狀態表現為心理和身體的功能緩慢,跟不上快節奏的現代社會。
為什么呢?因為人們保持適度的緊張,能使心臟搏動加快,向肌肉供氧和營養物質的速度加快,此時大腦中的磷酸腺苷就會轉化為能量,從而促進主體器官功能的活動,導致血液循環加快。同時又因為給大腦和肌肉輸送了更多的能量,使學習主體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學習效率因此得以提高。
從心理狀態看,能否心情舒暢,排除干擾也很重要。一方面,人腦就像一種精細的過濾器,心情舒暢時,它就能自動地遺棄那些不必要的一時與己無關的東西,而吸取那些最有意義的信息。
另一方面,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制又是此消彼長的,當某個興奮點發生時,周圍其他區域則是抑制的,而在每一瞬間,通常大腦皮層都有一個優勢的興奮中心,當學習者心情舒暢時,這個興奮中心就能與最清晰的意識相聯系,并由此產生和促進機體的各種反映活動,從而產生出高的學習效率。
從精神狀態上,看能否情緒高漲、信心百倍。良好的精神狀態、愉快的情緒不僅有益身心健康,而且能使大腦處于最佳狀態。它能保證體內各器官協調一致,促進食欲旺盛、睡眠安穩、精力充沛、充分發揮機體的各種機能,尤其能形成良好的心境、積極的激情和強烈的熱情,從而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
3. 知識多寡的影響
任何一項學習都是人類在既有知識基礎上進行的。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勞伯爾在其《教育心理學的認知觀》一書中指出:“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
這里講的“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指的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的知識,貯存于學習者長時間記憶中的原有知識和技能是從事新的知識學習的前提條件。我國古代就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說法,而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學習者要習得新知識,只有將新知識與頭腦中的既有觀念結合起來,構成觀念團,才能獲得并理解新知識。
學習要“死”去“活”來
很多人一聽到“背誦”二字就會立刻皺起眉頭,想到“死記硬背”,認為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或者是在鼓吹一種早已過時的,甚至應當受到極力反對的讀書方法。
其實不然,無論是我國古代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方法,還是幾十年前話務員熟記幾千個電話號碼的方法,以及我們日常學習工作中對知識的汲取,可以說,沒有任何一種學習的好方法是可以完全脫離開背誦的。
尤其對于文科學生來說,背誦是非常重要的。文科的東西記憶是基礎,有些東西記不住根本無法答題。
然而,對政治、歷史、地理又各有獨特的方法。政治中的經濟常識部分重點難點是一些原理,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哲學常識主要是一些條條框框,內容也不是很難,難就難在對各部分聯系的把握上,要把各部分融會貫通;政治常識比較死,多需要記憶,但與時政聯系比較緊密,所以要多看報紙、電視,增強用知識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歷史的知識量最大,且內容雜,我們應當常翻閱。時間長了,沒記住的越來越少,書翻得也越來越快了,知識自然也純熟了,分析歷史問題就有了根據。地理高中部分是概論(主要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講得很細很深,記過以后,很容易忘,但只要抓住基礎,讓核心內容記“死”,就可以“活”用了。
其實,不僅是文科,理科中也有很多需要死記的,如數學、物理的一些公式,化學的基本反應及生物的一些常識等。只有記“死”這些知識,我們才能靈活運用它們,提高自己的成績。
“死”去“活”來學習方法的關鍵不是出在記憶方法上,而在記憶的人應該怎么記憶上。對記憶要有明確的目的意識,在對基礎知識十分熟練的基礎上提高能力,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大腦始終處于“激活”的興奮狀態;其次,我們應當注意,即使“死記硬背”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切忌生吞活剝、不求甚解。
無論什么學科,都有很多需要背誦的東西,有些材料,只能“死”記。要多次反復強化記憶。在考試時,要把記住的材料靈活運用,這就不僅要記得牢、記得死,還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謂:“死”去“活”來。
去除你的得分短板
偏科,是學習的大敵,也是影響課堂學習效率的原因之一。
有的同學學習沒有計劃,想學什么就學什么,學習完全憑自己的興趣愛好。喜歡學的科目,上課聚精會神,生怕老師講的某一句話聽漏了,做作業也非常認真。自己不喜歡、不想學的課干脆不去聽,即使去了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或者趴在桌上睡覺,或者做他喜歡的科目的作業。老師批評他,他還振振有詞:“我又沒有妨礙其他同學學習。偏不偏科是我個人的事。”只是到了學期考試的關鍵時刻,到了中考失利、高考名落孫山時,他才傻眼了、著急了、后悔了。
“短板”一說來自于“短板效應”,指自己的弱項。在學習中,弱項就是自己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科。之所以存在較差的學科,是因為偏科。
吳瑩瑩的成績一直很優秀,她特別喜歡文學,所以語文成績尤其出色。
可是,進入高年級后,她對數學一下子接受不了了,每次數學測驗回家后,總是神情沮喪、懊惱不已。平時學數學的時間也少了,她寧可看一些文學作品,也不愿意去做數學題,數學成績越來越差了……
其實,吳瑩瑩不是唯一的例子,在她的班上,還有好幾個偏科的同學。
這些偏科的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覺得最可怕的事情。有人說:“我根本就沒有數學頭腦,一看到數學就頭暈,更別談考試了。”有人說:“我就害怕英語,那些單詞老是記不住,還有語法,怎么都不明白。”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你可能比較喜歡學習英語,而最害怕學習數學;他可能喜歡學習數學,而最害怕學習英語。
如果處理不當的話,就會像吳瑩瑩一樣,不喜歡的科目,學習的時間肯定會少,成績當然不會好,這時候就會更不愿意學了,于是逐步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偏科會在知識上產生缺陷,在學科方面出現“跛腳”現象,這可能使你在某一領域總是“低人一等”。如有的學生不喜歡學語文,在以后的工作中,連一個簡單的工作記錄都寫不好。
偏科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因為各門學科是相互聯系的,缺一科就會覺得不協調。正如人缺一只手或一條腿一樣,你就會覺得有很多不便。
如果想征服自己所討厭的學科,必須要先找到造成厭惡這門學科的原因。
想要消滅自己的短板,首先分析自己為什么對某些科目不擅長,并且要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別的科目既然能獲得好的成績,看來并非是因為缺乏學習能力,所以對不擅長的科目,應該也可以經過努力得到更好的成績。“我沒有能力,所以不行”,這樣輕易放棄的想法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