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高效學習第一步——學習方法(3)
- 超級優等生:優等生最高效的學習方法(超值金版)
- 靜濤 蘇明石編著
- 4659字
- 2014-03-14 09:27:05
這里所說的“減肥”,實際就是對記憶對象的一種概括。概括的過程,正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正是一個提高的過程(這么多內容實際是說什么問題),因此概括不僅僅是便于記憶,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
對手是學習的幫手
很多同學都羨慕高考狀元,他們多好啊,永遠處于塔尖,不用整天和別人比來比去,“獨孤求敗”的境界非他們莫屬。事實上,狀元們也是有對手的,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對手之間的競爭,才促使他們不斷上升,取得高考的成功。所以,對手是個寶,不要懼怕對手的存在,相反要讓對手成為你不斷前進的動力。
茫茫大海,四周全是一片汪洋,我們如何才能確定自己的方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在前進還是在后退?距離目的地還有多遠?如果沒有羅盤(指南針),不能找出你與星星之間的角度變化,恐怕你很難回答上述這些問題,剩下的就只有面對大海的恐懼了。
由此可見羅盤的重要性。在高考這個海洋中,我們又怎樣才能夠找到學習的方法和動力呢?
舉個例子來說,愛看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一個武林高手最寂寞的是沒有對手,從而陷入“獨孤求敗”的境地。因為沒有合適的對手,他就會失去進取的動力;沒有合適的對手,他就看不清自己武功的缺陷;沒有合適的對手,也就無法激發其最大的生命潛能。
在我們平時的學習和高考中,要找到對手作為參照物,才能描述我們的進步。說明學習進步的兩項因素是:一方面需要知道你每一次的考試成績,另一方面還需要知道你在同伴們中的排名位置。有了這兩個指標,才能確切地說明你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我們平時所在乎的考試成績只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你的成績,反映你對考試內容掌握的程度。我們應當考慮到試題的難易程度是可以變化的,試題容易了,分數普遍上升;反之,試題難了,分數則普遍下降。
你的成績在同學中所處的相對位置是不易改變的。這就是要把高考的原始分數換算成標準分的原因和好處。所以要想真正知道你最近的學習是不是進步了,最好在你的同伴中選擇一個競爭對手,暗暗地與之展開競賽。
以他作為參照物,來證實自己的進步,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如此可使自己有一個對比的目標,并有了前進的動力。
因此,在學習中,特別是在高考這一關鍵時期,你不應害怕對手,也不應回避對手,而是要積極地為自己尋找合適的對手。如果這個對手不單純是你的競爭者,同時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么他將會給你帶來雙倍的力量(當然同時你也帶給他雙倍的力量)。
一方面他是一面鏡子,讓你清楚地“照”出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有效地加以解決;另一方面,他又能不斷給你直接輸送能量。因此,找好了一個對手,就會在兩個人之間形成一種獨特的“氛圍場”,而一個良好的富于競爭性的“氛圍場”就是一個強大的“能量場”。
2006年甘肅省文科狀元薛逢源曾與對手相約北大,他說他在學習中有一個朋友和一個對手。朋友就是他的同桌,同桌學習很刻苦,平時他們互相幫忙,在每次考試前,他們都會握手互相鼓勵。
對手就是謝石坡,每次在全班考試時不是他第一就是謝第一,他們倆心中憋著一股勁,就是超越對方。學校每次組織考試時,他倆的分數都會把其他人拉開一大截。薛逢源說,他倆在學習上是對手,但私下里還是好朋友,他倆說好要一起去北大。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取得一點進步非常不容易,因為在你進步的同時,別人也在進步。這就要求你不斷地努力。此外還要求你要不斷地改進學習方法,即兩強相爭,勇者勝;兩勇相爭,智者勝。競爭的最終結果是大家都取得進步。
在競爭中,其實最大的競爭對手莫過于自己,因為只有戰勝了自己,才能戰勝別人。在你與自己競爭、戰勝自己的過程中,你會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己的弱點,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并使自己得到升華,而高考成功的消息定會在你競爭的期盼中按時到來。
會提問才是會學習
有時候老師會向很少發問的同學詢問:“為什么不發問?”
絕大部分的人總是回答說:“我不知道該問些什么。”
這種連該問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不管上什么課,對老師的講課內容一定是不知所云,只能在迷迷糊糊中打發那一堂課。
通常學生總是羞于向老師提問。很多經驗豐富的老師都說,經常提出問題的人,應用能力總是超人一等,也是最能考得第一名的。這些人,平時看起來似乎領悟得較慢,但是在實力測驗或模擬考試的時候,就會發揮驚人的潛能,考出頂尖的成績。
反過來說,那些平時不斷點頭,好像什么都懂的人,一碰到問題就發傻,考不出好的成績來。發問絕不可恥。遇到不懂的問題一定要直接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因為這才是解決疑問最直接的辦法。
學貴存疑,疑后問,問后知。人的大腦只有在“問”中才處于興奮狀態。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課堂提問不是老師或者某些同學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大家只有在互相質疑的過程中,我們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擴展。勇于質疑、學會質疑,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基礎。你要知道,要想思維活躍,離不開問問題,也只有主動提問,善于質疑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己的學習主動性,豐富自己的想象空間。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正是在求得一個個問號的解答中,探求到解決問題的新觀點、新方法,一步一步跨進知識大門的。如果一個人從小對自己所接觸的知識,從來不提出問題,不問一個為什么,那么他的頭腦就無法放射出智慧的火光。
如果一個人自以為是,覺得自己什么都懂,不需要向別人請教,就不會學到新的知識。只有時時刻刻感到肚子里空空的,覺得自己學問太淺、太少,才能如饑似渴地追求它,不停地汲取知識的營養來充實自己。
學問學問,一學二問;不學不問,是個愚人。周恩來小時候讀書時,經常到老師家里,問的問題最多,還經常和同學們一起互問互答,探討問題,不斷追求新思想和新知識。他時時刻刻把好問作為學習的訣竅。
有位理科狀元說:“學貴質疑,我們一定要學會如何提出疑問。我在學習的時候,就很重視自己提問題這一環節。我提的問題大概分為兩種:
“一是對概念、定理等感到模糊、理解不清的地方。
“對于這種問題,我一般會回頭再翻翻課本,追本溯源,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重新描述概念,找出和課本不同的地方,再加以思考,舉出例子,或仔仔細細推導一遍,這樣對于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是很有幫助的。
“二是做不出的題目。畢竟每天的學習時間是很有限的,如果題目真的太難,你再耗費腦力也可能跳不出你思維的那個圈子。這時我就選擇放棄,問問老師,和同學探討探討,再分析一下解這個題目的思路對我有什么啟發。也許老師或同學的一句話可以讓你產生瞬間的頓悟,讓你印象深刻,而這也是一種收獲。”
其實,發問并沒有好壞的分別。剛學發問的時候,不必拘泥于“應該問得漂亮”,大可從小小的疑問來問起。一旦養成發問的習慣,日子一久,你就自然覺得該問的問題實在很多,而問得愈多,學習的樂趣也就越來越高了。
你不妨與幾個同學組成一個“疑問交換會”,和同學們互相切磋、思考、討論。如此一來,你不但可以從中發現一知半解的事多得超乎想象,而且可以借由討論,去求得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
另外,在看教科書的時候,如果遇到你認為很重要的地方,就用紅筆畫線,遇到不怎么理解的地方,就用藍筆畫線。對畫出了疑問線的地方,就要找機會向老師、同學討教,或查看參考書,務必做到掃除疑問。如此一來,對于某些知識的理解才算完整無缺。
在上課時,忽然想到的疑問要立刻拿出備忘小冊,趁還沒忘記的時候將它記錄下來,然后設法早早解決它。
你要知道,疑問在剛想到的時候可真是新鮮無比,如果存放過久,就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魅力盡失,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學習不能像走馬觀花那樣只看表面,而要追根尋底,弄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的確,我們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能只滿足問個“是什么”,還要思考和問個“為什么”,進而探索和追問“怎么樣”。做個“問題大王”,我們才能“稱霸”學習,不斷提高成績。
寫得慢,學習落后是必然
王帥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上課注意聽講,下課認真完成作業。
王帥是父母心目中的乖兒子,一回家就關起門來寫作業,一寫就到九十點鐘,從不貪玩,也從不投機取巧。
可讓老師和家長納悶和頭疼的是,王帥學習這么努力和認真,可學習效率低下,寫作業很慢,別人用一個小時完成的作業,他卻用了兩三個小時,考試更是如此,當別的同學快答完的時候,王帥才剛剛答完一半,即使急得滿頭是汗也快不起來。寫字速度嚴重影響了他的考試成績,所以每次考試結果總是不理想,在班上總是處于后幾名的行列,于是家長斷言王帥就是天生的笨孩子,沒那聰明的腦瓜。
我們都知道,在考場上,每一分鐘都是非常寶貴的,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那時才真是金子、銀子,平時時間不夠還可以擠出點時間來,這時就沒法擠了,王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平時寫作業,沒有人限制時間,他可以花上兩三個小時,甚至可以花上四五個小時,可在考場上就不行了,要求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答卷,平時在學習中從不講究速度的王帥這時當然會落后了。
以800字的作文為例,如果不打草稿,書寫800字,書寫速度慢一點,可能要60分鐘,書寫速度快一點,則只需30分鐘,僅僅這里的差別就是30分鐘,對在考場上的學生來說,30分鐘真正是如金似銀。
寫字要講究速度。老師和家長教我們寫字時,總怕我們寫不好,從來不強調書寫的速度,其實書寫速度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也特別重要,但很少有同學意識到這一點。沒有意識到書寫速度的重要性,當然更談不上有意識地訓練書寫速度。
由于老師們一味地強調我們寫好,使得很多同學寫字時總是一筆一畫,根本不可能想到要提高書寫速度的問題。當然,有少部分同學由于性格或者是習慣,運筆如飛的人也有,但不多。
我們可以算一算,我們從一上學就開始書寫,差不多要寫一輩子,如果我們的書寫速度提高1倍,那該會省多少時間?
如果書寫速度提高1倍,平均每人每天有1個小時在寫,提高書寫速度后,每天可以省半個小時,一個人一年要節省200小時,一輩子要省10000小時,這10000小時如果用來讀書,如果以每分鐘600字計,每小時3.6萬字,那就是3.6億字。
由此可見,作為學生應當特別注意自己的書寫速度,應當把書寫技術視為一項重要的技術,一定要認識到書寫速度的重要性,要下決心提高自己的書寫速度。
字寫得快了,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同時當“快”成為我們的習慣,那么我們思維方式和行為也會隨之快起來。在考試中就會得心應手,輕松考取好成績,到那時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地愛上學習。
算得慢,再怎么努力都是枉然
李珂被斷言是個“沒有數學頭腦”的孩子,請家教、熬夜,可數學成績總是四五十分,難道是家里的遺傳不好?
可李珂的父母都是大學畢業。
是李珂本身不努力?
可李珂每晚都重點學習數學,并一學就要學到晚上10點、11點,根本沒有玩的時間。
是家長不重視?
為了提高數學成績,專門請了家教,可成績就是上不去,四五十分的成績著實令人頭痛,氣得爸爸大喊大叫,爺爺的血壓直線上升……
李珂心里也難過,他覺得自己真笨。
為什么李珂這么努力,數學成績還是上不去呢?
有關專家認為,有些同學數學成績之所以差,不是因為做題數量少,花費時間短,學習不努力,而是因為他的思維跟不上,計算速度太慢,本來半個小時能完成的計算,他卻用了兩個小時甚至三個小時,不會靈活思考,沒有科學有效的方法,成績一定不會理想。
其實,沒有天生差的學生,只有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的學生。
就像紀昌學射箭從練眼睛開始,達·芬奇學畫畫從畫蛋開始一樣,我們平時應該從算得快入手,注意開發和培養自身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學會養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良好習慣,培養自己從整體考慮問題的全局觀念,最后達到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