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高效學習第一步——學習方法(2)
- 超級優(yōu)等生:優(yōu)等生最高效的學習方法(超值金版)
- 靜濤 蘇明石編著
- 4680字
- 2014-03-14 09:27:05
要征服不擅長的科目,其實也并無多少捷徑可走,還是要從基礎開始。因為對一般人而言,不擅長的科目大多是由于基礎不牢固所致,所以對所學的內容有不了解之處時,就要從基礎重新學起,直到完全弄懂為止。尤其是數學或英語等科目,更應循序漸進,利用暑假或寒假較完整的時間,認真學習,效果將會更為顯著。
馮笑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復旦大學英語系,她提出了“重點突破”的思路。她覺得,如果自己某一學科差,光是多花一些時間補“偏科”還不夠,還要分析自己在這一學科中哪一部分最差,再來個“重點突破”。換言之,就是在“偏科”中再來個“偏科”,集中優(yōu)勢兵力,先打開一個突破口。
原來,她的英語非常差,而在英語中失分最多的又是完形填空。于是,她專門買來《高考英語必備完形填空》《完形填空典型題1000》等專講完形填空的書,來個“重點突破”,效果相當好,結果這一“丟分大戶”一躍而成了“得分大戶”。這一塊突破了,整個英語的成績也自然上了一個檔次。以至于最后,英語竟成了她的強項。報志愿時,她毫不猶豫地報了英語專業(yè)。
湖南省文科狀元譚忠采取了“有效偏科”的策略解決偏科問題。
風趣一點的說法就是“哪壺不開就提哪壺”,越是感覺困難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頭”。這與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他分析這幾年來高考文科考分的大致情況發(fā)現,文科取勝的關鍵其實很大程度上在于數學。文科班里本來數學好的就不多,唯有數學才能拉開差距、拉大差距。于是他立即大刀闊斧地改變學習方式,最后的兩個月時間里,另外4門功課先放下不管,而是到臨考前再突擊一下,天天猛攻數學。雖然這樣做的風險不小,但結果卻是成功的:數學考了140分,總分大大超出事先的預料。
偏科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勇敢面對,就能打倒這只紙老虎。
愛默生曾說過:“去做害怕的事情,害怕自然就會消失了。”同樣,如果你害怕學習英語或物理等,你立即去記英語單詞、記物理公式、做習題,那么你的害怕同樣會消失。
害怕是一張網,禁錮著你的活力;害怕是一堵墻,構成你的自我限制。你所害怕的事情肯定是你的潛能所在,也一定是你提高最快、進步最大最高的領域。只有在最危險的果園中摘得的果實,才最有滋味。也許在你的拼搏復習中,你英語、物理成績還是不如別人,但是你的心情絕對與過去不同,因為在這些勇敢的努力中,你發(fā)現了自己從不敢奢望的生命潛能。
知識是相通的——網絡學習法
在高中學習中,很多同學常常陷入這樣的誤區(qū),就是孤立地、零散地死記一些知識點,他們以為只要勤勤懇懇把所有知識都記下來就大功告成了。
但是,今天高考的變化和發(fā)展給同學們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高考中絕不會像平時學習做題一樣分章分節(jié),在題目考察中必定整合了各方面的知識,而且現在的綜合考題也絕不是各門功課的簡單拼盤,學科之間的融合也越來越明顯。
知識網絡化從實質上說就是總結的過程,就是歸納、記憶的過程;總結的過程,又是提高、分析的過程。因此,總結既能照顧面的學習,又能將學習引向深入。
如果我們的高考復習還只是停留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層次,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就會因為不成體系、凌亂繁雜讓我們深陷泥潭,網絡的力量是強大的,知識聯(lián)合起來的力量絕不是個體力量的簡單疊加,而是呈幾何級數遞增的。
我們看過的知識點、做過的題正如一盤散珠,可以和盤端出惹人眼目,可是要拿出來用時卻七零八落,收拾不及。于是,我們應當找到一條紅線——貫穿知識與習題的紅線,這就是書本的總體框架。
其實,極易被同學們忽視的書本上的綱目其實就是那條紅線。
翻開書本的目錄,按著這條紅線復習,一周后可以丟掉課本,用回憶的方式溫書。我們可以簡單寫下課本的綱目,再從某一章節(jié)分子目錄,一直分下去,直到某一個定義、某一個定理,甚至某一個單位、某一道與之有關的習題。
這樣做能夠使學過的知識形成網絡,而想辦法使學過的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是提高復習效率的必經之路。
對以沈陽二中高考“狀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學的宮金玉同學來說,他的學習方法,頭一條就是要善于總結。他寫道:
遇到別人問我學習經驗時,“總結”總是我要說的第一條。大家都清楚,高中的學習不同于初中,大量的知識常常讓人無從下手。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我認為就是總結。一方面是知識的總結,另一方面是自身的總結,也就是“反省”。
先說知識的總結。不論是理是文,不會總結的人無法融入、適應高中學習。總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從一入高中就開始。學一點做一點。可以根據老師的建議或做過的習題列出一些專題,如:數學中的“由遞推式求通項公式”“橢圓中的角的問題”“復數在解析幾何中的應用”等。先搜集、歸納出這類問題常用的知識點、公式、類型和解法,再附上一些習題,盡量找一些經典、有普遍代表性的題目,幫助理解和說明。
串聯(lián)知識網絡比較費時間。有時我們可以偷個懶,不妨利用市場上一些歸納得不錯的參考書,拿來為我所用,以便使自己的知識網絡有所借鑒,更加清晰。但不要完全依賴參考書,因為無論如何,還是自己總結的效果好,何況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不要把參考書當成“圣經”。
學會把問題“擱置”起來
在學習中,或許會遇到這種情況:遇到困難一時想不到解決的辦法,仍然在那里苦苦思索,雖然花了好長時間,卻一無所獲。也許這時采取暫且回避的方法,效果會更好些。
曾經有位名人說過:“無聊的思考比休息更累人。”花長時間去思考一個問題,等于花時間來讓大腦疲倦。這種既浪費時間又耗費精力的思考既無意義,又無價值。如果能暫停一下,先學習其他容易一些的內容,讓心情放松一會兒,再回過頭來冷靜地思考,對解決難題反而會有幫助。
這就是把疑問“暫時冷藏”起來,不要妨礙自己對新知識的學習。隨著對新知識的不斷掌握與鞏固,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可以結合對前一時期的疑問重新思考。舊的知識也會有所鞏固和提高,舉一反三,往往過去的疑問便迎刃而解。有時甚至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那些疑問會突然閃現在腦海里,豁然開朗,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就是“觸類旁通”之妙。
很多卓有成就的名人都采取這種“暫時冷藏”的方法。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偉長說過:“碰到小問題,不是關鍵的問題,我們?yōu)槭裁床荒芾@過去、跨過去?比如走馬路,會有很多障礙,有溝、石塊什么的。有的人碰到溝、石塊,他非得把溝填滿,把石塊搬掉才肯過去,把時間和精力泡進小問題里去了。其實,只要你跨過去、繞過去就行。
“學習要學那些關鍵的東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遠了再回頭來看,原來的問題就不見了,那些礙手礙腳的阻礙都不成問題了。如果你被一些小問題纏住,那你就一輩子也學不成。千萬不要為這些小困難停下來,那樣是舍本逐末。”
魯迅也說過:“我們學外國語的時候,當初亂讀了很多。若是碰到疑問而只是看那個地方,那么無論到多久都不會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著名的哲學家盧梭在研究深奧難懂的問題時,每當持續(xù)思考很長一段時間仍不能得出答案時,就會大喝一聲:“滾到地下去!”就不再去思考那個問題,幾個月后,這個問題重新回到意識中,解決得往往比預期的還要好。
“暫時冷藏”法要有幾個前提條件加以保證方才有效。
第一,與做好預復習工作、認真聽講、記好筆記這些常規(guī)學習方法密不可分,因為這是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基本保證,離開這個基礎,連能否學會知識都成問題,還談什么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呢?
第二,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才會有疑問的產生和解決,才會有知識的掌握和鞏固。善于思考,要講究思考的方法。我們學習的知識,是一個統(tǒng)一的體系,前后左右緊密聯(lián)系,不但前后知識之間能互相啟發(fā),而且有時不同學科的知識也能互相啟迪。我們在思考問題時,不能孤立地停留在某一知識點上,要擴展思維,聯(lián)系更多的知識去幫助思索。這樣才能使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這種暫且回避的方法,在學習中可以普遍采用。不過,在使用時要注意兩點:
(1)不要把將來還要回過頭來重新思考的問題,在沒有經過分析時就擱置一旁。當你打算擱置這個問題時,至少應該對問題思考過一番,弄懂其中的一部分。
(2)如果問題擱置時間較長,在你做其他事情時仍要經常去思考它。有時,我們可能會在做其他題目時給這一問題帶來重要的啟示。
定期清空大腦,釋放活力空間
上了高中,要記的東西太多,很多同學都像是“狗熊掰棒子”,記著后面,忘了前面。為此,同學們深感困難,“我們到底該怎么記呀?”
記憶的一大法寶就是,盡量少記,只記最需要記的東西。比如說,6位數的電話號碼,肯定比十幾位數的手機號碼好記。不少同學似乎忘記了這個最淺顯的道理,什么都想記,自然什么也記不住。因此,當你發(fā)現自己記不住時,第一反應應該是:要記的太多了,先得把它們“減肥”。
下面,就是一些“狀元”創(chuàng)造的幾種“減肥”法:
1. 提綱網絡法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曹日昌先生曾指出:“經過了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語言做過提綱的材料,是比較容易記憶和保持的。”知識多是零散的,不便于記憶。
要是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它條理化,像用線把珍珠穿起來一樣,就好記多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是各種各樣的,不僅有縱的聯(lián)系,也有橫的聯(lián)系,因此在記憶的時候,不僅要善于穿珠,還要善于把知識編織成網。
2. 主干記憶法
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都要先把握住重點,把重點記住。重點可以作為記憶的“主干”,然后再在這些主干上添枝葉等次要事件。
“知識樹”比單純的文字容易記憶。人們在閱讀文字的時候,是依靠詞語轉換成具體事物的表象來理解和記憶的。如果閱讀能力差,或對所閱讀的知識內容毫無所知,就不能轉換成具體事物的表象,理解困難,自然也就記不住了。
如果所閱讀的材料有圖解或圖片,哪怕是初次接觸,也能在一瞬間通觀全局,形象逼真,易于理解和記憶。總的來說,由于圖解比文字信息更接近形象信息,所以我們在記憶某些事物時,要盡可能地采用圖像、圖式、圖片,盡可能地畫得整潔、簡練、色彩分明,來減輕記憶時的負擔,以期得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知識樹”記憶法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整體建構知識。知識樹是把每節(jié)、每章,甚至整個知識體系簡明扼要地勾勒出來,形象直觀,便于理解記憶。隨著“知識樹”增多,你掌握的知識也就隨之增多,當你大腦中有了一整片知識的“森林”,也就是你輕松通過高考的成功之日。能夠用語言和文字解釋,還要會實際運用。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去繼續(xù)深化理解。
有高考經驗的學生,常常在記憶時有一條比較好的經驗:“關鍵詞關鍵記,不關鍵詞自己說。”
關鍵詞記憶法,就是通過選擇識記材料(知識)中的關鍵詞或關鍵短語,作為記憶整體材料(知識)時的橋梁和線索,把識記材料(知識)主要內容進行簡化記憶的一種方法。所以它又稱簡化記憶法。人的大腦的記憶容量幾乎是無限的,但在記憶活動中還需要人體生理各部分的協(xié)調,如供血、供氧、肌肉活動等。
在一定時間內,由于人體供給記憶活動的能量是有限的,因此大腦在一定時間內可以負擔的記憶量實際上是有限的。超負荷時,它就會產生一種保護性的抑制(又稱超限抑制)來抵制記憶活動的繼續(xù),進行自我保護。
關鍵詞能引起和保持人的注意力,提高注意質量。由于注意的廣度所限,人們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內感知周圍所有的東西,也不可能思考所有的問題,只能從中選出極少數給予格外的關注。
有了關鍵詞,就可以將有限的意識直接牽引至知識點的關鍵處,避免因注意力的平均分配而影響記憶效果。被選中的關鍵詞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得到大腦充分、有效的加工處理后,可以獲得清晰的反映,從而在大腦中留下持久的印象。
運用關鍵詞記憶法,可以對重點一瞥而知,同時使眼球總是集中在材料的關鍵點上。記憶時圍繞關鍵詞,按一定思路將所有附加知識點串聯(lián),便可達到完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