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豎子成名(1)
劉家老三
劉邦本名劉季,在家中排行老三,劉邦是他稱帝后改的。他有兩個哥哥:一個叫劉伯,一個叫劉仲。還有一個小弟叫劉交。早年的劉邦貌不驚人,才不出眾,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劉邦實在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過是一個混混兒而已。人們都聽過一句名言叫做“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比起項羽,文化水平可能更為低下。項羽至少還是懂得一些東西的,雖然是東一錘西一棒,一會兒兵書一會兒劍。而劉邦呢?他根本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也不可能從農村那種環境下的所見所聞之外,獲取更多的信息,他的眼光最先盯在社會現實的榮辱毀譽之上,他最先看到的只有“功利”二字。劉邦曾應征服徭役去過咸陽。到了咸陽后,開了眼界:縱橫的街道,堂皇的建筑,一望無際的樓房,川流不息的人流……大街上車來人往,官僚乘車,富人騎馬,市民步行,小販挑擔,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看到那些穿紅著綠的秀女,劉邦饞涎欲滴……這一切對劉邦來說是何等地新奇,何等地向往,他感到自己也是一個人,應該擁有這一切!在咸陽,劉邦還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氣勢,忍不住發出了歷史上著名的長嘆:“大丈夫就應該這樣!”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沒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從古到今,無不如此。劉邦是個交朋友的高手,他與蕭何、曹參、夏侯嬰、任敖等人打得火熱,而且大多是拔刀相助的“鐵”關系。這些人,后來也就成了劉邦打天下的班底。劉邦有許多朋友,就免不了吃吃喝喝的應酬。劉邦沒什么錢,自然經常去吃人家的,但是“吃人三餐,還人一席”,也少不得偶爾帶些人到家里來吃吃喝喝。久而久之,劉老大、劉老二似乎不好說什么,因為劉邦畢竟是他們小兄弟,可是嫂子們難免說些什么“出力養懶漢”、“坐吃山空”之類的話。劉太公是一個心里明白的人,知道“樹大要分杈,兒大要分家”,兒子不好說,媳婦其實就是傳聲筒,怪只怪他這三兒子不爭氣,索性分了家,轉過來教育劉邦。只是劉邦“惡習”難改,劉太公的話,這只耳朵進,那只耳朵出,只當耳邊風,依舊我行我素,哪里聽得進去。劉邦的脾氣不改,劉太公只得開了一個家庭會商量。劉太公說:“老三,你不能這樣整天東游西逛、無所事事、不務正業,吃飯是第一件大事!”劉邦說:“什么是正業?您是不是說種莊稼的事啊?”“不種莊稼哪里有糧食?沒有糧食你吃什么?我這一把年紀,還養得了你幾年?”劉邦一笑說:“您老人家放心,不要看我現在這個樣子,到時候我會叫你吃香的,喝辣的,坐享榮華富貴!”劉邦說完,轉身就走,氣得劉太公只好吹胡子、瞪眼睛,一個鄭重其事的家庭會就這樣不了了之。太公只好指著劉邦的背影吼道:“你有本事,你就掙個家業給老子看看,不好好學學老二!”
劉邦雖然出了門,這句話可聽得清清楚楚。后來他當了皇帝,尊劉太公為太上皇,未央宮建成的時候大宴群臣,劉邦雙手捧著玉杯,給太上皇劉太公敬酒,還沒忘了那句話,笑著對大臣們說:“當年太上皇經常說我是個無賴,游手好閑,不能夠發家治業,不如二哥。我今天的產業比二哥如何?”群臣都高呼萬歲,一片歡聲笑語。劉太公也只得跟著笑!由于劉邦破壞了家庭會,劉太公有時就故意冷淡劉邦,但劉邦對一切都無所謂,不是到朋友家去混一頓,就是到哥嫂家去打游擊。嫂子雖然不歡迎,但畢竟是親兄弟,礙于情面,不好說什么,只好聽之任之。因為畢竟不是一家,劉邦也不會長期在哪一家住下去、吃下去。不久,劉邦的長兄劉伯病故,嫂子孤兒寡母,艱難度日。劉邦似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依舊時常帶著他的朋友去吃白食。一天,已到晌午時分,劉邦又約幾個狐朋狗友到大嫂家吃飯。剛一進門就被正在做飯的嫂子看見。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對于一個寡婦來說,艱難備至。這小叔子一人來了不算,還帶來了一群。大嫂心中越想越酸,越想越氣,于是敲鍋打灶,拿著刷子在一口空鍋里涮將起來,弄得滿屋子震響。劉邦和他的朋友們聽到這種奇妙的聲音,后悔來晚了,人家已吃完飯,只好相繼離去。后來劉邦到廚房一看,鍋里的飯尚未煮熟,正冒著騰騰熱氣,因此十分怨恨大嫂,長嘆一聲,轉身離去。劉邦當了皇帝,大封功臣,封劉老二劉仲為代王,堂兄劉賈為荊王,封小弟劉交為楚王,封庶出長子劉肥為齊王。劉邦已封四位同姓王,只有長兄劉伯之子劉信未加封賞,劉太公問起此事。劉邦說:“我怎會忘記此事,只是他母親當年做事太過,我至今氣憤不過。”直到次年十月,劉邦才封劉信為羹頡侯。“羹頡”就是刮飯鍋響之意。劉邦當時結交的最為重要的朋友是蕭何,他同劉邦都是沛縣人。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掾,是縣令的主要助手,在縣政權中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與他交上朋友,對劉邦政治前途的拓展幫助不小。劉邦后來由蕭何推薦,當上了泗水亭長。這個職位既可以吃點俸祿,又可以干一些自己愿意干的事,雖然是一位小小的亭長,但卻因此結識了更多的人,特別是縣衙里的那些大小人等。如果劉邦只是會交朋友,能與眾位同僚一團和氣,他最多也不過做一個逍遙自在的小“地保”。他要發跡,有兩個因素缺一不可:一個是天賜良機;一個是手下有一批能人。否則,無論如何,劉邦也是不可能當上大漢皇帝的。在劉邦沒有步入政界前,蕭何就曾多次幫助他解脫過法律上的糾紛。劉邦之所以能夠當上亭長,也與蕭何的推薦大有關系。等劉邦當上亭長后,也還常常受到蕭何的指點和影響。前面我們提到劉邦曾到咸陽去服徭役,當時沛縣其他的吏都出錢資助,為劉邦送行。每個人都送給劉邦300個錢,唯有蕭何送給他500個錢,相當于送給他一年的伙食費,可見二人交情非同一般。后來劉邦當了皇帝,為報答蕭何多送的這200個錢,特為蕭何的封邑加封了2000戶。劉邦對蕭何的恩惠和幫助真是感銘肺腑、永志不忘!然而,劉邦當時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沒有一點家庭的血緣關系和社會地位,又沒有什么經濟實力,蕭何算是他所結交的社會地位最高的朋友,卻能得到蕭何如此的提攜和幫助——劉邦的社交能力真是非同一般!夏侯嬰也是沛縣人,是劉邦結交的又一位朋友。他是沛縣政府中趕馬車的車把式。當時劉邦已擔任泗水亭長一職,夏侯嬰趕馬車迎送政府的官吏,只要有機會經過泗水亭,總是留下來同劉邦暢談一番才離去。后來,夏侯嬰當上了沛縣政府的辦事員,劉邦很高興,和他一起喝酒慶祝。喝酒就難免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朋友之間也不例外。劉邦和夏侯嬰酒喝多了就相互打鬧起來,打鬧中,劉邦失手打傷了夏侯嬰,被人以傷害罪告到了縣衙。
劉邦是亭長,如果傷害罪成立,他不僅要被處以重罰,并且還將斷送好不容易爭取得來的政治前途。為擺脫困境,劉邦和夏侯嬰訂立了攻守同盟。在審訊過程中,劉邦矢口否認打傷了夏侯嬰,夏侯嬰也極力申明不是劉邦傷害了自己。后來查出是夏侯嬰作了偽證,為此夏侯嬰被關在獄中長達一年多,并被鞭笞了數百杖,但他始終保全著劉邦,使劉邦免除了一場官司。劉邦造反以后,夏侯嬰也一直為他趕馬車,曾多次舍命救劉邦脫離險境。可見二人友誼之深厚。直至后來劉邦當上皇帝,夏侯嬰被任命為九卿之一的太仆,仍為劉邦趕馬車。劉邦當時還結交了一個好朋友任敖,是沛縣監獄的小吏。劉邦曾因犯法躲藏起來的時候,追捕劉邦的小吏捉不到劉邦,就把他的妻子呂雉關進了監獄,并且對她很不客氣,甚至試圖非禮。任敖知道后,怒氣沖沖地將這個捕吏打了一通,為劉邦出氣。劉邦這3個好朋友,都是沛縣的吏,其中蕭何的地位最高,夏侯嬰和任敖地位與劉邦相等。當時沛縣還有個曹參,他是獄掾,是主管縣監獄的。史書中沒有記載他和劉邦之間有比較親密的關系,看來劉邦未能巴結上他。盡管他后來也參加了劉邦的造反隊伍,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在評功封侯時,劉邦卻讓蕭何排在第一位,曹參排在第二位,應該說劉邦對曹參并不太公平。史書中記載說蕭何和曹參二人在造反前關系很好,但造反成功后兩人反而有了矛盾。可是劉邦和蕭何二人在臨終時一致認為中央王朝丞相一職的最佳人選就是曹參。這說明他們和曹參之間雖小有矛盾,但彼此還是十分了解的。按劉邦在造反前的社會地位,他既然能同蕭何交上好朋友,而曹參又是蕭何的好朋友,他也絕不會放棄結交曹參的機會的。劉邦和曹參的關系不親密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曹參有點瞧不起劉邦吧。從劉邦結交蕭何、夏侯嬰、任敖3個朋友這一現象可以看出,當時的劉邦雖然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兩眼只能看到近前的功利,但卻頗有心機。他在沛縣政府精心編織著一張能帶來好處的社交網。蕭何是縣令的主要助手,可以給劉邦諸多提攜自不必說。就是夏侯嬰,當時雖然不過是個馬夫,但一般人卻乘不起車,乘車的人不是沛縣的要員,就是上級政府的代表,夏侯嬰可利用這一特殊身份,了解到當時政治的動態。劉邦與夏侯嬰深交,很難說不是為了從夏侯嬰那里獲得他所不可能得到的政治信息。史書中記載夏侯嬰每次經過劉邦的泗水亭,總是要同劉邦暢談一番才離開,這正是劉邦要從夏侯嬰口中獲取大量政治與社會信息的生動寫照。任敖是個獄吏,當時秦國法律苛嚴,人民搖手觸禁。凡被關進監獄的人,都是因種種原因觸犯當時法律的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對當時的政權持或多或少的批判態度。即使自己不犯法,但由于當時秦國實行連坐政策,別人犯了罪,也會把自己牽連進一場官司中去。劉邦結交上任敖,不僅親戚朋友犯法時也可占點便宜,而且還可以通過任敖結識一些江湖豪杰。這樣的朋友,對劉邦來說,是頗為重要的。曹參當過沛縣主管監獄的吏,他深知其中的奧秘。因此,當他從齊國丞相的職位上離任,趕到中央任丞相的時候,他就曾囑咐他的繼任者要注意監獄和市場,千萬不可過多地干擾這兩處。他的繼任者很不理解,反問他說:“治理一個王國,難道沒有比監獄和市場更為重要的地方嗎?”曹參回答說:“并非如此。但是監獄和市場是兼容并蓄社會上各種各樣人的地方,如果你過多地干擾它們,就會使社會上為非作歹的人無處藏身。長久以往,這些人就會鋌而走險,造成社會的動亂。因此,我事先提醒你注意。”在這一點上,劉邦與曹參是持有相同態度的。也由此可見,劉邦當初結交任敖、曹參時,自有他的一番小九九,而且感受頗深。
劉邦的朋友也不僅只是些蕭何這一類的縣吏,他也結交了一些市井之徒的朋友,如周勃和樊噲之流,這些人后來也成了他打天下的武將班底。周勃和樊噲都是沛縣人,與劉邦有同鄉之誼。周勃以編織席子、當吹鼓手幫人辦紅白喜事為生;樊噲是屠夫;二人在當時都是市井之徒。劉邦在沛縣造反時,他倆都是中堅骨干,特別是樊噲,在起事的關鍵時刻,成為城內蕭何、曹參與城外的劉邦進行聯絡的中間人。想當初樊噲靠殺狗為生的時候,也沒想到自己整天躲著的賴吃之徒,竟然會成了自己的連襟,甚至還成了自己為之打天下的真命天子。傳說,原先劉邦經常去樊噲那里混吃狗肉解饞,但是歷來都是“賒”,實際上是白吃。樊噲受不了,但是躲得起,就把狗肉搬到河對面去賣。一次,劉邦正在發愁過不了河去,河面游來一只大烏龜,把劉邦馱了過去,又大吃了一頓狗肉。樊噲一氣之下,把烏龜殺來與狗肉一起煮,以解心頭之恨。出人意料的是,狗肉更加鮮美可口,遠近馳名……這自然只是傳說而已,但也可見二人關系開始時并不怎么樣。盡管樊噲如此躲避劉邦,但最終還是成了連襟。劉邦的妻子呂雉的妹妹嫁給了樊噲,這肯定是劉邦的撮合。也不知是因為狗肉吃多了,劉邦問心有愧的結果,還是他倆的關系一吃二吃,竟吃到了如此親密的程度。總之二人成了連襟,而且關系越來越密切。此外,劉邦還有個更為親密的朋友——盧綰。盧綰和劉邦同住一個里巷,兩家是世交,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是好朋友,劉邦和盧綰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當時,鄰里都來祝賀兩家同日喜得貴子。劉邦、盧綰長大后在一起學習,相互之間很親密。劉邦后來犯法,逃避在外,盧綰常常伴隨在他身邊,后來成了劉邦的心腹。劉邦的臥室他可以隨時自由出入,并參與機密策劃,劉邦對他的賞賜和信任,是其他將領、下屬都不可企及的。就連蕭何和曹參,也絕不可能達到像盧綰和劉邦那樣的親密程度。雍齒與劉邦都是豐邑人,地緣關系雖比盧綰遠,但比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任敖、樊噲等同縣人要近,也是劉邦當時結交的朋友。史書沒有留下關于雍齒的家庭背景、職業等方面的記載。但在劉邦造反時,他也是參加者之一,劉邦任命他為駐守家鄉豐邑的主將,將他視為自己的心腹之友。但雍齒有些瞧不起劉邦,在魏王軍隊攻打豐邑時,他背叛了劉邦,并頑強抵抗劉邦的反攻。盡管后來他還是投靠了劉邦,并立了不少軍功,劉邦仍舊對他耿耿于懷,總想找機會殺掉他。另外還有一個王陵,劉邦結交他的目的,極有可能是想依靠他的財力與影響力。劉邦結交的這些三教九流最后成了劉邦武裝勢力的主要力量,后來又成了劉氏中央政府組織的核心。在中國古代的幾百個帝王中,劉邦是出身最低的帝王之一。在秦末的激烈角逐中,他不占有任何優勢,但他卻能笑到最后,就是因為他的又混又賴的脾氣幫助了他。劉邦就是一枚磁鐵,幾乎把大部分英才都吸收到了自己的身邊,這樣的人,能不成功嗎?
隆準龍顏
傳說劉邦尚未出生的時候,老天就已經開始顯示神奇的征兆。一次劉媼在大澤旁歇息,大概是勞累過度,不覺酣然入睡,于是就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她與神人交合。當時電閃雷鳴,太公以為大雨要來了,急忙去找劉媼,只見劉媼躺在澤畔,一條蛟龍臥在她身上。劉媼因此而受孕,生下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