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漢王拜將(3)

巧,父子不通其情,夫妻不說其理,隨機應變,哪有什么一定之規,預先說個甲乙丙丁。丞相不必再問,下官實在無法奉告,還望丞相恕罪。”蕭何聽了大喜,盛宴款待韓信。蕭何款待韓信,愛才之情溢于言表,韓信也為之感動,但是從蕭何的言談舉止中,隱隱地猜到了劉邦對他的不信任。到了晚上,韓信辭別蕭何回到治粟都尉公館,打起了自己的主意。韓信想,如果不激一下蕭何,恐怕劉邦不知道自己的重要,漢王舊將也恐怕不會服氣,即使將張良薦書獻上,也難以取信百官。韓信心生一計……第二天下午,韓信吩咐門吏:“給我準備快馬,今夜五更要出遠門。”韓信將原先帶來的行李拴束停當,五更時分,匹馬單騎出東門而去。門吏見韓信有出走之意,天明立即去報告蕭何。蕭何早朝剛回,聽說韓信已出東門而去,大驚:“如果韓信出走,我們只好老死漢中了!”他來不及脫下朝服和報告劉邦,急到治粟都尉公館查看備細。門吏帶著蕭何到韓信房中,只見舊物不剩一物,新物全部封存。蕭何跺腳而嘆:“我屢次舉薦,漢王不肯大用,今日果然讓他走了。如果不及時追回,我們將終日不得安身。”蕭何立即帶著五六個隨從,各備兩匹快馬,急急忙忙向東門奔去,詢問守門兵士。兵士回答:“稟報丞相,今日五更剛開城門,只見一位將軍,騎銀鬃馬,背一口寶劍,直出東門而去。此刻至少已經走了五十余里了!”蕭何一行數人一邊追趕一邊詢問,沿途隨便弄些吃食,拼命追去。得到的回答只是已經去遠。蕭何一行追到了寒溪邊上。“寒溪”在什么地方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蕭何此舉對于興漢滅楚的重要意義……蕭何等人早已汗流浹背,只得下馬緩緩而行,沿著河岸慢慢尋找。遙遠的地方,仿佛是一紙剪影,單人獨馬,沿河緩緩而行……蕭何放開喉嚨:“韓將軍——”一邊拉著馬匹,跌跌撞撞朝那個影子飛奔過去,抓住那人的馬轡,聲音哽咽:“韓將軍!為何絕人如此之甚?相處日久,怎么不辭而別?將軍于心何忍?”韓信看見蕭何殷勤懇切,極忠盡職,仰天長嘆:“賢公忠心赤膽,漢王當興。世間人臣,多是嫉賢妒能,擅大權,開私門,舉枉措曲,好諛喜佞,結黨營私,哪個情愿犯顏苦諫,傾力舉賢,屈己下士呢?公之美名,千古流芳。有此賢相,漢室必興。韓信雖是駑馬之才,情愿傾心效命,愿為門下之客!”韓信也不是真要逃走,否則,憑韓信之智、之謀,別人想追也沒法追。況且,韓信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再去游說其他諸侯?自己拉起一個山頭?再回項羽那里去?回到淮陰去垂釣?蕭何永垂不朽之處,最為明顯的就是他鼎力推薦了出身低微的大將軍韓信……蕭何追趕韓信,當天未趕回來,耽擱了第二天的早朝。卻說劉邦早朝,周勃等人啟奏:“關東將領,思念故鄉,不愿意在漢中過苦日子,已經有數十人逃亡。丞相蕭何也不知何往,已經兩天了!”劉邦嘆道:“有的中途相從,有的糾聚而至,而今離去,不足為怪。蕭何與我,名為君臣,實為至交,怎么拋下我逃走呢?”劉邦坐立不安,飲食俱廢,方到宮中,又去便廁,內心焦躁不安,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如失左右手”。正當劉邦焦躁難忍之時,蕭何來拜見劉邦。

劉邦一見,又喜又怒,破口大罵:“你這家伙,跟著我這么多年,哪里離開過一天?近日諸將多有逃亡,你等也不辭而別?你說為什么?”蕭何說:“我不敢逃亡,我是去追趕逃亡之人,實為大王東征之事,力圖盡快恢復關中!”“你去追逃亡之人?去追何人?”“韓信!”劉邦又笑又罵:“諸將逃亡你等不追,卻去追一個韓信,好沒道理!”蕭何說:“諸將易得,失去不足惜,得到不足喜。至于韓信,國士無雙。大王如果希望久居漢中,不想再東取關中,安定天下,韓信的去留,則無關緊要,大王也不必重用韓信。如果大王要跟項王爭奪天下,除了韓信,沒有人能夠為你奪取天下。大王如果還不重用韓信為破楚大元帥,我等情愿送回官爵,回歸故里,當一個耕田老農,以免將來成為項王俘虜!”劉邦說:“你只聽韓信一言半語,只看到他某一方面的才能,便認定他可為大將。我是吃干飯的?有大將不用?選擇大將,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國家的安危,三軍的存亡,完全仰仗一人,如果一時輕信,用一個紙上談兵的人為大將,幾十萬大兵歸他指揮,數十員將領聽他約束,這是什么樣的重任?我拜韓信為將,真能下三秦,破項羽,定天下,這算你舉薦的功勞;如果韓信能言不能行,只會紙上談兵,臨事膽怯,逢戰敗退,不光我們都要當俘虜,還會招致數十萬生靈無辜死亡!我之所以到現在不敢輕易重用韓信,其道理就在這里!我知道這個韓信,他母親死了不能安埋,實在是無謀之輩;他寄食南昌亭長,乞食漂母,實在是無能之人;他甘受胯下之辱,市井之人都認為他膽小怕事,這是他沒有勇氣;他在楚數年,只當上一個執戟郎,實屬無用之物。無謀、無能、無勇、無用之人,怎么能為大將?古人說得好:‘有之于中必形于外。’若有具體表現,方可取信于人。只聽他的空口虛言,恐怕難以作為依據。丞相要三思啊!我也是為國著想,哪里單單是為了我自己。”誰說劉邦平庸無能,他有自己用人的規矩。蕭何也是鐵嘴,說:“真如大王所言,好像言之成據。但是,依我看來,恐怕未必如此!孔子在陳國、蔡國被人所困,不是他他無能;孔子在匡被人所圍,不是無勇;最后,他不得不去創辦私學,不是他無用。韓信乞食受辱,君子生不逢時,不是無用;他事楚幾年,只當上一個執戟郎,實在是未遇其主。我等與韓信深入交談和討論,洞見肺腑,他的確是天下奇才,絕不是紙上談兵之輩。我等日夜不安,冒死懇請大王破格加以重用!”劉邦并不生氣,只說:“今天太晚了,你們回去休息一夜,明天我們再議。”蕭何回去,又對韓信說明日漢王開會,拜賢公為大將!告辭而回。韓信獨居室內,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心想:“蕭何如此愛賢,為國不遺余力,可是漢王屢次不用,只不過嫌我家貧身賤……”韓信心情久久難平!正在此時,侍候下人來告:“丞相來見賢士。”韓信忙整衣出迎。兩人入座,韓信問:“丞相此時尚未就寢?”蕭何說:“心中系著國家大事,哪里能高枕安臥。今有一事,還想聽聞。賢士在楚,范增極能知人善任,那時必然薦舉,賢公必有良策,一向未聞談及。”韓信說:“范增極為知己,曾經屢次推舉,但霸王不聽。漢王出咸陽,歸漢中,燒棧道,我曾給項王上了一表,可是霸王不用吾計。”韓信接著將表文復誦一遍。蕭何聽完,大驚:“假使項羽依賢公之奏,我等終身不得出漢中一步了。西楚天下,必然堅如磐石。”韓信說:“項王不用我的計謀,但是彼時我并沒有離楚歸漢之意。后來聽說范增被陳平賺出咸陽出使彭城,臨行之時,專門奏請三件事:一是不能放漢王去漢中;二是不可離開咸陽;三是重用韓信,否則,必殺之。我知道項王決不會重用我,恐怕被范增設謀陷害,所以,決心背楚歸漢,必無他意。丞相深夜來此叩問此事,必然是夜靜之時,恐怕我是范增心腹,又見昨日匹馬逃亡,專來漢中打聽虛實,傳給范增,所以丞相深夜來問。丞相晝夜為國,竭忠盡智,既然有此疑心,我有一物,獻給賢公,保管漢王釋去嫌疑,免去丞相苦諫之苦。”

蕭何感到奇怪,忙問:“將軍有何妙物,請賜一觀。”韓信從書囊之中,細心取出張良薦書,遞與蕭何。蕭何接書在手,于燈下細看之后,驚駭不已,拜伏于地說:“賢公到此許久,為何不肯拿出張良薦書?我終日苦諫,費盡心力!漢王見到此書決不會再有猶豫!”韓信說:“我出身微賤,唯恐初投漢王,未有寸功,丞相恐不信任。所以暫時隱瞞子房先生薦書,待丞相竭力舉薦,我也有機會表露薄才,然后才敢將薦書奉上,丞相之心才能釋然。”蕭何再拜:“賢公真是天下豪杰,所作所為與尋常不同。我更覺得將軍雄才,決不相舍。”次日,蕭何去見劉邦,將張良薦書獻上。劉邦接書觀看,驚問:“韓信既然有張良薦書,為何不早早拿出來呢?”蕭何將一應情況詳細告知。劉邦說:“丞相屢次舉薦,未敢準信,不想子房先生也有書舉薦,真是英雄所見略同,韓信確有雄才大略。我見事不明,久逆愛卿忠愛之意。我今日知過。今日即拜韓信為大將,略表我的歉意。”蕭何說:“我等為國薦賢,不是一己之私。今日依據張良舉薦之書,大王方知我等不是濫舉。但是如果拜韓信為將,恐怕最終還是留不住韓信。”劉邦說:“拜將恐輕韓信,拜為大將,重加封賞,韓信總可留了吧!”蕭何說:“拜為大將,韓信可留,但是大王如何舉行拜將之禮?”劉邦說:“馬上召來,當面加封即可,這又何必多問?”蕭何說:“大王這樣不合禮數,拜人為大將,就像呼喚嬰兒,大王以為封大將,賜重賞,已經足夠,但是在我看來,韓信仍然不可久留。”“丞相看怎樣行?”蕭何說:“大王如果欲拜韓信為大將,必須選擇良辰吉日,設壇祭告天地,齋戒三日,方顯拜大將的隆重。”劉邦準奏,命蕭何具體辦理。蕭何經過多日精心策劃,給劉邦上奏圖本,其文說:壇高三丈,象征天地人三才;壇寬二十四丈,象征二十四節氣。壇中間,排列二十五人,各穿黃衣,手持黃幡、豹尾、斧鉞、金戈等器具,按中央戊己土之意,成為勾陳之像;壇東面排列二十五人,各穿青衣,手持青旗,為東方甲乙木,成青龍之狀;壇西面排列二十五人,各穿白衣,手執白旗,為西方庚辛金,成白虎之狀;壇南面排列二十五人,各穿紅衣,手執紅旗,為南方丙丁火,成朱雀之狀;壇北面排列二十五人,各穿黑衣,手執黑旗,為北方壬癸水,為玄武之狀。壇分三層,各層都要準備祭器、祝文。壇四周排列執雜色旗三百六十五人,排成周天三百六十五度。雜色旗之外,排立七十二人,務必高大魁梧之士,各執劍戟,按七十二候排列。壇前,自北到南,左右排列文臣武將,中間筑成黃土通道,直到壇下。四面樹立四面鎮靜牌,每牌之下,一員牙將帶領,后列二十名甲士,如有喧嘩亂隊之人,即時擒拿,軍法從事。

劉邦看完圖本大喜,派專人負責監造,限期完成。這是蕭何要樹立韓信的威風,專門設計了這樣一個十分莊重的儀式。蕭何為了韓信,真是煞費苦心。諸將聽說漢王筑壇拜大將,人人揣摩自己能拜為大將,疑議不定。特別是那些跟著劉邦一直奮戰的將領,更是認為非己莫屬。樊噲揚言說:“我與漢王沛、豐起兵,攻入關中,救駕鴻門,隨軍漢中,可謂功勛卓著,同甘共苦,今日筑壇拜將,舍我其誰?”心中喜氣洋洋。諸將議論說:“聽說蕭相國舉薦大將,但是不知何人,如果以起事功臣來看,不過樊噲、周勃、滕公幾個人而已,大概不會超出這幾位。”壇場如期修筑完畢,漢王按蕭何意見,傳令3日之內不判刑,不殺牲,不飲酒,不食葷,屆時清宮除道,百官都要到場聽令。至期,漢王劉邦起駕,直到相府,傳令韓信上車。諸將聽說拜韓信為大將,“一軍皆驚”。經過蕭何等人的全力維持,韓信終于登上了拜將臺。韓信登臺一層,都要由太史向天宣讀祝文。三層臺階,三道祝文,儀式十分隆重。儀式完畢,劉邦拜韓信為破楚大將軍。韓信終于由一個餓夫,成為了三軍統帥。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擔負起了統一天下的重任,立即準備東征事宜。為了師出有名,韓信上了一表:伏觀時局變化,仰視圣德宏威;大王退居漢中,為王巴、蜀,實為明王之舉。但是大王欲圖天下,此地絕非久留之地,理當準備東征事宜。項羽實屬暴秦之余孽,楚人之獨夫:謫遷諸侯,放弒義帝,逆天篡位,建都彭城;誅子嬰于軹道,坑降卒于新安,屠戮咸陽百姓,焚燒秦國宮室……項羽大失天下心,激起天怨人怒!大王乃天生圣賢之主,正該仗義正名,滌除殘暴,救萬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懸。王師一出,百姓必將簞食壺漿,楚兵必將倒戈卸甲,三秦可以傳檄而定,六國可以不戰而取。此乃一統山河,萬世帝業。恭請大王德民寬仁,興神武之師,創萬世基業。下臣韓信,誠惶誠恐之至,懇請大王傳令:興仁師,發義兵,雪左遷漢中之恥,復為王關中之約……劉邦看了韓信表章,大喜,立即封樊噲為先鋒,曹參為軍正,殷蓋為監軍,準備大駕親征。韓信來到教場,只見隊伍不嚴整,士卒不齊備,將佐不知陣法,不明進退;軍營安排,雜亂不齊,未得向背。韓信早有準備,按照自己的方法訓練全體兵將。有的士兵不服指揮,韓信下令斬首示眾,從此全軍肅然,隊伍面貌煥然一新。韓信訓練20余日后,決定舉行一個閱兵式,上表請劉邦校場閱兵。劉邦看到閱兵表演,大吃一驚,如此短短時間,隊伍發生如此變化,心中大喜過望。閱兵完畢,隊伍列隊聽令。韓信全副披掛,向前上奏劉邦說:“下臣身著甲胄,不便施禮,今有章奉上,望大王下詔告示三軍。”

劉邦早已看過,即命一個善讀之人當眾宣布,其文略云:西楚霸王項籍上違天命,放弒義帝,下虐其民,殘殺百姓,惡貫滿盈,天人共憤。朕先入關中,當為關中之王,但是反而因功獲罪,被貶到漢中之地,實在是忍無可忍。破楚大將軍韓信,各位大小將領,各隊軍士,征討逆楚,義不容辭。大將韓信,代命行誅,不用奏請,大家都要聽從指揮。向前一步,英勇殺敵,立功重獎;后退半步,貪生怕死,犯過重罰……三軍將士聽罷,無不心驚膽戰!韓信遂派軍正曹參分發軍規,各營懸掛,三軍將士務必反復學習,其內容如下:(一)聞鼓不進,鳴金不退,旗舉不正,旗倒不扶,叫做悖軍,犯者斬首;(二)呼名不應,點視不到,違期不到,動作乖戾,叫做慢軍,犯者斬首;(三)夜間警報,懶惰不傳,更鼓違倒,號令不明,叫做懈軍,犯者斬首;(四)口出怨言,不敬主將,不聽號令,蠻橫不化,叫做橫軍,犯者斬首;(五)哄堂狂笑,蔑視規約,突馳軍門,肆無忌憚,叫做輕軍,犯者斬首;(六)弓弩斷弦,箭無羽鏃,劍戟不利,旗幟凋敝,叫做欺軍;犯者斬首;(七)傳播謠言,裝神弄鬼,借夢放毒,相信邪說:叫做妖軍,犯者斬首;(八)尖舌利齒,搬弄是非,挑撥吏士,制造矛盾,叫做謗軍,犯者斬首;(九)毆打百姓,侵虐人民,調戲他人,奸淫婦女,叫做奸軍,犯者斬首;(十)盜竊財物,據為己有,奪人首級,據為己功,叫做盜軍,犯者斬首;(十一)私進要地,私問將領,打探機密,欲行不軌,叫做探軍,犯者斬首;(十二)將知其謀,兵知其令,漏泄外人,敵人知之,叫做背軍,犯者斬首;(十三)調用之時,閉口不答,低眉弄眼,面有難色,叫做恨軍,犯者斬首;(十四)隊伍行進,插前越后,高聲喧嘩,不服禁訓,叫做亂軍,犯者斬首;(十五)詐傷詐病,逃避征戰,捏傷裝死,逃避戰斗,叫做詐軍,犯者斬首;(十六)主掌錢糧,徇私舞弊,任人唯親,士卒結怨,叫做弊軍,犯者斬首;(十七)觀敵不審,探賊不詳,虛報軍情,貽誤戰機,叫做誤軍,違者斬首。

韓信從此當上了興漢滅楚大元帥,有了縱橫馳騁的戰場,有了登臺亮相的舞臺。他不負重托,指揮千軍萬馬,攻必克,戰必取,百戰不殆,被譽為“兵家之神”,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勛。

平定三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山县| 正蓝旗| 肃宁县| 南汇区| 乃东县| 启东市| 广水市| 社会| 江源县| 慈利县| 和田市| 通河县| 拉萨市| 安西县| 海兴县| 扬中市| 宁强县| 宝坻区| 汝南县| 民权县| 集安市| 静海县| 会理县| 廉江市| 获嘉县| 盱眙县| 峨眉山市| 磐安县| 都匀市| 娄烦县| 海南省| 西畴县| 定边县| 潜山县| 博客| 濮阳市| 澜沧| 小金县| 九江市| 高邑县| 沂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