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漢王拜將(5)
- 劉邦傳 劉備傳 趙匡胤傳 朱元璋傳(超值金版)
- 禾君
- 3315字
- 2014-03-24 16:07:23
弱?然而,韓信兵出陳倉,智取散關,水淹廢丘,章邯敗亡,如秋風卷落葉之勢,哪里像項王那樣久戰不絕,弄得師勞力竭。大夫剛才所言,可是不知強弱之變。”周叔說:“什么又叫不識時務之機?”張良說:“天下有一定之時,一定之勢。方今天下,時與勢都未有定準。項王恃強暴虐,專行殺戮,雖然曾經分封諸侯,但是未得其時。項王不在關中建都,而建都彭城,雖霸諸侯,卻失去了人心,未得其勢。漢王隆準龍顏,天命有歸。輕入關中,兵不血刃,知人善任,民心歸附。漢王得天時,審大勢。大夫不準備歸依漢王,所以說你不識時務之機。”周叔又問:“霸王又是如何為人?”“霸王記小過,忘大恩。齊、燕無過,封王未久,舉兵討伐,兩國民無寧日。由此來看,西魏也難平安無事。不早做準備,而項王破齊、燕而轉兵攻魏,大王能與之抗衡嗎?由此可見,大夫不了解項王為人?”魏豹見周叔被張良駁得無言可對,忙說:“張良先生之論,正合我意。快寫文書,準備禮品,同子房先入關中依附漢王……”張良一席話語,把魏豹、周叔一一說服,主動歸附劉邦,完成了他的第一項任務。張良與周叔又回到咸陽,履行有關歸附手續不提。張良說服魏王豹歸附劉邦,與周叔一起來到咸陽完成一應外交手續,漢、魏均大喜。接著,張良又準備親去洛陽說服申陽。張良與韓信密議此事。韓信說:“陸賈一去不回,申陽恐怕不肯依附漢王,先生此去必須……”張良大喜道:“我也是如此考慮。”韓信令樊噲、灌嬰:“你二人帶領三千人馬,一律聽從子房先生之令,確保先生大功告成。”張良帶著二將并三千人馬前往洛陽,出咸陽不遠,張良密謂樊噲、灌嬰如此如此,兩人
引兵自去。不止一日,張良來到洛陽,到王府求見申陽。申陽正與陸賈談論國事,聞報忙問陸賈:“張良為何而來?”陸賈說:“張良到來,一定是替漢王做說客。大王有心歸漢,就聽從他的言語;如果一心向楚,可將張良押往項王處獻功。亞父范增深恨張良,大王一心歸楚,必然得到項王寵幸。這就是所謂害一人而成大事。”申陽說:“我受項王之封,豈有歸附漢王之理?”陸賈說:“大王實心向楚,我暫且回避。大王與張良相見,不能讓他開口,即令武士擒拿,星夜押去彭城!”陸賈知道張良天生辯才,只要一開口,申陽必定猶豫不定,所以獻此歹毒之計。申陽連稱妙計,傳令門官喚張良進見。張良許久才聽到召見之聲,心中早已盤算清楚:“申陽商議多時,方來喚我,定是陸賈定計擒我,豈知我也算好等你!”張良入見申陽。申陽在殿上見張良遠遠到來,早已手握劍柄,大呼:“張良是漢王說客。楚王有旨,遇到張良,立即擒拿,囚赴彭城。來人,給我拿下。”武士不等張良開口,在殿上將張良綁縛起來。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張良一言不發,任憑擒拿,只是暗中冷嘆。申陽即令一員部將帶兵士百名,押著張良奔赴彭城。陸賈見捉了張良,進言說:“一個部將去見項王,恐怕難以對答。我愿隨行,順便打聽項王伐齊情況,也可與范增進一步通好。”申陽備辦禮品,打點停當,叮囑陸賈疾去早回。陸賈告辭申陽,帶著十幾個從人,從洛陽大路去追趕押送張良的隊伍。申陽部將押著張良,離開洛陽五十來里,來到去彭城的必經路口。這里一片森林,平日間多有土匪出沒,部將囑咐士兵小心在意。正當他們小心行走之時,林中突然閃出一員大將,當頭大喝:“來者何人?押解何人?快快留下買路錢,否則休想過去!”申陽部將出面說:“我是洛陽王部將,今領王命押送囚犯去彭城見項王。你等草寇小賊,須知項王強大,申王猛勇,急早退去,休得自尋死路!”那大將大怒:“項王何強,申王何勇,在我心中,不過嬰兒!”舉手中方天畫戟直殺過來。部將一行人不是對手,落荒而逃,部將被刺死。追趕一二里,正逢陸賈趕來。那位大將認識陸賈,下令眾軍一下子把陸賈捆綁起來。那人不是別人,正是漢王大將樊噲。他奉張良之命,在此已經等候多時。張良在樹林中坐定,眾人將陸賈捆到面前。張良責備說:“你跟著漢王幾年,待你甚厚,如今卻叫申陽拿我,如不是早已料定,險遭毒手,你背德忘恩,何以至此?”陸賈辯解說:“我跟隨漢王,情況與先生相同。先生念念不忘韓國,我也念念不忘申王。陸賈不敢有二心,先生難道有二志?先生決心為韓國報仇,陸賈不過為申王盡心而已!先生怎么責怪陸賈,說是背德忘恩?”陸賈不愧是一個有名的說客,反問張良,不能說是無理!張良說:“算你花言巧語。你難道不知漢王是忠厚長者,應該力勸申陽歸漢,怎么一心事奉項王,反與漢王為敵呢?”陸賈說:“我問申王,事漢呢,還是事楚?申王說受楚封,只事楚,所以我先擒拿先生獻給項王之計,因為申王是楚之臣子。”
張良說:“漢王、項王,誰仁?誰暴?誰寬?誰殘?難道不是一目了然嗎?你怎么不勸申王棄惡揚善呢?”樊噲說:“陸賈擒先生獻給楚王,以此表示申陽忠心;我擒拿你陸賈獻給漢王,也可以表示我的忠心。先生不要再與他辯論?”將陸賈押著向西而行。擁送張良的那100軍士,只剩10余人,急忙逃回洛陽,稟告申陽,告知張良被強人搶去,又搶走了陸大夫,殺死部將,他們死命逃回。申陽一聽,大怒:“哪里有如此強人,膽敢如此無理?”申陽急點1000人馬,開出洛陽,趕到大林之中,空無一人。詢問附近村莊,只說早些時候有些人馬,但如今四散,不知走哪路去了。申陽與左右商議一番,欲往大路去趕。只見大路上走來三五個行人,都帶著各種行李。申陽尋思強人如走大路,這些行人行李豈不被搶去?派人上前去問。眾人說:“前面路上沒有軍馬。”申陽調轉人馬,往小路拼命趕去。小路難走,溪澗曲折,走了不過十來里路程,天色漸暗。申陽害怕強人害了陸賈性命,可是道路難行。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正巧這時,一聲炮響,燈火通明,樊噲一馬當先,舉起方天畫戟,大喝一聲:“看在陸賈面上,饒你一死!”申陽倉皇之間,勒馬回頭便走。黑樹林中,轉出數人,絆馬索齊發,絆倒申陽坐騎,眾軍一擁而上,將申陽捉了。樊噲下令鳴金收兵,綁縛申陽,來見張良。張良秉燭高坐帳上,見軍卒押著申陽過來,急忙下帳親解綁縛,扶于座上,拜伏在地:“張良奉漢王之命,恭請大王合兵伐楚,為天下除暴安民。不料大王不從,捉拿張良送楚請功。幸好張良預先設下這條計策,先調陸賈,后賺大王。樊噲等人深恨大王欲害我等,意欲加害,多得陸大夫為大王再三求告,因此不敢下手。我看漢王是一個有德長者,不是項王殘忍之輩,大王理當歸附,永保富貴,請大王三思。”陸賈也從帳后急出,勸諫說:“大王應該聽從子房之言,歸附漢王,永保富貴。如今洛陽城已被灌嬰賺入,大王也無家可歸。樊噲將軍因大王擒拿子房先生,欲要加害,臣再三哀求,方得保全。漢王手下英雄豪杰眾多,大王不可違了天命!”申陽說:“事已至此,請張先生同到洛陽,安置眷屬停當,就與陸賈往見漢王。不知子房先生可否應允?”張良答應,與申陽、樊噲、陸賈一行,帶著隊伍,來到洛陽城下。只見洛陽城頭,遍插漢軍紅旗,軍士林立,四門緊閉。灌嬰立在城頭大呼:“我奉張軍師之命,昨晚已進城安民,閑雜人等,不得出入。”申陽看見,目瞪口呆,方信陸賈所說的灌嬰賺城之語,暗稱張良真乃天神。張良令開門,灌嬰命人打開城門,放下吊橋,迎接張良一行進城。城內安然如故,雞犬不驚。申陽說:“漢王的確知人善任,看到這些便知用兵如神。”請張良、樊噲進入朝內。灌嬰說:“子房先生、樊將軍,不可入內,人心如或有變。我大營在此,請大王與軍師、樊將軍在營中相會。”申陽嘆息說:“漢王手下有如此人物,怎么能不統一天下呢?”折箭發誓說:“大丈夫一言既出,決不更變!漢兵把守四門,灌將軍在此扎營,洛陽已為漢地,將軍不必多疑。”正在言語,兵士報告:“大將周勃、柴武統領精兵三千,前來接應。現在城下駐扎,欲見軍師。”張良吩咐將二將請入。二將拜見張良,與申陽、陸賈一一見過。
張良問:“二位將軍,緣何引兵遠道而來?”二將說:“軍師離開咸陽二日,元帥放心不下,又差我二人前來接應。沿途都有探馬,接應傳報消息,晝夜傳報六七百里,我等剛出潼關,已經知道軍師智取洛陽。”申陽聽說,驚訝不已,忙邀張良與眾將入內,設筵款待。次日,張良帶著眾將和申陽、陸賈趕赴咸陽,漢王升殿迎接,張良等將調陸賈、賺申陽等事細說一遍。劉邦大喜說:“不是先生妙計,哪得這樣一舉兩得?”隨即召申陽、陸賈進見。劉邦以重禮迎接申陽,申陽終于打心眼里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