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皇叔劉備(1)
- 劉邦傳 劉備傳 趙匡胤傳 朱元璋傳(超值金版)
- 禾君
- 5539字
- 2014-03-24 16:07:23
梟雄的本錢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資本。曹操靠自己祖父曹騰為權(quán)宦的條件很早就在政壇上嶄露頭角,加上自己非凡的才干,很快就站穩(wěn)了腳跟,掌握了天下的大勢;袁紹和袁術(shù)兄弟靠的是四世三公的門閥,由于祖上的功德,積累了豐富的政治資源,所以在爭霸初始時實力最為雄厚;其他的很多人,要么是祖先留下了雄厚的財產(chǎn),如孫權(quán),他的基業(yè)是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打下來的;孔融自幼聰穎過人,名震天下;劉表為“八俊”之一,很早就成了知名人物。而劉備的本錢是什么呢?《三國志》生動地記載了劉備的生平,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亂世豪杰的一些經(jīng)歷。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劉勝在漢武帝時被封為涿縣陸城亭侯,后在宗廟祭祀中因獻金助祭不合規(guī)格,觸犯律令,被削去爵位,于是世代就在涿縣安家。劉備的祖父、父親都曾經(jīng)在州郡為官。但由于父親早逝,家業(yè)逐漸衰落,劉備也就成為最底層的平民百姓。由于年少喪父,家境貧寒,劉備不得不從小跟隨母親靠販草鞋、織葦席為生。他家的屋旁有棵大桑樹,枝葉繁茂,從遠處看去就像皇帝乘坐的華車的車蓋。劉備小時候跟同齡的小孩兒在樹下玩耍,并對伙伴說:“我將來一定要乘上有真正篷蓋的天子之車。”嚇得他叔父急忙訓斥他不要胡說,這可是滅門之罪。劉備15歲時,奉母親之命外出游學,拜同郡人、原九江太守盧植為師。盧植是當時的大儒,學問精深。但劉備對讀書做學問的興趣不大。《三國志》中說他“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他身高七尺五寸,垂手過膝,回頭能看到自己的耳輪。平時少言寡語,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結(jié)豪俠之士,因此,許多少年爭相歸附他,同族人稱他“非常人也”。可見,年少清貧使得劉備沒有紈绔子弟的壞習氣,反而培養(yǎng)了他的胸懷和志向。其中善于待人,喜歡結(jié)交這種品格,對他后來的事業(y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國時期,幾乎可以說,沒有哪位英雄能在品格上和劉備爭個高下。在所有人中,劉備是最孚眾望、最得人心者,也是最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思想理念的政治家。作為一代豪杰,劉備也不是如《三國演義》所描寫的那樣溫文爾雅、形同儒生,而是很有勇力,血氣方剛之人。他借參與鎮(zhèn)壓黃巾起義而嶄露頭角,因為作戰(zhàn)十分勇敢而多次立下戰(zhàn)功,在危難之際,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應變之才。在一次戰(zhàn)斗中,他不幸受傷,為了逃過敵人的殺戮,他裝成死人,終于從敵人的眼皮底下逃過劫難。戰(zhàn)爭結(jié)束,他因為“有武勇”、“有軍功”而被任命為安喜尉。劉備最吸引人的是他的為人和品格方面。東漢末年,國家動亂,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田園荒蕪,衣食無著。劉備擔任平原相時,把府中財物施舍給百姓,幫助他們度過饑荒,而他自己則在府里跟手下人同席同食,從來不擺架子。結(jié)果得到了當?shù)匕傩盏膿泶鳎蠹叶細w附他、愛戴他,起事之初就很得人心。當時有個叫劉平的富室一向看不起劉備,不甘心受劉備管治,于是,買通了一個刺客去行刺劉備,劉備毫不知情,對其熱情款待,刺客深受感動,不忍下手,于是將來意告訴劉備,作別而去。這一點,和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趙衰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備剛開始起事的時候,手下只有一千多人,之后有幾千饑民投靠,實力很小,官職只是個平原相,位卑言輕,在各大諸侯面前,還沒有說話的余地。但他靠仁德為自己樹立了威信,獲得了好的名聲。公元196年,徐州牧陶謙病重,對其別駕糜竺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后糜竺率人迎請劉備,劉備不肯接受。徐州所屬官員陳登、孔融繼續(xù)勸說,強調(diào)現(xiàn)在百姓擁戴賢能之主,徐州殷富,有人口百萬,據(jù)此既可扶助朝廷,又可濟世安民,劉備才同意接任。陳登等將此報告給當時最大的割據(jù)列強袁紹,袁紹回書表示贊成,說:“劉備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孚所望也。”不久,袁術(shù)、呂布相繼前來攻奪徐州,劉備被呂布趕走,開始了顛沛流離生涯。盡管劉備既沒有兵力,也沒有地盤,但所到之處均深受禮遇和尊敬。他被呂布打敗后投靠曹操,曹操對他很是優(yōu)待,舉薦他為豫州牧,幫助他反擊呂布。在呂布勢力被消滅后,曹操又表薦劉備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在一次,酒席間閑談時,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曹操識見過人,他如此敬重劉備、稱贊劉備,主要在于劉備既有雄才又深得人心。曹操的謀士程昱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曹操卻不敢輕舉妄動,他也知道劉備是個潛在的對手,但劉備的名聲很大,而當時曹操剛打起挾天子令諸侯的旗號,勢力和袁紹等比起來還遠遠不夠,如果殺了有仁德之名的劉備,他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可能會導致離心離德,這是曹操不能做的。因此,說道曹操不殺劉備,實際上是劉備的品格救了他自己。不久曹操派劉備去阻擊袁術(shù),程昱、郭嘉都說:“劉備不可縱。”曹操很后悔,已追之不及。劉備借著這個機會從曹操那里逃出,襲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屯兵于沛(今江蘇沛縣),開始打起自己的旗號,與曹操分道揚鑣。此時正是袁、曹官渡之戰(zhàn)前夜,但曹操仍決定進擊劉備。諸將都說:“現(xiàn)在與主公爭天下的是袁紹,如今袁紹已引兵前來,卻東征劉備,假若袁紹乘虛而入,那怎么辦?”曹操說:“夫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為后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于是親自引兵攻擊劉備,劉備不得已又投奔袁紹。聽說劉備前來投靠自己,袁紹非常高興,他一面遣將沿途迎奉,一面親自離鄴城二百里,去跟劉備相見。袁紹在當時勢力最為強大,他如此屈駕迎接劉備,主要也是劉備的德行、品格在起作用。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又親自向駐兵汝南一帶的劉備發(fā)動進攻,劉備轉(zhuǎn)而投奔荊州劉表。劉表是當時南方最大的勢力,聽說劉備前來,也出郊歡迎,待以上賓之禮。接著又給劉備增加兵力,派他屯居新野,阻擊曹軍進攻。劉備的品格使得他有極強的凝聚力,在他的感召下,許多荊州豪杰爭相歸附。劉表這才對劉備起了疑心,暗中防備,不敢予以重用。盡管如此,他對劉備仍然十分敬重,待遇也十分豐厚,而且一收留就是七年,對此劉備是深為感激的。當曹操南下,劉琮背著劉備派人至新野向曹操投降。劉備處境十分危急之時,他沒有乘劉表剛亡故、劉琮剛繼位即降曹這個機會,奪取荊州。當時劉備從樊城撤退經(jīng)過襄陽時,諸葛亮勸劉備攻劉琮、得荊州,劉備說:“吾不忍也。”只是停下馬來呼劉琮,劉琮嚇得低著頭站不起身來。隨后,劉備又去劉表墓地,拜辭哭別。據(jù)史書記載,劉表臨終時曾將荊州托付劉備,劉備沒有接受,他對諸葛亮等人說:“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對他來說,當時取荊州而據(jù)之是最佳時期。但如果這樣做了,他多年打下的基業(yè)也就毀于一旦。沒有了品格感召力的劉備,即使得到了一塊棲身之地,但如同毀掉了金字招牌一樣,難有大的作為。因此,盡管荊州對劉備來說已由諸葛亮定為爭霸圖強的首要目標,但他也決不在違背信義的情況下圖取。在品格和實力面前,他只能選擇前者。因為他和曹操、孫權(quán)等人相比,只有這一點是能超過他們的,放棄了這一優(yōu)勢,他就只能任人宰割了,即使得到了荊州,也遲早會失去。所以,劉備的這一決定充分顯示了他的真正魅力。
依附劉表這段時間,劉備雖然無權(quán)無勢,但他靠自己的人品征服了荊州百姓。當他由樊城經(jīng)襄陽向江陵撤走時,“(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余萬,輜重數(shù)千輛,日行十余里。”部下勸劉備盡快前進,占有江陵,說現(xiàn)在相隨的人眾雖多,但能作戰(zhàn)的士兵少,如若曹操兵馬追來,怎么擋得住?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他堅決跟十余萬民眾一起走,盡管這樣做有可能被曹操追上,也決不遺棄百姓。結(jié)果,由于跟隨的民眾太多,部隊行進緩慢,劉備終于被曹操趕上,遭受重大挫折,夫人死了,剛滿周歲的兒子阿斗也差點失去,只剩下數(shù)十騎斜趨漢津,正好遇到關(guān)羽的船隊,才幸免于難,得以由漢江至夏口。劉備盡管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表面上一時失利,卻為后來爭取民心、取得主動積累了更多的資本。對此,東晉著名學者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給予了劉備極高的評價:“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其終濟大業(yè),不亦宜乎!”劉備的仁德品格給他帶來了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凝聚力。不久,被曹操打散的部隊很快又集結(jié)到他的身邊,參加了赤壁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后,已歸順曹操的很多劉表的部下又紛紛投奔劉備,短短時間之內(nèi),劉備的勢力迅速崛起,形成了三國鼎足之勢。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死,終年62歲。死前,他還留下遺詔給太子劉禪說:“我起初患了痢疾,又轉(zhuǎn)發(fā)其他病癥,大概已經(jīng)沒有再活下去的希望了。人活到五十歲而死,就不算短命;我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還有什么感到遺憾的呢?我放心不下的,只是你們兄弟幾個。有人告訴我,說丞相稱贊你的智慧及度量很有進步,果真如此,我還有什么可以憂慮的!你要好好自勉、自勉!凡是壞事,不能認為小就去做;凡是好事,不能認為小就不去做。只有賢德之人,才能讓人心服。你父親德行淺薄,沒有可值得效法之處。你可以閱讀《漢書》、《禮記》,空閑時分,還必須閱讀諸子百家的書以及《六韜》、《商君書》,這些書能使你的智慧和見識增長。又聽說丞相已經(jīng)為你把《申子》、《韓非子》、《管子》和《六韜》抄寫了一遍,還沒有到達你們手中,就在路上丟失了。你可以再好好向他請教。”劉備臨死前對兒子的囑托具有深遠的意味,他希望自己生前沒有實現(xiàn)的想法能夠在劉禪在位時成為現(xiàn)實。為此他諄諄教導劉禪如何做一個賢明的、有才干的君主,延伸自己的仁愛思想。這是他一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也是劉備全部政治權(quán)智精華的濃縮。三國三巨頭有著鮮明的品格特點。曹操有非凡之能,但給人的印象是“奸”;孫權(quán)也非凡人,但生性多疑,給人的印象是“猜”;三人中,劉備的基礎(chǔ)最為薄弱,能力也最低,但在品格上,他遠遠超過曹、孫二人,那就是他的“仁”。他重百姓、講仁德、守信義,沒有這些,他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
三辭徐州
劉備的權(quán)力來自于不斷地攬取他人的權(quán)力,主要是地域控制權(quán)的攬取。他不愿意表露出對地域控制的欲望,而是等待時機,先做好輿論方面的工作,借他人之口達到自己的目的。對于還不成熟的機會,他寧愿暫時放棄,在徐州的謀奪上,劉備就施展了欲擒故縱之法。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割據(jù)兗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瑯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兗州。途經(jīng)徐州時,徐州牧陶謙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張送曹嵩一行。不料張殺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財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賬記在陶謙身上,以為父報仇為名,發(fā)兵攻徐州。陶謙面對兵臨徐州城下的曹操大軍,自知難以抵擋,便采納別駕糜竺的建議,請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來相救。孔融請劉備同去救陶謙,劉備遂欣然帶領(lǐng)關(guān)羽、張飛、趙云和數(shù)千人馬奔赴徐州。劉備率軍在徐州城下與曹軍于禁所部小試鋒芒,初戰(zhàn)告捷,使久被曹軍圍困的徐州暫時緩解了危機。于是陶謙急令將劉備迎入城內(nèi),盛宴款待。陶謙見劉備儀表軒昂、語言豁達,心中大喜,便命糜竺取出徐州大印,讓與劉備。劉備忙問:“你這是什么意思?”陶謙說:“當今天下大亂,國將不國;公乃漢室宗親,正當為國出力。老夫年邁無能,情愿將徐州相讓。公勿推辭。我當自寫表文,申奏朝廷。”劉備馬上離席再拜說:“劉備雖是漢室后代,但功微德薄,任平原相還怕不稱職。我本是為了義氣前來相助,您這樣說,莫非懷疑我有吞并徐州的念頭?我要有此念,皇天不佑!”陶謙說:“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決非虛情假意。”但劉備只是推辭,終不肯接受。糜竺見二人再三辭讓,便說:“現(xiàn)在兵臨城下,且當商議退敵之策。待事平之后,再議相讓不遲。”于是劉備說:“我想寫信給曹操,勸其和解。曹操若不答應,再戰(zhàn)不遲。”曹操正在軍中與諸將議事,看到徐州送來的劉備的信。信上說:“備自關(guān)外得拜君顏,嗣后天各一方,不及趨侍。令尊被害,實因張不仁,并非陶謙之罪也。目今黃巾余徒,擾亂于外;董卓余黨,盤踞于內(nèi)。愿明公先朝廷之急,而后私仇;撤徐州之兵,以救國難,則徐州幸甚,天下幸甚!”這封信惹怒了曹操,準備發(fā)兵攻打陶謙。恰好這時呂布攻破兗州,進占濮陽,威脅曹操后方。因而曹操便順水推舟,賣個人情,接受劉備建議,退兵而去。陶謙見曹軍撤走,徐州轉(zhuǎn)危為安,便請劉備、孔融、田楷等聚會,慶祝解圍。飲宴既畢,陶謙再向劉備讓徐州。劉備說:“我應孔融之約救援徐州,是為義而來。現(xiàn)在若無端據(jù)有徐州,天下將以為我是不義之人。”糜竺、孔融及關(guān)羽、張飛等皆紛紛勸劉備接替陶謙治理徐州。劉備苦苦推辭說:“諸位欲陷我于不義耶?”陶謙推讓再三,見劉備終不肯受,便說:“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請暫駐軍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眾人也皆勸劉備留駐小沛,劉備方始同意。不久,陶謙染病,日漸沉重,便派人以商議軍務(wù)為名,把劉備從小沛請到徐州。陶謙躺在病榻上對劉備說:“今番請您前來,不為別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難保;萬望您以漢家城池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劉備說:“可讓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謙說:“其才皆不能勝任。老夫死后,還望您多加教誨,千萬不能讓他們掌握州中大權(quán)。”劉備還是辭讓,陶謙便以手指心而死。舉哀畢,徐州軍民極力表示擁戴劉備執(zhí)掌州權(quán),關(guān)羽、張飛也再三相勸。至此,劉備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權(quán),擔任徐州牧。“三辭徐州”,是劉備過人之智的很好體現(xiàn)。首先,劉備通過幾次推辭,更進一步博取了仁義忠厚的名聲,他越是推辭,別人就越認為他不貪圖利益,更認定他是難得的領(lǐng)袖,他的名氣就越大,凝聚力就越強,而人心就越鞏固。其次,劉備有著敏銳的政治頭腦。他對于當時的形勢有著清醒認識。徐州正處于四戰(zhàn)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視眈眈、兵鋒相向,自不待言。鄰近的諸侯如袁術(shù)、呂布、袁紹之輩都在覬覦,懷有兼并野心。這些都是潛在的危險。由此可見徐州并不是一顆好吃的果子,弄不好就會引火燒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