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兔死狗烹(4)
- 劉邦傳 劉備傳 趙匡胤傳 朱元璋傳(超值金版)
- 禾君
- 5308字
- 2014-03-24 16:07:23
下面說英布。英布是劉邦三大將之一,他為劉邦立下了大功,所以被劉邦封為淮南王,占有九江、廬江、衡山、豫章等地。他對劉邦很忠心,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史記·黥布列傳》說:(英布)七年,朝陳;八年,朝洛陽;九年,朝長安。但是,淮陰侯被殺,英布心中恐懼,彭越的尸體被煮成肉醬,遍賜諸侯;使者到了淮南,英布正在打獵,看到彭越肉醬非??謶?,私下布置兵力,把守邊界關隘,以防萬一。只因一件家庭小事,英布又重蹈了韓信、彭越的老路。韓信是家仆上告,彭越是太仆出首,而英布是大夫告密。英布有一個寵姬生病就醫,醫家的對門,正好住著中大夫賁赫。寵姬常到醫家看病,賁赫想乘機巴結英布,“乃厚饋遺,從姬飲醫家”。賁赫此意,純粹是為了拍英布的馬屁,從而得到封官委職的好處,可是哪知拍到馬蹄上面,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寵姬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自然明白賁赫的苦心,到她與英布溫存之時,順便稱贊賁赫是一個長者。從古至今,男女之事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英布因此醋意大發,怒從心起,責問寵姬是怎么知道的。寵姬只好詳詳細細地說出了事情的原委。真是不說還好,寵姬越是說明,英布越是懷疑賁赫與寵姬有問題。賁赫知道事情有變,驚恐不已,只得裝病。英布更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更加憤怒,準備逮捕賁赫問罪。賁赫至此,橫下一條心,到長安去告英布謀反。英布聽說賁赫已經逃走,立即著人追趕,但是賁赫已經走遠,追之不及。賁赫逃到長安,首告英布謀反,建議劉邦乘英布還未動手之時先發制人。劉邦讀了賁赫狀紙,召來蕭何商議。蕭何說:“依我看來英布還不至于謀反,恐怕是仇家誣告?;噬舷劝奄S赫關起來,再暗中派人去秘密考察是否確實。”劉邦心中很不希望英布叛逆,忙派人去核實。英布得知賁赫告他謀反,被劉邦關押,而漢使來自己這里,倒像偵探,更增加了疑心。真是越想越不對勁,坐立不安,寢食俱廢,總覺得自己眼下只有一條造反的路可走了!英布迫不得已,決定反漢,將賁赫一家滅族。他召集諸將,鼓動說:“我跟著劉邦守成皋,定淮南,會戰垓下,有大功于漢家天下,可是劉邦近日斬韓信、烹彭越,全不念及開國功臣。如今又聽信賁赫讒言,準備殺我。反正不過一死,我決定起兵反漢。劉邦已老,不敢領兵打仗,一定不會帶兵前來。漢家諸將,我所懼者,韓信、彭越二人而已;如今二人已死,我誰也不怕?!北姶髮⒏S英布多年,紛紛支持反漢自立,大概也想弄個開國元勛當當。劉邦聽說英布起兵反叛,下令赦免賁赫,封為將軍,立即召集諸將,舉行軍事會議商量對策。劉邦說:“英布起兵叛逆,當下之急,該如何處置?”眾將都說:“皇上立即發兵征討他。”汝陽侯夏侯嬰說:“楚國故令尹薛公十分了解英布,可請他來商量一下?!眲钕轮?,立即請來了薛公。夏侯嬰問:“聽說英布叛逆,這件事是真的假的?”薛公說:“英布謀反,我確信是真的。”夏侯嬰又問:“皇上封他為王,他有什么好反的?”薛公說:“韓信、彭越、英布,三位一體,如今韓信、彭越皆被殺戮,英布唯恐禍及自
身,所以謀反!”劉邦問:“英布謀反,朕當如何?”薛公說:“英布謀反,不足為慮。如果他采用上計,山東之地非皇上所有;他用中計,勝敗難以預料;如果他用下計,皇上高枕無憂,英布必敗無疑!”劉邦問:“什么叫上計?”薛公答:“英布東取吳地,西取楚地,占領齊魯,聯合燕、趙,擁兵固守,山東非皇上所有?!眲顔枺骸笆裁唇兄杏嬆??”薛公答:“英布東取吳,西取楚,奪取韓、魏,據敖倉之糧草,塞成皋之險阻,勝負實難料定?!眲顔枺骸昂螢橄掠嬆兀俊毖穑骸坝⒉紪|取吳,西取蔡,集中兵力在越,自己進居長沙。這樣,英布必敗無疑。皇上高枕而臥,漢家天下堅如磐石?!眲钚闹邪蛋蹬宸摚謫枺骸澳愎烙嬘⒉紝⒉捎媚囊环N計策?”薛公答:“必取下策!”劉邦問:“他何以棄上計而取下計?”薛公說:“英布不過是一個驪山刑徒而已,亂世出英雄,因而當上了淮南王。一切謀劃都從自身考慮,全然不顧百姓的意愿,一點兒也不會做長遠打算,所以說他必出下策?!眲畲笙?,封薛公為千戶,關內侯,立趙姬之子劉長為淮南王。劉邦正在生病,本不想親征,要讓太子代己而行。但是呂后出于保護太子的目的,死纏活攪,劉邦只得御駕親征。雖然薛公打了包票,但是劉邦仍覺得沒有把握,群臣武將也難免擔心。像張良這樣一心自保之人也親自出來送行,叮囑又叮囑,可見形勢的確嚴峻得很。英布叛軍,果如薛公所料,東擊荊地,在高陵殺死了荊王劉賈,盡收其兵,渡過淮河,進攻楚地。楚王劉交率兵迎敵,被英布打得大敗,只得棄城逃往薛地(今山東省滕縣東南)。英布不攻齊魯,帶兵溯江西進,一切盡在薛公預料當中。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月,英布大軍與劉邦大軍在蘄縣(今安徽宿縣南)相遇。英布看到劉邦親征,不免吃驚,但是事已如此,不容他猶豫,立即擺好陣勢,準備決一雌雄。劉邦扎營,登高窺敵,見英布部隊都是精銳,擺陣列隊,與項羽十分相似,劉邦心中厭惡不已,立即率軍出陣對敵。劉邦喝問:“你何苦要造反?”英布心想反正也已經被逼造反,倒不如也去弄個皇帝當當,信口說:“我想當皇帝!”劉邦一聽,心中暗叫:“好你個小子,果然是要造反!”隨即,兩軍開戰,空前激烈?!妒酚洝舨剂袀鳌份d:“遂大戰,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人走江南。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哀王使人紿布,偽與亡,誘走越,故信而隨之番陽。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舍,遂滅黥布?!?
英布的造反,就這樣以失敗告終。而后,劉邦下令皇子劉長為淮南王,由于荊王劉賈在英布造反中戰死,無子嗣位,劉邦就將荊國改為吳國,立他二哥劉仲之子劉濞為吳王。最后說說盧綰。平定英布之后,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這些劉邦因各種原因而加封的異姓王,都被劉邦橫掃干凈,全部換上劉家人。除了地方狹小、忠心不貳的衡山王吳芮,建國以后分封的異姓王就只剩下盧綰一人。盧綰與劉邦關系特殊,同鄉同年同月同日生,從小朋友到老朋友,盧綰一直跟著劉邦,可謂情同手足,《史記·盧綰列傳》說:“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所以,劉邦病中聽說燕王盧綰謀反,氣得箭傷迸裂。陳造反的時候,盧綰也派兵攻擊陳。當時,陳戰敗,派使者王黃到匈奴求救。盧綰也派使者張勝到匈奴聯合攻打陳。張勝到了匈奴,以前的燕王臧衍正巧在匈奴,就專門去游說張勝,勸他自保。臧衍說:“你之所以得到燕王的重用,是因為你和匈奴關系不錯。燕王之所以至今還沒有被劉邦消滅,是因為異姓諸侯不斷造反,還沒騰出手來?,F在你為了燕國,準備盡快消滅陳。陳被滅,馬上就輪到燕國了,你們都要當劉邦的俘虜。你為何不勸燕王不要進攻陳,而與匈奴聯合呢?這樣,燕國才能長存,即使劉邦來攻,燕國也有個依靠?!睆垊偎较屡c匈奴達成協議,勸匈奴協助陳攻打燕國。盧綰懷疑張勝聯合匈奴造反,上書劉邦說:“張勝反叛朝廷,請求誅張勝三族。”張勝從匈奴回來,急向盧綰說明情況。盧綰為了保住自己的燕王,于是又上書劉邦,說反叛之人不是張勝,把張勝家族還給張勝,派到匈奴去做間諜,并派范齊為使去聯絡陳,企圖讓陳與劉邦久戰??墒遣痪?,陳被劉邦徹底擊敗,盧綰的這一招險棋出了麻煩。范齊等人私通陳的事情就暴露出來。劉邦還是很相信盧綰的,派人去叫盧綰進京,可是盧綰心中有鬼,只好裝病,劉邦又叫審食其和趙堯去接盧綰,并且詢問一下盧綰實情。盧綰更加恐懼,閉門不出,更不用說接待使臣了。盧綰對左右說:“異姓王只有我和長沙王吳芮了,韓信、彭越都被呂后誣陷滅族?;噬嫌胁?,大權都歸呂后,專門殺異姓王……”盧綰只好繼續裝病。左右之人看見盧綰將倒,樹倒猢猻散,紛紛逃亡,盧綰的所作所為漸漸被泄露出來。匈奴有些人逃亡投漢,聲稱張勝在匈奴為燕王做間諜……審食其將這些情況上報劉邦,劉邦只得派樊噲率兵攻伐。盧綰自知不是劉邦對手,帶著家屬和數千人馬逃到長城下,等候劉邦病愈后再去謝罪!可是不久劉邦死了,盧綰沒有了歸宿,只得投奔匈奴而去,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如果說其他的異姓王是因為劉邦猜疑而被冤殺,那么盧綰純粹是咎由自取。封其他人為王,劉邦往往是迫不得已,而封盧綰為燕王,劉邦是真心實意,出于友情,當然劉邦也知道,盧綰這樣的人大概對漢朝江山無甚威脅。盧綰后來客死他鄉,成為異域孤鬼,實為作自受!劉邦剿滅異姓王,誅殺功臣,口碑不佳,但是對于漢朝統一,有益無害。但劉邦在消滅異姓王的同時,又企圖用分封同姓王的辦法來維持統一,事實證明,這樣做有害無益,漢代文、景、武帝一直為同姓王的問題所困擾。劉邦分封同姓王,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傳統觀念,不封王難以平衡一家人的心理;二是秦亡教訓,秦國的滅亡,漢初時期被認為是由于不分封諸侯所致。關于秦亡的教訓,這種說法可能經不起推敲,但是當時的人們大都持有這種認識。
劉邦在臨死前一年,還專門為秦始皇、楚隱王、陳涉、魏安王、齊王、趙悼王等人派戶守墓,秦始皇20戶,其余10戶。魏公子無忌5戶。劉邦這是“興滅國、繼絕世”之舉。一句話,劉邦所干的一切都是為劉家天下的安寧!我們再看看劉邦處理季布和丁公的故事。楚人季布本為項羽手下的將領,曾數次逼得劉邦逃忘。項羽自殺之后,劉邦對季布怨氣難消,曾懸賞千金捉拿季布,并揚言誰敢窩藏,罪滅三族。季布無處藏身,于是剪掉頭發,自賣于魯國之朱家府上,成為奴仆。朱家素講義氣,為鄰里所尊重,而且膽識大,常解人危難,有俠名。朱家知道此人就是季布,替他置田買宅,還親自到洛陽去找素有俠義之心的滕公夏侯嬰。朱家游說夏侯嬰:“季布有什么罪過!為臣各為其主,這是為人的本分;項羽的人難道能夠斬盡殺絕嗎?如今皇上初得天下,為了報私仇懸賞千金捉拿一人,怎么能顯示出廣施仁義呢?況且,季布這樣的賢人,如果漢皇追索太急,不是北投胡夷,就是南奔黎粵,這不是把賢人趕到敵國去嗎?這是在重蹈楚王逼迫伍子胥后來鞭楚平王之尸的覆轍。公是漢帝心腹之人,何不往說皇上,赦免季布呢?”夏侯嬰認為朱家言之有理,按照朱家的說法去勸諫劉邦。劉邦赦免了季布,召來洛陽,拜為郎中之職,而朱家卻從此未見季布,真是一個俠義之士。第二件事說說丁公。丁公與季布命運截然相反。他是楚舊將,是季布的同母異父兄弟,是項羽手下的一員勇將。劉邦彭城大敗,逃跑途中,被丁公率兵追上。兩軍短兵相接,劉邦眼看就要束手就擒,急忙游說丁公:“你我都是賢人,何必苦苦相逼,如果放我一條生路,將來必有重報!”丁公因此放了劉邦,好像后來的《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華容道放了曹操一樣。后來楚軍垓下全軍覆沒,丁公逃了出來,本想去見劉邦,求個一官半職,但是劉邦向來反復無常,他只得暫且躲藏民間,靜觀其變。丁公聽到季布遇赦授官,心中高興異常,以為當初放走劉邦一事,實在做得高明,急忙到洛陽,求見劉邦。劉邦聽說丁公求見,下令傳入。丁公趨前而進,伏地叩頭,口稱下臣。劉邦勃然變色,喝令衛士捉拿丁公。丁公大吃一驚,哭訴分辯說:“大王難道不記得彭城戰中之事嗎?”劉邦說:“記得,正因為記得,今天才擒拿你。如果記不得你,季布尚且可以為官,豈不能容你?那時你為楚將,戰場放走要敵,這就是對主不忠。在楚你不忠于主上,在漢你難道會忠于朕?不忠之人,留下何用?”丁公無言以對,只得含淚受死。劉邦下令衛士把丁公押出宮門,示眾軍中,告諭上下:“丁公為項王臣下,私縱要敵,不忠不義,項王之所以失去天下,就是重用了這樣的歹人。后人不得仿效丁公?!眲钣枚」囊活w人頭,昭示他要臣下忠于皇上的意圖。劉邦自起兵以來,網羅天下豪杰,招納叛將,不可勝數。他手下之人,齊王韓信,淮南王英布,重要謀臣陳平,哪一個不是項羽部下?特別是那個項伯,身為項羽叔父,鴻門宴之前泄漏重大軍事機密,使得劉邦屈服項羽,免遭殺身之禍。鴻門宴上,項伯挺身而出,擋住舞劍欲殺劉邦的項莊……項羽戰敗,項伯來降,劉邦封賞侯爵,賜給劉姓。而丁公卻以不忠之名殺之,以怨報德,為什么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針對這件事,對劉邦卻頗為嘉許:“漢高祖自起義以來,網羅各地豪杰,招納亡命徒眾,其中背德棄法者不知有多少。在即帝位后,卻只有丁公為不忠之罪,遭受誅殺,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因為進取天下和保持太平,其間有很大的差異。當群雄角逐天下之際,每個人都沒有固定主人,只要來投奔的便接納之,有容乃大,自己的勢力才能擴充。但如今貴為天子,四海之內,皆是他的臣民,如果不要求臣民遵守禮義,則人人心存二心,投機僥幸,國家便很難保持永久的和平了。所以,必斷然以大義示之,使天下臣民皆知道作臣屬的道理,不忠于職責的天地不容,懷私結恩的,即使對自己有利,仍是違反公義。殺一人而千萬人為之驚懼,這樣的決策必經過審慎思慮,眼光何其遠大,子孫能享有四百多年的天祿,也是有其道理的。”
奪取天下與鎮守天下,形勢已經完全不同了。奪取天下之時,群雄逐鹿,民無定主,只要有一技之長,有一時之用,來者不拒,自然理所當然。鎮守天下之時,四海之內,盡為臣下,劉邦怎么能夠容忍那些懷貳心、謀私利之人呢?如果獎勵那些唯利是圖的奸臣賊子,天下怎么能長治久安呢?要得天下安寧,禮義是治國之本。殺死丁公一人,讓天下臣民知曉,什么才是忠臣,能受到獎勵;什么是奸臣,要受到嚴罰。獎一人天下爭相效仿,殺一人天下無不畏懼。上行下效,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