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身后之事(1)
- 劉邦傳 劉備傳 趙匡胤傳 朱元璋傳(超值金版)
- 禾君
- 5473字
- 2014-03-24 16:07:23
廢立太子
劉邦元配妻子是呂雉,當時劉邦已經(jīng)快30歲,可以稱得上是晚婚了。史書記載,劉邦與呂雉結(jié)婚以前,他曾與一位姓曹的女人同居,生下一子,就是劉肥,后被劉邦封為齊王,即《史記·高祖本紀》所載:“子肥為齊王,王七十余城,民能齊言者皆屬齊。”這位姓曹的女人情況如何,史書無載。劉邦的另一位妻子薄姬,生子叫劉恒。薄姬之父是吳人,系其父與魏媼私通而生。魏豹為魏王,魏媼將薄姬獻給魏豹。魏豹被韓信消滅之后,劉邦見薄姬楚楚動人,將薄姬收入后宮,但劉邦妻妾成群,美女如云,應(yīng)接不暇,竟把薄姬給忘了,如此一年有余。一天,劉邦看到寵姬管夫人與趙子兒相視而笑,默默不語,劉邦怪問其故。兩人稟告說:“我們與薄姬曾經(jīng)對天發(fā)誓,‘茍富貴,無相忘’。”劉邦這才想起這位不幸的女人,立即召見薄姬,再三撫慰。薄姬告訴劉邦:“昨晚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有條龍盤在我的胸上,今日喜得大王召見。”劉邦說:“這是顯貴之兆,我今晚成全你!”薄姬因此得與劉邦一夜同床共枕,生下了劉恒。薄姬與劉邦只是一夜夫妻,不久就難以得到劉邦的親近。劉邦平定陳,殺死韓王信回來,認為把代地和趙地一并封給劉如意,不便管理,又把代地分為一國,詔令下臣推薦代王。燕王盧綰和相國蕭何等33人上書推薦劉恒,聲稱劉恒賢智溫良。劉邦因此封劉恒為代王。當時劉恒只有8歲。薄姬因此跟著8歲的兒子去了代國。劉恒后來成為皇帝,號漢孝文皇帝,即人們習慣上稱的漢文帝。劉邦的另一位妻妾趙姬,生子叫劉長。劉邦平定英布之時,封劉長為淮南王。趙姬是劉邦妻妾中最為不幸的人之一。漢八年(公元前199年),劉邦率師平定韓王信殘部,路過趙都邯鄲,趙王張敖獻趙姬侍寢。貫高等人刺殺劉邦之事暴露,趙姬也一起被捕。趙姬向獄吏哭訴,她身上有劉邦骨肉。獄吏報告之后,劉邦正在氣頭上,未予理會。趙姬之弟又打通辟陽侯審食其的關(guān)節(jié),報告了呂后。呂后天性嫉妒,不肯報告劉邦。趙姬獄中生下一個男孩,氣憤不過,自殺而死。獄吏抱著孩子去見劉邦,劉邦頓生悔意,令呂后撫養(yǎng),取名劉長。劉邦的妻妾很多,但是有名有姓史書詳加記載的只有呂雉一人,其余只知其姓或名的有
曹氏、戚姬、薄姬、趙姬、管夫人、趙子兒等七人。劉邦共有8個皇子:長子劉肥,曹氏所生;被封齊王,即齊悼惠王,為分封同姓王中土地最廣和人口最多之人。太子劉盈,呂雉所生,為漢高祖劉邦繼承人,號漢惠帝。寵子劉如意,戚姬所生,9歲立為代王,10歲立為趙王;后與其母戚姬一起被呂后虐殺。劉恒,薄姬所生,8歲封代王,后被大臣立為漢文帝。劉長,其母趙姬,被封為淮南王。劉友,不知其母,被劉邦封為淮陽王。劉恢,不知其母,被劉邦封為梁王。劉建,不知其母,被劉邦封為燕王。劉如意、劉友、劉恢被呂后害死;劉建病死,其獨生子被呂后殺害。能夠與太子劉盈爭奪帝位之人,就是寵子劉如意。劉如意的母親,是劉邦最為寵幸之人。劉邦娶戚姬,也具有傳奇色彩。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兵潰彭城,匹馬單身,被雍齒追得狼狽不堪。整整逃了一天一夜,劉邦單身來到一個村莊,已是夜深人靜。劉邦人困馬乏,又饑又渴,實在難以忍耐,只要能吃上一陣酒飯,馬上將他殺頭,大概也無所謂。他不顧一切,敲開了一村民之門,里面走出一位老翁,劉邦忙去詢問村中有無兵馬。老翁看到劉邦身披金甲,舉止不凡,忙答:“村中沒有人馬,不知足下何方貴人?”劉邦也不隱瞞,將自己的情況說了一番,請求借宿一夜,乞食一餐。老翁聽說,急忙請進,忙說:“老夫不知漢王大駕光臨,有失迎接!”立即拜跪。劉邦跟著老翁進到屋里,老翁忙送水沏茶,令人升火煮飯。不一時,劉邦酒足飯飽,精神大振,詢問老翁情況。老翁說:“此村喚做戚家村,數(shù)百人家都姓戚,兵荒馬亂,難以度日。”劉邦說:“老丈可有兒子?”劉邦雖然只吃了一頓粗茶便飯,但是滋味好得很,他準備封這老漢的兒子一官半職。老漢說:“老漢只有一女,年方二九;雖是荒村民女,倒是知書識理。前些日子有一相士說小女天生貴相,日后定配王侯之人。漢王如果不棄,老夫愿叫小女侍奉大王。”劉邦推辭說:“多謝老丈招待,唯恐不配令愛!”老漢喚出戚姬,只見體態(tài)輕盈,容貌美麗,楚楚動人。老漢說:“快來拜見大王!”戚姬倒身下拜,劉邦忙攙扶,兩手相接,如有一股電流,直透劉邦心里!真是一場喜劇即將開始,誰知將來成了一場悲劇!劉邦忙說:“承蒙老丈不棄,劉邦領(lǐng)情。”劉邦解下玉帶,掏出些金銀,遞給老翁,作為定親之禮!當上晚上,劉邦即與戚姬同床共枕,一夜歡愉。次日,日上三竿劉邦才起。劉邦要去找他的部下,與戚姬依依惜別。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四月,劉邦稱帝,雖然妻妾成群,但是,難忘戚姬之情,忙差人將戚姬母子接入櫟陽。戚姬此來,帶著一個孩子,取名劉如意,雖然只有幾歲,長得聰明伶俐,很得劉邦喜愛。特別是戚姬年輕美貌,能歌善舞,能說會道,知書識禮,一下子改變了劉邦的口味,走到哪里就帶到哪里,真是形影不離。只要無人,劉邦就把戚姬擁在懷里,親近無比。周昌曾經(jīng)在一次宴會時入宮奏事,看見劉邦正擁抱著戚姬調(diào)笑,周昌立即繞道想躲避。
劉邦在后面追趕,抓到周昌,騎在周昌頸上,問周昌說:“我是什么樣的皇帝?”周昌仰面說:“皇上是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劉邦于是大笑。此后,劉邦不斷地加封劉如意為代王、趙王,戚姬受寵也日甚一日。可是戚姬有一塊心病,就是太子的大位和呂后的兇殘。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當皇帝,大概是每一位母親的心意;保住自己的榮華,保住自己的生命,這是動物都具有的本能。戚姬得到劉邦的寵幸,為了兒子和自己,企圖趁機謀取太子之位。呂后自知憑女人的容貌,她絕對不是戚姬的對手,她要憑借她的太后地位,她的陰謀,拼死地保住太子的大位。不過呂后此時的策略是以退為進,忍氣吞聲。《史記·呂太后本紀》載:“戚姬幸,常從之關(guān)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劉邦欲立劉如意為太子,除了寵幸戚姬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漢家天下著想,他經(jīng)常說這樣的話,《史記·呂太后本紀》載:“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這就是所謂的“不肖之子”,“肖”就是“像”。像“老子”的“兒子”叫做“肖”,不像的叫“不肖”。所謂“類”,就是“肖”。劉邦是有眼力的,劉盈的確仁弱。秦二世葬送大秦江山,這是他親眼所見的事情。歷史證明,漢惠帝的確軟弱無能,即位不久,大權(quán)旁落于呂后手中,在位雖然七年,但是毫無建樹,郁悶而死。劉邦要廢長立幼,關(guān)鍵在這里。劉邦封劉如意為趙王后,戚姬有些等不得了,旁敲側(cè)擊,影響劉邦,劉邦也覺得此事宜早不宜遲,于是把這件事由后宮推到了朝廷之上。《通治通鑒》載:上欲廢太子而立趙王!大臣爭之,皆莫能得。御史大夫周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呂后側(cè)耳東廂聽,即罷,見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后世之人,常言周昌忠直。其實他是一個比較缺乏政治眼光的人,事實證明,劉邦廢掉劉盈對于漢家天下有利,而讓劉盈當皇帝對漢朝很不利。但是正因為周昌的這一直諫,這一場笑話,攪黃了劉邦的第一次廢太子之事!當時,劉如意只有10歲,劉邦害怕自己死后劉如意難逃呂后之手,心中時常不悅。符璽御史趙堯知道這個情況后,建議劉邦給趙王配備一個強相,這個人應(yīng)該是呂后、太子和群臣都敬畏的人。劉邦忙問:“誰可擔此重任?”趙堯向劉邦推薦周昌,劉邦乃拜周昌為趙相,提拔趙堯為御史大夫。劉邦廢除太子之事雖因周昌力勸而免,但是呂后害怕劉邦再廢太子,越想越怕,但是想不出一條妙計。下人忙向她建議,說:“留侯張良足智多謀,深得劉邦信任,應(yīng)該向張良求
計。”呂后忙派呂釋之去求張良。張良知道呂釋之的來意,本想拒而不見,又恐得罪呂后,只得請進。呂釋之仗著呂后的威風,說:“你是皇帝重臣,深受皇帝信任,如今皇上要廢太子,你怎么袖手旁觀,不出一計?”張良說:“皇上在危急之中,會用我的計策;如今天下已定,皇上因為愛心和天下之事而欲易太子,本是皇上自己的事,就是有我這樣的百余人相勸,也無濟于事。”呂釋之說:“我受呂后重托,來求先生,先生為何置之不理?”張良為了免禍,說:“這種事情不是靠言辭能夠解決問題的。要想勸阻皇上廢長立幼,天下只有四人。這四個人是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由里先生,世稱他們四皓。這四皓年歲已高,因皇上失禮,逃到商山,發(fā)誓不為漢臣。皇上很敬重此四人,每每欲得之。你去轉(zhuǎn)告皇后,囑太子修書,帶上重禮,派能言善辯之人,前去相聘。此四人定會前來相助。四人來,太子以他們作為客人,事之以師禮,經(jīng)常陪伴左右。皇上知道此事,就不會再說廢立之事了。”呂釋之忙去報告呂后。呂后依計行事,請來了“四皓”。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正在生病,不覺想出妙計:令太子劉盈親征,勝了可以得到磨煉;敗了乘機廢掉。一箭雙雕,劉邦非常得意。四皓探得消息,認為皇上要太子帶兵,太子危險了!四人忙去對呂釋之說:“太子率兵,建功不能加封,無功則受禍。夫人戚姬,日夜侍御,‘母愛子貴’(《史記》語);趙王劉如意,皇上常說:‘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史記》語)。這充分表明,皇上要讓如意代太子。你快去叮囑太后,讓她向皇上哭訴:‘英布是天下猛將,極善用兵;朝中眾將,全是皇上舊臣,怎聽太子調(diào)度?太子出師,必敗無疑。一仗之敗,牽動全局。皇上雖然病體初愈,也只好御駕親征,眾將才肯用力,英布不難平定。’只有這樣,才可保住太子,否則,情況實在不妙。”呂釋之急忙告知呂后,呂后纏住劉邦,哭哭泣泣,說來說去。劉邦心煩,也覺得有理,說:“我知道這不肖之子干不了大事,我親自領(lǐng)兵還不行嗎?”劉邦只得親征,全體大臣都去送行,張良平時深居簡出,也感形勢嚴峻,前去送行。張良囑咐劉邦,楚人兇悍,不要與其硬打硬拼,一定要小心謹慎。劉邦說:“先生安心養(yǎng)病,我定會記住你的言語。”張良說:“太子留守京師,應(yīng)命太子為將軍,統(tǒng)帥關(guān)中人馬,方可服眾心。”劉邦又請張良為太子少傅,將上郡、北地、隴西車騎,巴蜀步卒,中尉兵3萬人,全部劃歸太子總領(lǐng),然后才與張良告別而去。張良此舉,大概也助了呂后一臂之力,當然,對于劉邦安心征討英布,也有重要作用。劉邦擊敗了英布后,到老家省視父老鄉(xiāng)親。這是劉邦當皇帝的第一次還鄉(xiāng),也是最后一次還鄉(xiāng),可算“衣錦還鄉(xiāng)”,風光一回。劉邦從故鄉(xiāng)回來,已是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一月,由于征途勞累,箭傷復(fù)發(fā),急回長安住進長樂宮,每日都是戚姬陪伴。她看到劉邦生病,心情格外沉重。劉邦深感戚姬一片衷情,想到自己一旦死去,定難保證戚姬母子性命,暗下決心,決定來日廢長立幼。次日,劉邦召集重臣進宮,再次提出廢去太子之事。張良現(xiàn)為太子少傅,不好坐視不管,只得進諫,劉邦微閉雙目,似睡非睡,全不理睬。張良自知無可奈何,并且認為劉邦此舉對漢朝有利,托病首先退去。眾人見張良尚且無法進言,只得閉口,免遭無趣。劉邦看見眾人沉默不語,心中暗自歡喜,說:“既然大家沒有不同意見,就這樣定了吧!”
這時,太子太傅叔孫通跳了出來,發(fā)表了一番宏論,《史記·叔孫通列傳》載:叔孫通諫上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shù)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誅,以頸血污地。”高祖曰:“公罷矣,吾直戲耳。”叔孫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高祖曰:“吾聽公言。”
這一場勸諫,與周昌那一場不同。叔孫通想來一定拔劍在手,準備自刎,所以劉邦才不得不說“公罷矣,吾直戲耳”。劉邦不是怕叔孫通自殺,而是怕強行廢長立幼,引起大臣不滿,天下混亂。看來劉邦當皇帝,并不是隨心所欲。叔孫通此舉,為漢家天下帶來了呂后專政。劉邦關(guān)于太子廢立之事,主要是從國家安定著想,情感最終被理智戰(zhàn)勝。歷史上很多人把個人的情感放到國家大事之上,事實證明,都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如果劉邦決意廢立,下了詔令,誰也奈何不了他!可是他之所以沒有這樣干,為的就是國家的穩(wěn)定。如果他堅持這樣做,結(jié)果必然是和呂后反目,影響到和樊噲、張良等功臣的關(guān)系,給劉氏天下留下隱患。劉邦之死
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春天,劉邦征討英布時所受箭傷快要好了,心情也很不錯。戚姬日日陪著,過著比較清閑的日子。突然有人傳報燕王盧綰私通匈奴,準備謀反,劉邦大怒,箭瘡迸裂,疼痛難忍。雖然病重,劉邦仍要處理國家大事。他與盧綰關(guān)系很深,所以立即派人前去查實。劉邦的病一日比一日沉重,滿朝大臣也憂心忡忡,呂后更是如此。她以為劉邦之所以久病不愈,就是日日寵幸戚姬,消去了神魂,所以一心想叫劉邦回到她宮里。可是又怕因此引起劉邦懷疑和嫉恨,一時拿不定主意。寵臣審食其見狀,忙給她出了一個主意。叫太子帶著文武百官去請劉邦回宮,令劉邦難以推辭。呂后依計而行。劉邦正在戚姬宮中與戚姬調(diào)情,忽報太子率文武百官朝見。劉邦一猜就知道其中深意,就傳太子進來面見。戚姬問:“太子來這里做什么?”劉邦說:“一定是呂后的主意,要接朕回到正宮去。”戚姬無限凄涼,說:“陛下此去,恐怕賤妾再難見面了!”話未說完,泣涕并下……劉邦說:“你先退下,我自有留下的道理!”戚姬退下,太子和群臣進來拜見,請劉邦回到正宮養(yǎng)病。劉邦說:“你們來見朕,是想我朕日康復(fù),還是加重朕的病情?”眾臣異口同聲,希望劉邦早目康復(fù)!劉邦說:“既然如此,你們還不退下,讓朕靜靜休息,還在這里干什么?”審食其說:“皇上回到正宮,同樣可以靜養(yǎng),何必一定要留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