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漢王拜將(4)
- 劉邦傳 劉備傳 趙匡胤傳 朱元璋傳(超值金版)
- 禾君
- 3098字
- 2014-03-24 16:07:23
劉邦北定三秦,威震中原。劉邦第一個以巴蜀漢中為基地北取關中,東征中原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以蜀漢為基地統一中國大業,在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一例。昔日楚懷王有言在先,誰先進入關中,誰為關中之王。劉邦先取得關中,按理應為關中王,但項羽剛愎自用,自恃擁有40萬大軍,違背“先入關者為王”的成約,自封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又分別封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塞王、翟王,稱為三秦,統治關中,以御劉邦入秦。
這引起了劉邦的極大不滿,但懾于項羽的威勢,不得不隱忍不發,領兵入川,燒了出入巴、蜀的棧道,將自己封閉在其中,稱為漢王。韓信拜為大將后,操練兵馬沒有幾日,已是軍容嚴整,煥然一新了。劉邦這時已有與項羽抗衡的心思,又見韓信將軍容整治得如此齊整,于是召韓信前來商議。兩人心意相通,于是定于漢王元年八月吉日,出師東征。當時棧道已被燒毀,不能行軍。漢王劉邦早已同張良定下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這次又問韓信該如何進兵。韓信說的與張良不謀而合。劉邦高興地說:“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于是,劉邦派樊噲帶領人去修五百里棧道,并以軍令限一月內修好。擺出要從褒斜道出兵的架勢,陳倉的守將雍王章邯聞訊立即加強斜谷防御。韓信卻率大軍西出勉縣轉折北上,順陳倉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陳倉古渡口,倒攻大散關。章邯急忙率軍趕到陳倉城,與韓信激戰。此時,明修棧道的樊噲、周勃也出斜谷,與韓信會師。章邯兵敗自殺,司馬欣、董翳先后投降,劉邦遂定三秦。從此,關中成了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的基地。劉邦統一了漢中、三秦大地之后,立即開始討論挺進中原、席卷江南大計。韓信首先發言:“大王如今打破咸陽,占領三秦大地,但關東有魏豹、申陽二王未勝,如果項王率兵來攻,聯合二王,我們勢必三面受敵,這樣對漢軍極為不利。”劉邦問:“這該如何是好?”韓信說:“尋找一位心懷韜略,極善游說的人去游說項王出兵伐齊,我率兵南破平陽魏豹,東破洛陽申陽,平定關東,項王也就不足為慮了。當然,對于魏豹和申陽,也可以先禮后兵。”劉邦便問:“哪位謀士愿為寡人去走一遭?”中大夫陸賈說:“昔日大王西向伐秦,我在洛陽跟隨大王,后來進入漢中,至今已經三年,妻子父母俱在洛陽,不知存亡。臣一方面歸省父母,一方面勸說申陽歸漢,再到平陽游說魏豹。估計兩王歸漢沒有問題。”劉邦大喜,賞給陸賈十斤黃金作為盤纏。且說陸賈辭別劉邦,路上行程不用詳說,首先回到洛陽家中,可喜父母妻子平安無事。父母告知,幾年以來,申王長期供給米糧衣服,一家溫飽。陸賈謝之不盡,急忙整衣具禮去拜見申陽。申陽聽說陸賈回家,高興異常,急忙要派人去請。人還未派,傳報陸賈求見。申陽降階迎接,喜上眉梢,滿面春風。申陽說:“自從大夫跟隨漢王西行,久去未歸,每每差人看管家小,終日盼望大夫回來,以表思念之情。”陸賈說:“我自從奉命西行,漢王每每苦留。我見漢王是個長者,所以只得步步緊緊跟隨,一直去了漢中。前日漢王大軍收復三秦,進入咸陽,所以才有機會回家省親。承蒙大王厚恩,父母妻子得以存活,我粉身碎骨,難以報答!”申陽問:“漢王為人如何?”陸賈答:“漢王為人寬仁大度,撫愛文臣武將。如今韓信為大將,只幾個月時間,下散關,定三秦,進咸陽。郡縣聞風歸順,漢王必成大事!”申陽說:“我也聞漢王仁義,心想歸附。但是西楚勢力強大,不敢輕舉妄動。如我歸
漢,項王知道,決不肯善罷甘休,唯恐此位難保!”陸賈說:“漢王近日兵強馬壯,韓信用兵如神,如果漢兵經過洛陽,你應遠去迎接,免遭攻打。”陸賈本欲游說申陽歸附劉邦,但是由于申陽待他甚厚,父母親人受其大恩,就安心居于洛陽,不想回到劉邦那里去了。申陽十分贊同陸賈想法,從此兩人朝夕不離。劉邦在咸陽久等陸賈不回,心中正在納悶,有人奏報說張良已經出了藍田,將到新豐,很快就會來到咸陽。劉邦大喜,忙差灌嬰、曹參出城迎接。韓信聽說張良回來,也派兩員將領郊外遠迎。次日,劉邦與韓信、張良討論魏豹、申陽之事。張良說:“陸賈回到洛陽,父母之邦,故土難離,怎肯游說申陽歸漢?魏豹名不符實,妄自尊大,陸賈也難說動。這兩個地方,我得去走一遭,隨機應變,鼓動其心,務使二王歸附大王,韓將軍方好用兵。”韓信說:“近日一直在想,只有先生妙算,方才說得二王歸附;陸賈之行,不過借此回鄉而已。”劉邦說:“先生方來相會,不忍又勞遠行!”張良笑著說:“天下紛亂,哪里容得飽食終日。”張良離開咸陽,趕赴西魏都城平陽。西魏王魏豹聽說韓國張良來見,問左右說:“張良為何到我西魏?”大夫周叔說:“張良是一個說客,即使是蘇秦、張議也趕不上他。這次來魏,一定是替漢王劉邦做說客,大王要細心對付!”魏豹說:“如果張良來游說我,我這把鋒利無比的寶劍,正要用來誅殺此等狂士!”周叔說:“張良乃當今名士,天下人所共知,即使是西楚霸王也不殺他。大王以禮相待,不輕易聽信他的話就行了。”魏豹吩咐左右請張良入內相見。張良與魏豹施禮畢。魏豹說:“聽說先生在漢王麾下公干,今來此有何見教?”張良說:“漢王伐秦經過韓國,借臣前往。漢王入漢中之后,我就已經告辭回到韓國。漢王近日東征入咸陽,屢次差人喚我。我已經久無功名利祿之心,但是感念漢王是一位忠厚長者,過去也曾受過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不去拜會他一次,有失人之常情,而今辭別準備回國。正好路過西魏,聽說大王是一位有德之君,賢名響徹六國,路人稱頌不已。我平生仰慕大王威德,今日到了魏國,豈有不求一見之理?”張良的一席話,即把劉邦已經攻下三秦,忠厚長者形象描繪了一遍,也把自己不是劉邦的說客表白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把魏豹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吹了一通,讓他飄飄然。其實張良早已對魏豹下了評語:徒有虛名,妄自尊大。魏豹聽了張良之語,心中高興,忙吩咐設宴款待。酒席之間,魏豹問張良:“方今又是六國縱橫,楚、漢紛爭,憑先生見識,哪國當興?哪國當亡?先生深曉天下之事,定有高見!”張良說:“從天下大勢來看,漢當興,楚當敗。漢王出生之日,即有瑞兆。如今平定三秦大地,智取咸陽,天下響應,兩月之內,占有地方5000里,非人力可為。天下歸心,諸侯依附。我雖然是韓國人,聽說漢王進入咸陽,不遠千里,只求一見。各路諸侯都上表歸附,齊、燕大國納貢為臣。我夜觀天象,漢王必為天下之主。楚國今日雖然強大,諸侯反叛此起彼伏,若有一天楚王銳氣受挫,天下諸侯無不叛離,楚豈能長久?齊、燕之王知天命,識時務,一心歸漢,期圖久遠富貴榮華,真為遠見卓識!齊、燕尚且如此,何況其余小國呢?我看到人心如此,不用推論,也知漢當興!”
張良言語,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沒有一句是游說魏國歸漢,但是句句都可打動魏豹這樣的人。誰不歸漢,誰就不知天命,誰就沒有遠見卓識,齊、燕那樣的大國尚且歸附漢王,何況一個小小的西魏?魏豹聽了張良之言,忙起身敬酒,說:“按先生的說法,漢王一定會得到天下,我也常常思考,雖然受封為王,卻是孤立無援,恐難長久。先生所言,牽動了我平日憂慮之心,欲將西魏歸附漢王,不知先生可否引進?”張良說:“我因為羨慕大王賢德,到了貴國就來請求拜見。如果大王有心歸漢,漢王大度容人。我若引進,漢王必定會患難相保,與大王共享富貴,大王平日之憂可免。”周叔在屏風后面聽到游說魏豹,說得天衣無縫,正在暗暗驚奇,不想一會兒魏豹就被張良說服,急忙從屏風后轉出,走到魏豹前面說:“大王切切不可聽信張良之言!如果項王知道,必然興兵與魏為敵,大王如何對付?”張良大笑不止。周叔說:“先生何故大笑?”張良說:“我笑大夫不知強弱之變,不識時務之機,不曉霸王為人,因此而笑。”周叔說:“何為強弱之變?”張良:“說秦將章邯被項王封為雍王,擁兵數十萬,鎮守西秦,西魏與之比較,誰強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