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身后之事(3)
- 劉邦傳 劉備傳 趙匡胤傳 朱元璋傳(超值金版)
- 禾君
- 5377字
- 2014-03-24 16:07:23
一場驚心動魄的屠殺一下子煙消云散,劉家天下平穩過渡。太子劉盈即位,為孝惠帝,尊劉邦為高祖皇帝。劉盈即位后,呂后專政。呂后平生所恨,莫過于戚姬。呂后下令:將戚姬髡鉗為奴,剝去宮裝,穿上舊衣,打入永巷內舂米!劉邦尸骨未寒,戚姬就被拔光頭發,項帶鐵環,成了囚犯,整天舂米。人由貧而富,容易適應;由富而貧,難應適應。戚姬多年錦衣玉食,哪里知道會受如此之罪?呂后恨戚姬,自然也恨趙王劉如意!呂后下詔,令趙王入朝。周昌不許,說:“先帝叫我為趙相,就是要保護趙王。我聽說太后深怨戚夫人,召回趙王是為了殺戮。我不敢答應。趙王年少,并且生病,不敢奉旨!”呂后使者往返多次,周昌只有一個“不”字。呂后大怒,但想起周昌力保太子之事,不便拿他治罪,想出一條調虎離山之計,下令召趙相周昌入京議事。周昌不敢抗旨,進京入宮面見呂后。呂后罵:“你不知我恨戚姬嗎?為何不遣趙王?”周昌說:“我受先帝重托,保護趙王,臣在趙王在;況且,我不忍心看到兄弟殘殺,惠帝也是位仁慈之人!我不知太后私怨,只知先帝遺命!”呂后不便奈何周昌,放他自去。呂后調走周昌的同時,一道御旨,調趙王劉如意進京。趙國無人敢抗旨,趙王只得奉旨進京。漢惠帝劉盈知道后,立即御駕親到灞上,與趙王一起進入皇宮,從此同吃同住同行,呂后要殺趙王,可是找不到機會。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十二月,劉盈早晨出去打獵,趙王年幼,不能早起,獨在宮中。呂后立即派人將趙王毒死。劉盈打獵半日,心念幼弟,趕回宮中,只見趙王七竅流血而死。劉盈只得痛哭一場,知是呂后所為,不得已將趙王以王禮安葬。周昌聽說此事,痛哭不已,自此郁悶而死。呂后殺了趙王,更恨戚夫人,命人將戚夫人砍去手腳,挖去雙眼,用藥薰聾雙耳,強服啞藥變成啞巴,置于廁所之中,叫人參觀,稱為“人彘”。呂后殺了趙王劉如意,嚇壞漢惠帝劉盈,她應該收手了吧?不!她用毒酒毒齊王劉肥,幸好劉盈與劉肥謙讓,拿了毒酒,正要喝下,被呂后發現后奪去潑了,劉肥撿回了一條命;劉肥弄明底細后,聽從內史的建議,割讓城陽郡之地給魯元公主為湯沐邑,尊魯元公主為王太后,“事以母禮”,劉肥得以脫身回齊。呂后除鏟除劉邦后代之外,還大封呂氏:呂臺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呂通為燕王;同時封了六個呂姓為列侯……劉邦預測劉濞當上吳王后要反,聽之任之!他明知戚夫人難免遭罪,聽之任之!他明知呂后要作亂,但他又不加以堅決制止;他聲稱安劉氏天下者必周勃,他算定呂后要死在陳平之前……這些都實現了!劉邦的神奇,神奇的劉邦;他如此瀟灑,是他的大局觀在發揮作用。在劉邦的班底中,負責掌握國家大舵的前后兩位宰相蕭何和曹參,成功地演出了歷史上有名的清靜無為,這種做法,不但度過了危機,更為中國歷史上最清明的文景之治,最雄偉的漢武帝的武功,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呂后專政,先后殺掉了很多劉氏大臣。由于蕭何個性溫和、審慎,加上在關中地區聲望甚高,呂后再強悍,于朝廷政事上仍不得不尊重蕭何。呂氏一黨雖在呂后支持及指使下,全力
奪權,但有蕭何為相,局面尚能穩定。可是兩年之后,年老的蕭何健康狀況大不如從前了,憂煩過度使他看來比實際年齡老了很多。漢惠帝劉盈也深知蕭何的重要性,因此在蕭何病情惡化后,親自到相國府請教后事。劉盈問:“君相百歲以后,有誰可以繼任您的職位?”蕭何答:“知臣莫若主啊!”劉盈問:“曹參如何?”蕭何點頭:“陛下得到勝任的人才,臣雖死也無遺憾了!”其實,曹參接續蕭何之職,早在劉邦的遺言中已確定,只要蕭何去世時,曹參仍在,便具有合法的繼承權,又何必劉盈和蕭何再作確定呢?可見這時候呂后一黨的奪權意向已很高,如果不再強化曹參接棒的合法性,也是有可能產生變數的。一個是皇帝,一個是現任相國,一起商定的事,呂后也無可奈何。隔月,蕭何便去世了,曹參繼任。很多時候,創業君主去世,國家政治將陷入動蕩不安。此時,繼任的皇帝年少軟弱,呂后又殘忍專權,漢皇朝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這段期間最辛苦的便是相國蕭何。他一方面要用盡各種方法,阻止呂后過分傷害劉氏政權,避免呂氏勢力擴大。一方面又要疏導功臣們對呂后的不滿,避免強烈內爭,造成皇朝崩潰。蕭何對漢皇朝最大的貢獻,應屬內政、財政和經濟方面,他針對創業時期的財務困難,作了非常有前瞻性的安排。初入關中時,他搶到秦國文書檔案,讓他得以正確掌握全國的生產實力及經濟狀況,在開源和節流的合理規劃下,漢王朝初期的財務處理是非常成功的。蕭何本人卻不富有,除了英布造反時,為降低自己在關中的聲望,曾故意強購民產外,他在理財上是非常保守的。他每購置田產必找窮鄉僻壤的劣地,以免傷及農人的生產力;雖然曾經規劃興建豪華宮室,但自己家卻窄小簡陋,一點也不像相國府。很多人勸他至少要為子孫準備點像樣的家產。蕭何卻笑著表示:“我的后世若賢能,必能師法我的儉樸,根本不會在乎家產;后世若不賢,再多的家產也會被人奪走的。”功勞第一,食邑最多,但蕭何終其一生,恭儉勤勞,從未放任享受,輕賦薄稅,藏富于民,漢皇朝日后的富強,蕭何所培養的廉潔風氣貢獻最大。曹參是劉邦班底的一員猛將,沛縣起義時,曹參和蕭何又同是主角,也是劉邦最早期的班底和親密伙伴。曹參和蕭何早年感情非常好。楚漢相爭期間,蕭何在關中負責人力和糧秣的經營,曹參則在外參與戰事。從出陳倉、定關中開始,曹參一直附屬于韓信軍團,黃河以北的戰事,曹參幾乎每戰必臨,并充當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韓信的軍團中,除了直屬部隊外,還有最主要的兩支附屬軍團——灌嬰負責的騎兵部隊和曹參負責的步兵部隊。除了因為這兩人獨立作戰能力較強之外,他們還是劉邦用來監督韓信、分散韓信影響力的王牌部隊。騎兵負責沖鋒和追擊,但真正攻城略地、擊潰敵人或占領城池的是曹參的步兵軍團。所以在辛苦和危險程度上,曹參更甚于灌嬰。
曹參個性勇猛,常在前線指揮,因此據說他全身受創達70余處。在皇朝論功時,曹參功勞僅次于蕭何,排名第二。其實更重要的是,在朝廷大臣和將領眼中,曹參功勞更甚于蕭何。在封爵時,曹參不但最早被封,而且食邑萬戶,高于蕭何起初的8000戶。張良雖也封為萬戶,但實際仍在曹參之后。劉邦判定蕭何功勞第一,這件事造成曹參和蕭何的心結,從建國后到蕭何去世的八年多內,雙方似乎沒有什么交往,劉邦甚至還刻意將曹參調往東方的齊國為相國。雖然如此,劉邦晚年的兩大軍事戰役——討平陳和英布的戰爭中,劉邦還是征召曹參率齊國軍隊過來馳援。可見劉邦對曹參在軍事上的依賴,猶高于身旁的大將周勃、樊噲和灌嬰。據《史記》上記載,曹參的功勞計有攻陷諸侯國兩個、郡縣多達120余個。俘虜諸侯王兩名、宰相3人、將軍6人、大莫敖(楚國之上卿)、郡守、司馬、侯、御史各一人。治理國家,獄政管理至關重要。在奉命為齊王劉肥之宰相后(惠帝元年,廢諸侯相國法,相國改稱宰相)曹參在作風上卻有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他一反軍人的強勢作風,改采審慎弱勢的黃老之治,一切順其自然。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改變。由于劉肥年歲尚輕,曹參便召集齊國之長老和儒生,開會討論如何讓一向復雜又動亂頻頻的齊國天下安定,讓百姓生活能豐衣足食。各家各派的齊國學者,也提出了各種看法,爭辯紛紛,莫衷一是,讓曹參深感無法做出適當的決定。后來他聽人推薦,在膠西有位叫蓋公的老先生,深懂黃老之術,立刻托人以厚幣及重禮前往聘請。蓋公很爽快地應邀見了曹參,他告訴曹參,治道應該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相信人民自己處理的能力,則政治自然會趨于安定。曹參聽了,頓然領悟,于是立刻令人空出正堂給蓋公居住,以便能不斷向他請教。此后,曹參在齊國的施政,均以黃老治術的原則行之,安定養民、與民休息,不求自己功績,但求民生安定富足。九年之內,齊國安定繁榮,曹參被公認為管仲及晏子以后的齊國第一賢相。曹參在這段時期,也學會了透視和洞悉世事的高度智慧。蕭何去世的消息傳開,曹參立刻要求舍人作西入長安的準備,并著手移交齊國丞相的職務。眾人問其故,曹參沉靜地說:“我將入京為皇朝的相國,及早準備,以免倉皇失措。”果然不久便接到劉盈正式詔令,他即刻赴長安,出任相國。雖然在晚年,曹參和蕭何處得并不好,但臨終前,蕭何還是認為只有曹參最適合接任相國的位置。有趣的是,曹參接任后,萬事無所變更,完全依照蕭何時代的規劃。不但如此,曹參還非常小心地選擇共同執政的官員,野心較大的絕不任用。他特別從各郡國中,選出有治理地方實際行政經驗、拙于文辭且處事待人厚重、個性穩定有耐心的官吏,將其提拔為丞相府官員,以最務實的手法來推動政務。對于那些追求自我聲望、急于表現自己、有雄辯之才和煽動能力的官員,他則常斥責之,并冷凍起來,不給予重用。曹參日夜飲酒,拒絕處理太多的事情。由于呂后專政,呂氏人馬加速奪權,行政和制度變更的要求很多,曹參一律不理,積壓的公文件數多得驚人。很多公卿大夫、將領們見曹參辦事效率甚低,便到相國府要求商議公事。曹參便招待他們喝酒,讓大家都沒有說話的機會,只要有人想說話,曹參便以“再喝,再來干杯”阻止之。直到喝醉了,什么建議也來不及講,便又回去了。這樣的場合,幾乎也成了常事。漸漸地,這種什么事也不辦的喝酒之風,大家習以為常,下級官吏逐漸效仿。因此有人
密告到相國府,要求整肅這種無效率狀態。曹參便過去看看是否真有此事。到了現場,曹參不但不干涉他們,反而參與喝酒唱歌,一起同樂。他每天花在處理相國府的公事上時間非常少,并且大多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細小過錯,曹參就幫助大家掩飾過去,因此每天幾乎都沒有什么事情。劉盈當然也聽到曹參荒廢政事的報告。曹參的兒子曹當時為中大夫。劉盈便召見曹,對他埋怨道:“你的父親大概欺侮我年少不懂事,所以才會如此的荒唐吧!你回去對他說:‘高祖皇帝棄群臣而歸大,當今皇上年紀尚小,您為相國,整天喝酒唱歌,無所事事,如此作為怎能成為天下臣民的領導者呢?’但不要說是我講的,看看他有什么反應。”曹回去后,便找了一個機會,將以上的意思對曹參說了。想不到曹參當場大怒:“你只要好好侍奉皇上就可以了,怎么如此多嘴?天下事豈是你這種黃口小兒所能懂的!”曹參還依家法,怒責曹二百下,以示懲戒。這消息自然很快傳到劉盈耳中,劉盈大怒,立刻召見曹參。劉盈當面怒責道:“你為何處罰曹呢?是我要他勸諫你的啊!”曹參當然知道是劉盈指示,他處罰曹,便是做給劉盈看的。曹參立刻脫下相國冠帽謝罪,道:“我之所以什么事都不做是有原因的!”“這有什么道理?”“陛下自認在圣明英武方面,比先皇如何?”“朕哪敢和先皇相比!”“那么陛下認為我和蕭相國,誰較賢能?”“老實講,你不如蕭何!”“是啊,陛下講得非常對,我們是都不如他們啊!如今高祖皇帝和蕭相國為天下所定的法令已經夠清楚了,陛下只要垂拱而治,我也只要謹守職位,遵守既定的法令,不就可以了嗎?”劉盈立刻醒悟,便說道:“我知道了,就照你的意思去做吧!”經歷了秦朝繁苛嚴酷的統治后,曹參以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所以能夠行得通。史記的年代離當時不遠,民間對蕭何及曹參的稱贊,以之為當代難得的賢相,應屬事實。蕭何個性保守,一切簡約,無何作為,曹參更是成天喝酒,消極無為,行政效率很低,“治大國若烹小鮮”,這的確是蕭何規劃的最好寫照。蕭何小心謹慎的規劃,讓中央和地方間取得均衡,但實際上又由于大諸侯王骨牌效應式造反,使中央不得不直接掌控各郡縣。所以當年所謂的“郡國制”,其實只是根據現狀需要所建立的一種特別的制度。由于簡約,頗適合動亂不安的時代,適應力頗強。不過這套制度實施不久,劉邦及蕭何便相繼去世,幸好大的異姓諸侯也皆已解決,國家還算安定。曹參接棒后,最重要的任務是要讓這套制度,發揮實際效能。既然蕭何已有明確規劃,并皆已付之執行,曹參只需全力維持這種狀態,使制度能讓大家習慣即可。這時候卻有另一股力量急速想奪權,以擴充自己的勢力,專權的呂后便是這股力量的幕后老板。曹參對此知之甚詳,因此,他一律禁絕任何改變,一切依蕭何規劃,以確保漢皇朝制度不被呂氏一黨所破壞。如果隨便依需要而變更蕭何的法制,以呂后為主的呂氏一黨便有更多的借口更改法律。保持大局穩定,使呂后一黨無法興風作浪,尚不穩定的漢皇朝政權,才能夠維持下去。曹參執政三年內,以“喝酒”阻止了呂氏一黨的奪權陰謀,在表面和平、內部波濤洶涌的時代,不愧為一位出色的掌舵者。
公元前180年,呂后死,陳平、周勃等人盡誅呂氏官員,擁立代王劉恒為皇帝,是為漢文帝,恢復了劉氏天下!
就使得這些人才的才華得到最大限度地施展,也對他創業的成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曹操有非凡之能,但給人的印象則是“奸”。孫權也非凡品,但生性多疑,給人的印象是“猜”,劉備則忠厚老實,以“仁”立世。孔孟的政治主張強調“德治”,強調“仁政”,告誡統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來影響臣民,征服百姓。無天時地利的劉備,以人和爭天下。劉備在天下大亂時所表現出的得人心、受尊敬的政治品格,是中國傳統的政治理念的體現,是老百姓心目中最理想的君主。劉備臨終時不仍不忘留下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正是這個“惟賢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鑄成了劉備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也自然成為歷史上最有人緣的平民皇帝了。劉備這個特定歷史人物永恒的政治價值就在于:在中華帝國的歷史舞上,儒家政治思想是永恒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