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楚漢相爭(10)
- 劉邦傳 劉備傳 趙匡胤傳 朱元璋傳(超值金版)
- 禾君
- 3999字
- 2014-03-24 16:07:23
廷上推行,逐漸向諸侯國、郡、縣衙門推廣開去。制定朝儀無疑加強了皇帝和官吏的權威,但是要讓皇帝的權威千秋萬代,關鍵之處還要教育全國臣民具有忠君的思想,才能保證江山永不變色。事實上,劉邦只不過是推翻了一個嬴姓統治集團,使秦暴政引起的社會矛盾激化得到緩和,但劉邦本人不懂法度、禮節。而國家不能沒有法度,不然就要亂作一團;皇帝不能沒有威嚴,不然容易令不行禁不止!叔孫通為劉邦制定禮樂朝儀,讓他享受到了當皇帝的絕妙滋味,劉邦興奮異常,一發而不可收拾。不久,劉邦發布政令,讓蕭何等人制定《漢律》,命令韓信等人制定軍法,下令由張蒼等人制定歷法和度量衡方面的各種章程……大漢帝國頓時氣象一新,各種規章制度初具規模。此外,劉邦還宣布其他一些政令:皇帝是受命于天的真龍天子,一切要以皇帝為中心,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以士人為其統治的基礎,緊密團結和依靠地主、鄉紳,他們是國家機器的基礎力量;必須在各地方分設官職,掌管兵、刑、錢、谷等事物,有效管理地方,施行政令。這一套制度及連帶的尊號,被劉邦確定下來,其中大多數都是沿襲秦朝體制。其中,“太上皇”這一稱謂也是如此。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既然家里出了個皇帝,自然全家都跟著顯貴。劉老太公過上了好日子。劉邦本來是一個農民,雖然當過一個小小亭長,但是行為放蕩,常招他父親劉老太公生氣。劉邦稱帝之后,卻成了一個孝子。劉邦只要在首都櫟陽的時候,經常去看望劉太公,每次朝見禮節甚周,并且規定,五日一朝,從不耽誤。其實,劉邦已經開始從自己做起,為全國百姓樹立學習的榜樣。但問題在于:劉太公偏偏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民!而劉邦現在這個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這個真龍天子,卻因為要盡人子孝道,時常去拜見這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太公與劉邦的關系,既是父子,又是君臣,在禮儀上就不能完全遵循一般的父子之道,太公家令因此勸告太公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今皇上雖然是太公您的兒子,然而是天下人主;太公雖然是皇上的父親,然而是人臣。您怎么能讓人主朝拜人臣呢?如果這樣,皇上怎么能威重天下呢?”過了幾天,劉邦又去朝拜太公。劉老太公聽說兒子前來,急忙拿著一把掃帚跑到門口,邊走邊后退迎接。劉邦見此,慌忙下車,驚問:“父親大人此是何意?”太公忙說:“皇帝是天下人主,普天之人共仰。怎么能為我一人而亂了法度呢?”劉邦感到有點過意不去,為了在禮儀上維系父子名分,劉邦絞盡腦汁,終于想出了一個點子。漢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劉邦下詔尊太公為太上皇。劉邦從來都是大大咧咧。年輕時對劉太公也不是十分恭敬,但如今做了皇帝,倒顯得十分恭敬孝順起來。為了侍奉太公,對劉老太公表示尊敬,他就很有創意的首創了一個“太上皇”。雖然只是一個名號,但畢竟“百善孝為先”,這樣既便于自己和太公交流親近,又顯出了自己的仁愛德行。何樂而不為?劉邦通過修建皇宮、制定朝廷禮儀、封劉太公為太上皇等,不斷加強自己的權威,看來
劉邦并非等閑之輩,讓自己的形象也一下子更加高大起來。打天下和治天下是兩件不同的事。有的人在馬上威風凜凜,所向披靡,但面臨治理天下的難題,卻毫無辦法。最嚴重的是看不懂形勢的變化,仍然用老辦法處理新問題,用馬上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歷史上的短命王朝,大多是由于不明白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秦始皇、隋煬帝等就是因為沒有實現馬上到馬下的國策轉變而留下了無窮的禍患。而劉邦、李世民、朱元璋,能夠建立強大的統一王朝,就是因為看透了這個歷史的關鍵點。白登之圍
說到劉邦戰場失利,戰場外得手,最經典的就是“白登解圍”了,劉邦居然利用一個女子的嫉妒心理,把自己從重重包圍中救了出來,堪稱歷史上“陰謀詭計”的巔峰之作。當劉邦率領他的群臣揮戈馬上,創建西漢皇朝的時候,北中國廣闊的草原地區崛起的匈奴,正虎視眈眈地注視著萬里長城以南的肥田沃野。匈奴的國王稱單于,意思是上天之子;匈奴的王后叫閼氏,詞源來自“胭脂”。秦末漢初年間,匈奴單于名叫頭曼,生性兇悍。長子冒頓,被立為太子。和大多數帝王公侯一樣,后來頭曼寵幸另一閼氏,每天聽信枕邊風,想要廢長立幼。就把冒頓送于匈奴西邊的月氏國做人質,不久出兵攻打,企圖用這種辦法借刀殺人。但是冒頓居然能盜得一匹良馬,逃出月氏,回到匈奴。頭曼認為冒頓勇敢,打消了殺死他的念頭,并令他率領騎兵隊伍。翅膀硬了的冒頓暗中準備殺父自立。冒頓專門命人制造一種叫做“鳴鏑”的響箭,并且下令:他的響箭射向哪里,兵將就往哪里放箭,遲緩和不放者一律斬首。冒頓先用自己的馬,又用自己的愛姬,最后用頭曼的坐騎做試驗品,只聽“鳴鏑”一響,萬箭齊發,直指鳴鏑所向。極少數手腳慢和膽子小的士卒被冒頓斬首示眾。從此以后,冒頓鳴鏑一響,兵將無不紛紛放箭。冒頓大喜,以為大功必將告成。一次,冒頓邀請頭曼出獵,剛到獵場,冒頓突然舉箭,鳴鏑響處,頭曼立即被射成一個箭垛,來不及哼一聲,當即命歸黃泉。冒頓立即帶兵殺回,將后母、兄弟以及不愿順從的大臣殺得干干凈凈,自立為單于。此后,冒頓東滅東胡,逐走月氏,南破樓蘭、白羊,重新奪取秦時所占的土地,兵鋒直抵燕、代邊境,并建立起完備的奴隸制國家政權,形成了帶有游牧民族特點的軍事政治一體化的體制。此時的匈奴已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禮儀、法律和養生送死的制度,特別獎勵攻戰,崇尚冒險。在冒頓的統率下,匈奴騎兵不斷向北征伐,使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漠北之國先后臣服。這樣,匈奴就控制了東起大興安嶺、西抵帕米爾高原,北至貝加爾湖,南達長城一線的遼闊地區,成為漢皇朝的北方勁敵。劉邦打下江山后,分封的異姓王中有一個叫韓王信,粗心的讀者經常把他與淮陰侯韓信相混。《史記》專門給韓王信列傳,他的名字叫姬信,是韓衰王的后代子孫,身長8尺5寸,孔武有力。韓王姬信的封地本來在中原咽喉之地,可能是因為他個子高大,劉邦認為他勇敢,將太原郡改為韓國,令他前去鎮守,抵御匈奴。韓王信到了韓國都城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認為晉陽距離邊塞太遠,無法有效地抵御匈奴,征得劉邦同意,把都城建在馬邑(今山西朔縣)。韓王信在馬邑修城墻、挖壕溝、招兵買馬、訓練騎兵,防備匈奴入侵。
漢六年(公元前201年)十月,冒頓聽說漢朝皇帝派人鎮守,為防范他們,立即組織20萬人馬,突然大舉南下,將韓王信包圍于馬邑(今山西朔縣)。漢皇朝的北部邊疆形勢驟然緊張起來。韓王信看到匈奴大兵蜂擁而至,自思只可一時據守,不能長期固守,立即派人向劉邦求救。長安到馬邑相隔千里,救兵一時難到,但是匈奴入寇不是來比武,要等救兵到了再開始攻城。冒頓正要乘此機會攻占馬邑。匈奴連夜攻城,韓王信激戰幾日,殺人三千,自損八百。城內傷亡日益嚴重,匈奴攻勢卻越來越緊。形勢越來越緊,韓王信心生一計,派使求和,試圖來個緩兵待援之計。可是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正在救援途中的漢軍首領耳中。這些漢軍首領聽到這個消息,不像原來那樣星夜兼程趕去救援,而是停下來派人向劉邦報告。劉邦自從當上皇帝以后,最怕人謀反和通敵,得到報告,懷疑韓王信有二心,立即修書遣使嚴加斥責。韓王信思前想后,聯想到韓信等人如此齊天大功而今落得如此下場,更無計可施。外有匈奴幾十萬虎狼之師,內被劉邦無端懷疑。韓王信無奈之下,獻出馬邑,降了匈奴。冒頓有韓王信帶路,很快攻到了太原郡。劉邦聽說韓王信反了,勃然大怒,立刻帶兵襲擊太原,御駕親征。漢天子的第一次大規模用兵,戰將如云,謀臣似雨,共起馬步軍兵幾十萬。當時匈奴已經撤回,韓王信抵敵不住,戰敗逃往匈奴。劉邦駐軍晉陽,聽說冒頓屯兵代谷,準備發兵攻擊。劉邦派人偵察匈奴情況,冒頓故意把強壯士卒人馬藏匿起來,讓老弱兵士和病瘦馬匹暴露出來。劉邦派出的十來隊偵察人馬看到匈奴如此情況,都向劉邦匯報,匈奴兵弱馬瘦,正好乘機攻擊。劉邦又叫來劉敬,叫他再去探聽匈奴虛實。劉敬本來姓婁,因為建議劉邦遷都關中,授官郎中,賜姓劉,號奉壽君。劉敬走后,劉邦急不可待,兵出晉陽,向代谷挺進。匈奴兵馬一遇漢軍,紛紛后退,的確是不堪一擊。漢軍一帆風順,翻句注山,直抵廣武(今山西代西南)。此時,劉敬風塵仆仆,趕回報告劉邦說:“兩國交兵,理當各自夸耀武力,以便威脅對方,增長自己士氣。但如今我去匈奴,所見匈奴兵馬,皆老弱病殘。如果冒頓兵馬如此,他怎么能夠橫行塞外,占領大片土地?我聽說冒頓用兵常用驕敵之計,他消滅東胡,采用的就是這種謀略。我認為,我們所看見的情況,一定是冒頓佯示老弱,暗藏精兵,誘敵深入,然后圍而攻之。皇上務必慎重行事,不要中了冒頓詭計。匈奴不可伐,應該緊急回師!”當時漢兵前隊早已去遠,劉邦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急于求勝。聽到劉敬一番宏論,不覺大怒:“你這個齊國下人,憑一張巧嘴已經得到一官半職,如今竟敢對敵情妄加評論,亂我軍心,阻我兵鋒!”劉邦不聽劉敬之言,喝令武士拿下,械系廣武獄中,自統大軍,加速北進。劉邦行軍幾日,未見敵兵抵抗,求戰之心日切。他哪里知道,北方是那樣廣大,草原是那樣廣闊,有人說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廣大,即使討飯,也要一匹快馬,否則從這一部落到達另一部落,餓死也走不到。幾天不見敵兵,劉邦反以為匈奴更不足畏。劉邦下令騎兵快速急進,步兵很快就被拋得老遠,戰線長達數百里。一天,漢軍前鋒與劉邦抵達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后面兵馬正在緩緩行進。漢軍已是人困馬乏,只好扎營休息。突然之間,馬蹄得得,塵煙騰空而起,大批匈奴騎兵從地平線下鉆將出來,從四面八方呈包圍之勢。劉邦下令分頭迎敵,一場激烈的大拼殺在往日平靜的曠野上迅速展開。兩軍騎兵卷起的煙霧很快融匯在一起,嗆人的氣味讓人喘不過氣來。兵器的撞擊聲,弓箭的呼嘯聲,將士的喊殺聲,戰馬的嘶鳴聲,組成雄壯的交響曲,回蕩在平城上空,震撼著平城大地。冒頓的數十萬兇悍之兵,劉邦數萬疲憊之師,演奏著這曲人類自相殘殺的交響曲。漢軍不顧生死,奮力拼殺,激戰半日。匈奴人馬越來越多,越殺越勇,這批肉食者遠比漢軍草食者更有耐力,漢軍漸漸難以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