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楚漢相爭(11)
- 劉邦傳 劉備傳 趙匡胤傳 朱元璋傳(超值金版)
- 禾君
- 6028字
- 2014-03-24 16:07:23
一陣驚天動地的馬蹄聲,一場鋪天蓋地翻滾而來的濃塵,帶來了一支冒頓親率的生力軍。漢軍難以抵敵,紛紛敗下陣來。劉邦方知匈奴并非不堪一擊,北方不像南方那樣狹小,只得命令漢兵邊死戰邊后退,扼守住平城東北大山。漢軍好不容易撤進山中,劉邦令夏侯嬰帶領重兵扼守山口,修筑工事,居高臨下,阻擊敵軍進攻。漢兵打退匈奴的數次進攻,不覺天色已晚,匈奴停止攻擊,將整座大山團團圍困。這座山叫白登山,冒頓早已在四面八方設下伏兵,引誘漢兵進入山中,四面圍住。漢兵進退無路,內外隔絕,進入了口袋之中。冒頓“圍帝于白登七日”(《資治通鑒》語),劉邦后悔莫及。劉邦只得盼望外來救兵。劉邦哪里知道,冒頓盡起傾國之師40余萬,內圍外阻,漢兵怎能援救自己?劉邦久盼救兵不來,眼看糧草將盡,不用匈奴進攻,漢兵也會被餓死凍死。劉邦不得不組織多次突圍,但是四周被圍得像鐵桶一般,除了丟下一批將士的尸體,哪里能前進半分。劉邦登山觀察敵情,只見到處是胡人胡兵,西方白馬,東方青馬,北方黑馬,南方赤馬,整整齊齊,沒有半點破綻,心頭焦急萬分。每到為難之時,他都會想到張良、韓信。可惜張良未來,因為張良淡泊功名,自稱有病;韓信已被貶為淮陰侯,心中老大不滿,上朝尚且稱病,更不要說出征。若是韓信出馬,冒頓雕蟲小技,恐怕難以瞞過他的眼睛。幸好陳平來了,陳平雖然未曾親自指揮過大戰,但是肚子里面有若干奇謀詭計。陳平來了,劉邦急忙問計:“匈奴已經困我數日,情況緊急,你有何良策可解此圍?”陳平眉頭緊鎖,想了半天,搖搖頭說:“皇上不要急躁,容我仔細想想!”陳平慢慢退去,劉邦焦躁不已、一籌莫展、惶恐不安。不多時,陳平已經來到劉邦帳內,細細地說了一番話,劉邦大喜,立即著人辦理。陳平密遣一位心腹使者,攜帶黃金、珠寶等物向胡營走去。使者一路上金錢開路,很快來到閼氏帳前,送上一塊金燦燦的金磚,專請衛士帶路。很快見到了閼氏,使者急忙獻上黃金、珠玉等珍貴物品。這位閼氏深受冒頓寵幸,行軍打仗,狩獵游玩,寸步不離。此次扎營山下,屢次與冒頓并馬出入,恰好被陳平看見,陳平因此在她身上用計。閼氏看到如此寶物,眼中發光,忙問:“你來見我,有何要事?”漢使忙說:“單于久困我主,我主敬慕單于和閼氏,特派我送珠寶金玉給閼氏,敢煩閼氏將此圖轉送單于殿下。”閼氏看到金銀財寶,早已饞涎欲滴,愛不釋手,急忙收下;展開畫卷,只見一個美女,雖是圖畫,卻也風度翩翩,秀麗動人,心中一陣醋意直往上冒,忙問送這幅美人畫給單于,是何用意?“如今漢帝被困白登山中,全是由于韓王信挑撥離間而起。漢帝希望罷兵修好,特派我來向閼氏求情,代為轉請。恐怕單于不答應,愿將國中第一美女獻給單于為妾。此女不在軍中,先將此圖獻上。今已派人前往長安去取,不日就可到來,請閼氏娘娘代為轉達。”漢使答。閼氏緩聲道:“你們中國人常說‘君子不奪人之美’,這美人一定受到漢帝寵幸,不用送來,此圖你帶回去吧!”漢使聽后,忙說:“閼氏娘娘甚懂人情世故,漢帝也的確舍不得如此美女,也恐獻給單于,奪去閼氏娘娘之愛,事出無奈,只好如此。如果閼氏娘娘能解漢帝之圍,漢帝自然不會再
送此女。切望娘娘盡力。”閼氏說:“你放心回告漢帝,我會盡力而為!”漢使收起畫卷回報陳平,陳平告知劉邦,劉邦大喜,放下心來,靜候佳音。閼氏趁與冒頓枕席之間,說:“我們匈奴的習慣,兩主交兵不相圍困;單于得到漢地,最終還是不能久居;漢帝久困白登山,久攻不下,必有神靈保佑;況且,就是擒獲漢帝,大王愿結這生死之仇?”冒頓正為久攻白登山不下而犯愁,并且他與王黃、趙利等人約定共攻漢兵,但是此二人尚未領兵到來,恐怕又與漢兵有什么詭計,因為他經常使用詭計,也在防人詭計,所以就問“依愛妾之見如何是好?”“大王不如網開一面,放他回去,免得兩國成仇,將來也好辦事。”冒頓覺得閼氏有理,遂下令撤去一面之圍。劉邦聽了使者回報,不知是興奮,還是擔心,一夜未眠。天未大明,夏侯嬰來報,西北角的匈奴大兵已經撤圍而去。劉邦登高遠望,只見霧氣蒸騰。霧氣之中,匈奴大軍緩緩退去,讓出了一條通往平城的大道。劉邦立即下令:“撤!”陳平忙說:“且慢!冒頓多詐,派人偵察一番,再派弓弩手護衛皇上下山。”劉邦依陳平安排,緩緩將兵馬從白登山慢慢撤去,匈奴兵馬看見,也不阻攔,劉邦平安地回到了平城。冒頓看到劉邦被困多日,退兵之日,依舊軍容整齊,有條不紊,心中佩服,慶幸自動撤兵。劉邦突出重圍,立即下令釋放劉敬,當面致歉說:“我不聽你的金玉良言,果然被困。前次的那些偵探不察虛實,我已全部斬首。”加封劉敬為關內侯,食邑2000戶,號為建信君。為了嘉獎陳平的功勞,加封陳平為曲逆侯,讓他盡食一縣之俸。劉邦功臣之中,獨有陳平享此殊遇。劉邦就這樣被圍困在白登山,長達7日,幸得陳平妙計,劉邦才得以脫身。劉邦此次征匈奴,在白登山差點當了俘虜,不勝而返。匈奴在韓王信等人的密切配合下,不斷侵犯漢朝邊境。劉邦心煩意亂,這日,令人傳關內侯劉敬入宮商議對敵策略。劉敬說:“天下初定,士卒疲憊,將校勞頓,百姓厭戰,不宜出師遠征,再動干戈。制服匈奴邊患,不可全憑武力。冒頓殺父自主,納后母為妻,心如虎狼,專恃武力,不可以跟他講究仁義。從國家長治久安著想,要想辦法叫匈奴的子孫后代都向大漢皇帝俯首稱臣,這才是萬全之計。我有一策,但是恐怕皇帝下不了這個決心。”劉邦說:“如果切實可行,有什么不能!你有何計?快說出來與朕聽聽!”“皇上如果真想安定匈奴,只有和親一計簡便可行。如果皇上能夠將嫡長公主下嫁匈奴單于,厚加賞賜;單于得知是漢天子嫡長公主,又有如此厚禮,必然立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將來即位必為單于。為什么呢?單于貪圖大漢重禮。皇上每年送些匈奴缺乏的珍奇物品,又派人去教他們學習中國禮儀,時間一長,風氣必會好轉。冒頓單于在世,是皇上女婿;冒頓死了,皇上外孫就是單于。皇上想想,哪有女婿、外孫與岳父、外祖父為敵的道理?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長治久安之策。但是如果皇上舍不得嫡長公主,用其他人假冒,被冒頓覺察,唯恐事與愿違。”劉敬道。劉邦覺得此計大妙。劉邦為了江山社稷不顧一切,劉敬退下后,劉邦親往后宮,將和親之事告訴呂后。呂后一聽,大驚失色,頓足大哭,死活不肯。劉邦礙于結發夫妻,長期患難,不便強行頒詔,只得恨恨而出。呂后害怕夜長夢多,不久,即把魯元公主嫁給趙王張敖。劉邦也不過于追問,因為他天生就是如此。但是和親之事不能因此罷休,劉邦只得挑選姿色和氣質較佳的外庶公主假冒嫡長公主嫁給單于,由劉敬護送前往匈奴,和冒頓進行和親談判。
當時的漢朝是建立在秦末多年的混戰之后,田地荒蕪,民力凋敝,面對游牧民族的威脅,打是肯定打不過的。好漢不吃眼前虧,劉邦堅持和親之策,雖然有損面子,卻給漢代換來了上百年的穩定發展的時間,確是明智之舉。漢朝歷經文景之治,很快發展起來,到漢武帝的時候,終于能夠和匈奴一決雌雄。分封諸侯
漢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秦朝的延續,中央是三公九卿,地方是郡縣制。不過,漢朝除了郡縣制外,還實行了封國制,即分封諸侯王到地方建立諸侯國和王國。最初,分封的是異姓王,如韓信等人,主要是為了團結眾將取得戰爭的勝利,到后來,只剩下了長沙王吳芮,其他的王基本上都被殺。消滅了異姓王,劉邦又封了9個同姓王,都是劉邦的兒子、侄子和兄弟。他覺得他們會鞏固自己的劉姓政權,但后來的事實證明他們也沒有起到好的作用,也發生過叛亂。分封同姓王的同時,劉邦還立下了規矩來約束他們:諸侯王國的政治地位和郡相同,輔佐諸侯王的相國和太傅都要由中央政府來任命,是中央的官吏,不準依附諸侯王對抗中央,否則就要以“阿黨附益”(就是諸侯有罪時不舉報,反而依附諸侯結成死黨)的罪名處罰。此外,有的諸侯國地位和縣相同,主要是封給建國功臣們的。諸侯國和郡縣并立,后來導致了地方政治和法制的混亂,因為王國和侯國有自己獨立的司法審判權。在法律方面的繼承,主要是維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方面的內容,其他針對百姓日常生活的酷法基本上廢除了。漢朝的法律主要是《九章律》,這是在戰國時期李悝所制訂的《法經》六篇(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基礎上補充了戶律(戶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賦稅征收)、興律(主要規定征發徭役、城防守備)和廄律(主要規定牛馬畜牧和驛傳方面),一般所說的漢律就是指《九章律》。劉邦的這種國家體制,有傳統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陳勝不立諸侯之后,又自稱陳王,被人們認為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項梁、項羽也不得不擁立楚懷王。劉邦封張敖、吳芮、無諸等為王,基本上是承襲舊制。劉邦為了打敗項羽,不得不封韓信、彭越為王。劉邦本身并不自愿,而是現實所迫。封英布為王,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英布是項羽所封的九江王,也是劉邦得力干將之一。這種體制,在漢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秦末漢初,連年戰爭,激烈程度超過春秋戰國,人們常說楚漢相爭大戰七十余次,小戰四十次。春秋、戰國平均每年一兩次戰爭,而秦末漢初,每年十多次戰爭。為了醫治戰爭的創傷,這種體制無疑有一定作用。但是隨著國家的進一步安定,生產的進一步恢復,這些諸侯王可能人人都想當皇帝,所以他們必然是動亂的根源。在劉邦活著的時候,除了三位邊疆大王無諸、吳芮、趙佗之外,全部被掃除干凈。劉邦分封部將為王,本來是在楚漢戰爭中激勵士氣的手段。當時彭城大敗后,諸侯盡皆背漢附楚。劉邦無可奈何!忙召群臣計議。群臣大將素知項羽驍勇,彭城一戰更是領教了項羽的利害,大家都面面相覷,不發一言。劉邦決定懸重賞求計,說:“我準備拿出關東之地作為獎賞,誰愿去建此破楚大功?”張良說:“當今天下,能夠馳騁疆場,與項王為敵,助大王破楚的人,只有三人,他們是九江王英布,昌邑人彭越,原大將韓信。英布向來與項王不和,可以利而誘之,威而脅之。彭越助齊反楚,與大王有交往,可以以心結之。漢王大將,只有韓信是真正帥才,可以獨當一面,為大王建功立業。大王用關東之地封三人,何愁大功不成。”
韓信、英布、彭越,經張良推薦,成為了劉邦的三大將。劉邦聽了張良之計,急尋人去游說英布。隨何表示愿去。隨何用三寸不爛之舌,策反了英布。劉邦又遣使去請彭越,彭越也表示愿意效力。劉邦回到成皋養病,傳來了韓信攻下齊國,大敗楚將龍且的好消息。劉邦忙遣使祝賀,便約韓信率兵會師滅楚。韓信挾功請賞“假齊王”,劉邦感到很氣憤,但是由張良、陳平建議,趁機立韓信為齊王,叫他帶兵速來滅楚。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派特使令韓信、彭越速帶兵前來共攻項羽,親自率兵東進,到達固陵(今河南太康縣西),專等韓信、彭越帶兵來會。可是兩人杳無音信。項羽聽說劉邦毀約進兵,怒不可遏,帶兵直撲劉邦大陣,劉邦抵敵不住,后退幾十里,損兵折將,心中惱怒不已。劉邦獨坐帳中,與張良、陳平商議:“韓信、彭越為何還不領兵到來,令我又遭此慘敗?”張良說:“我想二人一定是因為大王尚未加封,所以持觀望態度。”劉邦不解地說:“我已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魏相國,怎么說沒有加封?”張良解釋說:“韓信雖然被封為齊王,但是并非大王本意。魏王豹已死,彭越也望封王。如果把睢陽以北之地直至谷城封給彭越,將陳以東直到海邊之地,封給韓信,兩人一定火速領兵而至。”劉邦于是采納張良建議,專派張良去調兩路大軍,最后在垓下消滅了項羽。劉邦滅了項羽以后,認為天下已定,功臣未封,諸將相互爭功,時間長了,恐怕釀成新的內亂。劉邦將楚地分為兩塊,淮東稱為荊,封堂兄劉賈為荊王;淮西仍稱楚,封少弟劉交為楚王。代地自陳余被殺,久未封王,劉邦封其兄劉仲為代王。齊地有70余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封未起義之前與外婦所生之子劉肥為齊王。這是最初分封的4個同姓王。劉邦封蕭何為侯,所食城邑最多。很多功臣說:“我們沖鋒陷陣,浴血奮戰,有的多達一百多戰,少的也有好幾十戰。而蕭何未曾有汗馬功勞,只是搞搞后方的工作,發表點議論,反而封賞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么呢?”劉邦說:“各位將軍知道打獵嗎?打獵,追殺狡兔的是獵狗,而發號施令的卻是人。如今各位將軍的功勞,所得到的飛禽走獸,是獵狗之功;至于蕭何,作用在于發號施令,是有功之人。”劉邦叫張良自己選擇天下三萬戶城邑為自己食邑,但張良只愿意得到陳留,劉邦只好封張良為留侯。劉邦封陳平為戶牖侯。陳平又推辭說:“臣沒有功勞,不敢受封!”劉邦說:“我用先生之謀,克敵制勝,不是功勞又是什么呢?”陳平說:“如果不是魏無知,我哪里能有功勞?”劉邦說:“如果不是先生提到,我差點兒忘了他。”于是重賞魏無知,因為陳平是由于魏無知的推薦才受劉邦重用的。劉邦還封周勃、曹參、樊噲、酈商、夏侯嬰、王陵等人。封賞功臣完畢,劉邦下詔議定功勞最大的18人。
很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余傷,攻城略地,功勞最大,應該排名第一。”而關內侯鄂千秋反駁說:“這種說法不對,曹參之功,不過一時之功而已。皇上與楚軍相爭長達五年之久,失軍亡眾,只身逃遁多次。但是蕭何治理關中,補充軍需,輸送兵力,供給不乏。皇上多次丟失山東,而蕭何保全關中,這些都是萬世之功。如果沒有曹參,大漢的損失不大,而沒有蕭何就沒有大漢的根基。怎么說一時之功而比萬世之勞大呢?蕭何應該名列第一,曹參第二。”這番話正合劉邦的心意,于是他賜蕭何帶劍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權。秦法規定:群臣上殿,不得帶尺寸之兵器。臣下進殿,要碎步如趨,表示對君王的尊重。所以劉邦特許蕭何這些特權,表示蕭何功高勞苦。為表彰蕭何功勞第一,劉邦還下令加封蕭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并追加蕭何食邑2000戶,和曹參、張良并列為萬戶侯。由于蕭何一直未參與前線戰事,他對戰局的影響力是透過劉邦發揮出來的,參與作戰的官兵很難感覺到他的重要性,他的功勞的確只有劉邦和幕僚人員清楚。因此,劉邦如果過分強調蕭何的功勞,必遭到這些前線將領們的反對。劉邦是個聰明人,身旁更有張良、陳平這兩大超級天才為之謀劃,所以他采用了這種逐步讓人接受的方法,以凸顯并確認蕭何的重要性。先是功人和功狗的辯論,設定蕭何在功勞評鑒上的位置,再拿他和武將中的魁首曹參相比,并透過鄂千秋的說明,由劉邦肯定經營后方、穩固國力才是萬世之功。劉邦還宣布:“我聽說‘推薦賢臣的人更值得受上賞’,蕭何雖有大功,但如果沒有鄂君的推薦,功勞也無法如此彰明了。”于是再追加鄂千秋的食邑,并封為安平侯。劉邦分封諸侯,是歷史原因形成的。有的出于安撫,比如韓王信;有的是屬于拉攏,比如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有的屬于舊制,比如趙王張耳;有的是屬于關系,比如燕王盧綰。劉邦漢初分封這些異姓王,主要是歷史的原因。韓信為劉邦評定三秦,攻魏,占代,取趙,平燕,下齊,整個江山大部分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在劉邦兵敗的時候不發救兵,挾封齊王,劉邦不得已加封。英布、彭越的情況類似。如果劉邦不封他們為王,他們就不會出兵滅楚,楚漢之爭不會結束,并且還可能獨立或者助楚攻漢。另一方面,漢初的這些異姓諸侯王,對于穩定邊疆,安定地方,發揮了積極的作用。